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福克纳的小说《喧哗与骚动》中的叙述艺术进行探讨,研究这部作品为什么把故事的时间打乱的问题,通过分析得出作者的这种叙述形式是表现人物内心世界及表达主题最贴切的方式,时空混乱的背后隐藏着严密的秩序。
关键词:混乱 秩序 写作手法 结构安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巨著,它与英国作家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起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典范。自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193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问题的论文之后,许多评论家就针对《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空间形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指出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而他独特的时空观造就了他独特的写作技巧。
小说从四个不同视角描述了20世纪初美国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逐渐衰败的过程,从而反映南方社会的混乱与腐败和庄园主阶级迅速走向没落的历史进程。文章由四部分组成,标题分别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这打破了传统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的叙述模式;这四个部分分别由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班吉、昆丁、杰生以及黑人女佣迪尔西叙述,而且每一部分叙述者对事件的描述也是支离破碎、颠三倒四的,使读者如坠雾里,不知所云。为什么作者要把故事的时间安排得如此混乱,把一个个片段像洗牌一样挨个打乱?“为什么让一个白痴的心灵来给福克纳的想象世界揭开第一扇窗”?是为了追求叙述手法上的标新立异?是为了意识流而意识流?还是另有目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福克纳采用如此写作手法和结构安排的内在原因及其精妙之处。
一 时空交错的混乱突出小说的主题
《喧哗与骚动》中时序的混乱不仅表现在四个部分采用3124这样颠倒的时序结构,而且表现在人物对故事的叙述,尤其是前两部分班吉和昆丁在自己的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思维不断从生活的这个片段跳到另一个片段,自由驰骋,不受任何限制。作者并不急于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相反,竭力使读者丢掉“过去”和“现在”的界限。书中所写的一切在时间上全都是颠倒混乱、扑朔迷离的。福克纳在谈到他的写作经历时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文中时序的颠倒和混乱是有其特殊意义的。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表达了他对时间的认识。萨特认为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而这部小说真正的主题是人的不幸在于他被框在时间里。福克纳十分赞同柏格森关于时间流动性的理论,认为时间不是钟表上显示的物理时间,而是“心理时间”,时间里只有现在,过去和将来都包含其中,每个人的现在和将来都是他过去造成的结果,所以作者笔下的人物不断地陷入回忆,思维在回忆和现实之间自由转换。
在这部作品中,叙述形式显然是为功能服务的。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这样一些在当时看来令人费解的形式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忧郁及内心矛盾的状态,而个体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大背景而孤立存在的,必然受社会、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并反映当时外在的社会历史环境。“一个个故事的重叠,以及时空的跳跃变化,也足以让读者在具备空间形态的讲述结构中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时间性。作者或人物的个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之外的社会、历史所构成的,正是小说着意要表现的社会背景,或者说,正是与作品形式相对应的作品内容。”福克纳通过四个人物四天中的思想活动,记录了康普生家族从1898年至1928年三十年的衰败史,反映了美国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造成的庄园贵族阶级体系的崩溃,表现了个体在与历史潮流发生冲突时所带来的疯狂与沮丧,同时代人的精神混乱与价值观念的丧失,使作品笼罩在一片感伤、悲剧的氛围里。
二 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符合主人公的心智状态
在作品的前三部分,作家用意识流的各种手法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跳跃穿插等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意识活动,但每一部分呈现出来的混乱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个主人公的智力水平和精神状态是有差异的。故事首先由康普生家的小儿子33岁的班吉叙述,他生来就是个白痴,其智力水平相当于三岁的孩子,他不会说话,他对周围的生活全然不能理解,只能接受那些感官印象,对人和事也只能做出本能的反应,而情感只能靠嚎叫、呻吟或沉默来表达。他毫无时间概念,经常把过去和现在混为一谈,也无法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他的头脑中,几十年的事情像一团乱麻似的绞在一起,汇成各种混杂的印象之流。班吉的跟班小厮黑人孩子勒斯特说:“他又聋又哑……今天满三十三岁了,一直都是这样。生下来就是个疯子。”班吉的部分印证了题目出自《麦克白》中的一句台词:“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班吉的回忆充斥着对世界的本能反应,作者用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段和叙事的混乱反映了一个白痴的精神世界。第二部分描述的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哈佛大学的在校学生昆丁自杀前一天的活动。此时,他的大脑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思维活动也极为活跃,几近癫狂,但他毕竟受过高等教育,相对于班吉来说,他的联想更多,情感也更为复杂,因此,昆丁的内心独白虽然显得晦涩难懂。但和班吉一样,他也没有时间概念。班吉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时间,而昆丁认为时间就是家族中发生的一切变故。总之,时间的流逝给昆丁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在他的意识流动里汇集了各种痛苦的回忆,使他备受煎熬。他梦想着时间可以停止,为了制止时间的流动,他愤怒地把表上的玻璃砸碎,摘掉指针,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表依然滴滴答答的走,只不过不能报时罢了。第三部分的叙述者是家里的二儿子杰生,他是个偏执狂,内心充满了对姐姐凯蒂的怨恨,但他并不是个精神病患者,所以他的内心世界相对平稳,叙述中思维的跳跃次数不多,所以在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叙述为主,意识流为辅的方法。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这家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以旁观者的角度将康普生家族没落的过程娓娓道来,叙述条理清晰。作者在这一部分几乎是全篇叙述,没有意识流,以此弥补前几章用意识流写法造成的空缺。福克纳虽在这部小说中广泛运用意识流的叙述手法,但不是一味地、不加区别地滥用,他巧妙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叙述手法表现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意识。因此,纵观这四个部分,可以看出从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叙述者分别是孩童的、少年的、成年人的、中年人的思维,心智逐渐成熟;神智逐渐清醒;客观叙述的部分逐渐增多,而主观的意识流则逐渐减少。读者则从人物的内心世界逐渐转向外部的客观世界,对故事的认识从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如果打乱了这几个部分的顺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三 支离破碎的叙述内容围绕同一个中心人物
福克纳这样描述他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我先用三兄弟之一叙述,但觉得言犹未尽——那是第一部分。我又用一个兄弟,还嫌不足,那是第二部分。我启用第三个,因为凯蒂对我来说仍然美丽动人,让她讲述发生的一切,于心不忍,而通过别人之眼看她,则更为动情。我最后亲自出马——那是第四部分。……我想把那些零碎的片段凑集起来,由自己当发言人……”由此可见,凯蒂虽然是康普生家四个孩子中唯一没有出场的人物,却是这部小说的轴心人物,而她的失贞是小说的焦点。四个部分的叙述都是围绕她而展开的,对于班吉,她是树的味道,是唯一爱他的人;对于昆丁,她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她的失贞直接导致昆丁的自杀;对于杰生,她是使他失去银行职员这个职位的罪魁祸首,是利用她女儿小昆丁榨取她血汗钱的“摇钱树”;对于迪尔西,她则是隐藏的回忆,小昆丁的妈妈。其实不管这四个部分由多少个记忆的片段组成,都是写凯蒂的成长和遭遇:班吉部分主要呈现她的童年时期,昆丁的意识流集中在她的少女时期,杰生描述的是她的堕落和婚事,而迪尔西部分则谈到了她的出走和她的女儿。从这一点上看,整个故事是按照凯蒂经历的先后顺序写的,而通过四个人眼中的凯蒂,读者对她的印象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四 对位式的结构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美国诗人兼小说家康拉德·艾肯曾高度评价《喧哗与骚动》的叙述结构,他赞叹道:“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笔者认为,与其说《喧哗与骚动》像有四个乐章的交响乐,不如说它是一段由四种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四重奏,小说的四个部分是对同一段音乐的不同演绎,相辅相成,组合成一段和谐、丰富的旋律。
通过四个性格迥异、心智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观有天壤之别的人物反复讲一个具体的故事,每个人都给读者提供了这个故事的某些片段,而这些片段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互相印证,有的互相矛盾,有的互不相关,有的互相衔接,拼凑成一连串连贯的事件,使故事很饱满,赋予了它多样的意义。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改变了传统小说叙述故事的一家之言的情况。“福克纳利用小说的复调性使《喧哗与骚动》的结构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多层次的、多维的。这正是福克纳用康普生家三兄弟的病态气氛,合力完成本书的艺术结构,从而完成了对凯蒂的描述和美国南方一个古老贵族家族分崩离析的悲惨命运的多维透视。”
五 技术性的处理体现“场景转换”的秩序
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福克纳把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完全颠倒。这新颖、独具匠心的安排本身就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时空观。另外,福克纳又在打乱时空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作品的难度,他不断地在各个章节打破叙述者的时空世界,不断地呈现出令读者眼花缭乱的“场景转换”,迫使读者不断地进行着紧张的自由联想,使其意识不由自主地随着叙述者的意识肆意流动。但是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在处理“场景转移”上也做了些必要的技术性的处理和安排。他常常把回忆的文字用斜体词表明,提示主人公思维的活动。此外透过一些提示词也可以感知场景的变化,例如,在班吉内心独白的部分,不同的黑人小厮名提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如果提到勒斯特,就说明事情发生在1928年,如果是T.P.或者威尔什,就意味着1898-1905年或1905-
1912年。
六 结语
作者透过四个不同的人物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立体地反映了康普生家族从兴旺走向衰败的过程。故事讲述者的思维虽然不断地在过去和现在穿梭,但读者可以像“侦探”一样,通过四位“目击者”所提供的种种线索,拨开层层迷雾,勾勒出整个故事的全貌。小说从表面的杂乱无章逐渐走向条理清晰,从支离破碎到完整统一。混乱与秩序本是一对矛盾,而福克纳却用他高超的艺术手法把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形式上的混乱无序却传达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紧密的逻辑和必然的秩序,这就是《喧哗与骚动》这一伟大作品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陈平:《〈喧哗与骚动〉的讲述形式和功能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 黎明:《论福克纳小说的结构艺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4]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5] Jean-Paul Sartre,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Rider & Co.:London,1955.
作者简介:
霍月红,女,1978—,吉林辽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颖,女,1979—,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混乱 秩序 写作手法 结构安排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喧哗与骚动》是194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现代主义小说家威廉·福克纳的一部巨著,它与英国作家乔伊斯的《尤里西斯》、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一起被誉为意识流小说的杰出典范。自从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在1939年发表了一篇关于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问题的论文之后,许多评论家就针对《喧哗与骚动》中的时间、空间形式进行了大量深入的探讨,指出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而他独特的时空观造就了他独特的写作技巧。
小说从四个不同视角描述了20世纪初美国南方贵族康普生家族逐渐衰败的过程,从而反映南方社会的混乱与腐败和庄园主阶级迅速走向没落的历史进程。文章由四部分组成,标题分别是:1928年4月7日,1910年6月2日,1928年4月6日和1928年4月8日,这打破了传统小说按照时间顺序讲故事的叙述模式;这四个部分分别由康普生家的三个儿子,班吉、昆丁、杰生以及黑人女佣迪尔西叙述,而且每一部分叙述者对事件的描述也是支离破碎、颠三倒四的,使读者如坠雾里,不知所云。为什么作者要把故事的时间安排得如此混乱,把一个个片段像洗牌一样挨个打乱?“为什么让一个白痴的心灵来给福克纳的想象世界揭开第一扇窗”?是为了追求叙述手法上的标新立异?是为了意识流而意识流?还是另有目的?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论述福克纳采用如此写作手法和结构安排的内在原因及其精妙之处。
一 时空交错的混乱突出小说的主题
《喧哗与骚动》中时序的混乱不仅表现在四个部分采用3124这样颠倒的时序结构,而且表现在人物对故事的叙述,尤其是前两部分班吉和昆丁在自己的内心独白中不断陷入回忆,而且回忆中还有回忆,思维不断从生活的这个片段跳到另一个片段,自由驰骋,不受任何限制。作者并不急于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相反,竭力使读者丢掉“过去”和“现在”的界限。书中所写的一切在时间上全都是颠倒混乱、扑朔迷离的。福克纳在谈到他的写作经历时说:“我可以像上帝一样,把这些人调来调去,不受空间的限制,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我抛开时间的限制,随意调度书中的人物,结果非常成功,至少在我看来效果极好。”
文中时序的颠倒和混乱是有其特殊意义的。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表达了他对时间的认识。萨特认为福克纳的哲学是时间的哲学,而这部小说真正的主题是人的不幸在于他被框在时间里。福克纳十分赞同柏格森关于时间流动性的理论,认为时间不是钟表上显示的物理时间,而是“心理时间”,时间里只有现在,过去和将来都包含其中,每个人的现在和将来都是他过去造成的结果,所以作者笔下的人物不断地陷入回忆,思维在回忆和现实之间自由转换。
在这部作品中,叙述形式显然是为功能服务的。福克纳在这部小说中采取了这样一些在当时看来令人费解的形式是为了展现人物的忧郁及内心矛盾的状态,而个体的心理状态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的大背景而孤立存在的,必然受社会、历史大环境的影响,并反映当时外在的社会历史环境。“一个个故事的重叠,以及时空的跳跃变化,也足以让读者在具备空间形态的讲述结构中感受到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时间性。作者或人物的个体心理与个体心理之外的社会、历史所构成的,正是小说着意要表现的社会背景,或者说,正是与作品形式相对应的作品内容。”福克纳通过四个人物四天中的思想活动,记录了康普生家族从1898年至1928年三十年的衰败史,反映了美国南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所造成的庄园贵族阶级体系的崩溃,表现了个体在与历史潮流发生冲突时所带来的疯狂与沮丧,同时代人的精神混乱与价值观念的丧失,使作品笼罩在一片感伤、悲剧的氛围里。
二 意识流的写作手法符合主人公的心智状态
在作品的前三部分,作家用意识流的各种手法如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跳跃穿插等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意识活动,但每一部分呈现出来的混乱程度是不同的。这是因为每个主人公的智力水平和精神状态是有差异的。故事首先由康普生家的小儿子33岁的班吉叙述,他生来就是个白痴,其智力水平相当于三岁的孩子,他不会说话,他对周围的生活全然不能理解,只能接受那些感官印象,对人和事也只能做出本能的反应,而情感只能靠嚎叫、呻吟或沉默来表达。他毫无时间概念,经常把过去和现在混为一谈,也无法理解事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在他的头脑中,几十年的事情像一团乱麻似的绞在一起,汇成各种混杂的印象之流。班吉的跟班小厮黑人孩子勒斯特说:“他又聋又哑……今天满三十三岁了,一直都是这样。生下来就是个疯子。”班吉的部分印证了题目出自《麦克白》中的一句台词:“它是一个愚人所讲的故事,充满着喧哗和骚动,却找不到一点意义。”班吉的回忆充斥着对世界的本能反应,作者用支离破碎的语言片段和叙事的混乱反映了一个白痴的精神世界。第二部分描述的是康普生家的长子,哈佛大学的在校学生昆丁自杀前一天的活动。此时,他的大脑处于极度亢奋的状态,思维活动也极为活跃,几近癫狂,但他毕竟受过高等教育,相对于班吉来说,他的联想更多,情感也更为复杂,因此,昆丁的内心独白虽然显得晦涩难懂。但和班吉一样,他也没有时间概念。班吉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时间,而昆丁认为时间就是家族中发生的一切变故。总之,时间的流逝给昆丁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压力,在他的意识流动里汇集了各种痛苦的回忆,使他备受煎熬。他梦想着时间可以停止,为了制止时间的流动,他愤怒地把表上的玻璃砸碎,摘掉指针,可这一切都是徒劳的,表依然滴滴答答的走,只不过不能报时罢了。第三部分的叙述者是家里的二儿子杰生,他是个偏执狂,内心充满了对姐姐凯蒂的怨恨,但他并不是个精神病患者,所以他的内心世界相对平稳,叙述中思维的跳跃次数不多,所以在这一部分作者采用了叙述为主,意识流为辅的方法。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是通过这家的黑人女佣迪尔西,以旁观者的角度将康普生家族没落的过程娓娓道来,叙述条理清晰。作者在这一部分几乎是全篇叙述,没有意识流,以此弥补前几章用意识流写法造成的空缺。福克纳虽在这部小说中广泛运用意识流的叙述手法,但不是一味地、不加区别地滥用,他巧妙采用了不同形式的叙述手法表现主人公不同层次的意识。因此,纵观这四个部分,可以看出从第一部分到第四部分,叙述者分别是孩童的、少年的、成年人的、中年人的思维,心智逐渐成熟;神智逐渐清醒;客观叙述的部分逐渐增多,而主观的意识流则逐渐减少。读者则从人物的内心世界逐渐转向外部的客观世界,对故事的认识从模糊逐渐走向清晰,如果打乱了这几个部分的顺序则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三 支离破碎的叙述内容围绕同一个中心人物
福克纳这样描述他这部小说的创作过程,“我先用三兄弟之一叙述,但觉得言犹未尽——那是第一部分。我又用一个兄弟,还嫌不足,那是第二部分。我启用第三个,因为凯蒂对我来说仍然美丽动人,让她讲述发生的一切,于心不忍,而通过别人之眼看她,则更为动情。我最后亲自出马——那是第四部分。……我想把那些零碎的片段凑集起来,由自己当发言人……”由此可见,凯蒂虽然是康普生家四个孩子中唯一没有出场的人物,却是这部小说的轴心人物,而她的失贞是小说的焦点。四个部分的叙述都是围绕她而展开的,对于班吉,她是树的味道,是唯一爱他的人;对于昆丁,她是家族荣誉的象征,她的失贞直接导致昆丁的自杀;对于杰生,她是使他失去银行职员这个职位的罪魁祸首,是利用她女儿小昆丁榨取她血汗钱的“摇钱树”;对于迪尔西,她则是隐藏的回忆,小昆丁的妈妈。其实不管这四个部分由多少个记忆的片段组成,都是写凯蒂的成长和遭遇:班吉部分主要呈现她的童年时期,昆丁的意识流集中在她的少女时期,杰生描述的是她的堕落和婚事,而迪尔西部分则谈到了她的出走和她的女儿。从这一点上看,整个故事是按照凯蒂经历的先后顺序写的,而通过四个人眼中的凯蒂,读者对她的印象逐渐清晰丰满起来。
四 对位式的结构增强了作品的层次感
美国诗人兼小说家康拉德·艾肯曾高度评价《喧哗与骚动》的叙述结构,他赞叹道:“这本小说有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也许要算福克纳全部作品中制作得最精美的一本,是一本詹姆士喜欢称为‘创作艺术’的毋庸置疑的杰作。错综复杂的结构衔接得天衣无缝,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笔者认为,与其说《喧哗与骚动》像有四个乐章的交响乐,不如说它是一段由四种不同乐器演奏出来的四重奏,小说的四个部分是对同一段音乐的不同演绎,相辅相成,组合成一段和谐、丰富的旋律。
通过四个性格迥异、心智水平参差不齐,价值观有天壤之别的人物反复讲一个具体的故事,每个人都给读者提供了这个故事的某些片段,而这些片段有的清晰,有的模糊,有的互相印证,有的互相矛盾,有的互不相关,有的互相衔接,拼凑成一连串连贯的事件,使故事很饱满,赋予了它多样的意义。这种多角度的叙述方式改变了传统小说叙述故事的一家之言的情况。“福克纳利用小说的复调性使《喧哗与骚动》的结构不再是平面的,而是多层次的、多维的。这正是福克纳用康普生家三兄弟的病态气氛,合力完成本书的艺术结构,从而完成了对凯蒂的描述和美国南方一个古老贵族家族分崩离析的悲惨命运的多维透视。”
五 技术性的处理体现“场景转换”的秩序
不同于传统的小说,福克纳把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完全颠倒。这新颖、独具匠心的安排本身就融入了作者独特的时空观。另外,福克纳又在打乱时空顺序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了作品的难度,他不断地在各个章节打破叙述者的时空世界,不断地呈现出令读者眼花缭乱的“场景转换”,迫使读者不断地进行着紧张的自由联想,使其意识不由自主地随着叙述者的意识肆意流动。但是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作者在处理“场景转移”上也做了些必要的技术性的处理和安排。他常常把回忆的文字用斜体词表明,提示主人公思维的活动。此外透过一些提示词也可以感知场景的变化,例如,在班吉内心独白的部分,不同的黑人小厮名提示着故事发生的时间,如果提到勒斯特,就说明事情发生在1928年,如果是T.P.或者威尔什,就意味着1898-1905年或1905-
1912年。
六 结语
作者透过四个不同的人物的视角从不同的侧面、立体地反映了康普生家族从兴旺走向衰败的过程。故事讲述者的思维虽然不断地在过去和现在穿梭,但读者可以像“侦探”一样,通过四位“目击者”所提供的种种线索,拨开层层迷雾,勾勒出整个故事的全貌。小说从表面的杂乱无章逐渐走向条理清晰,从支离破碎到完整统一。混乱与秩序本是一对矛盾,而福克纳却用他高超的艺术手法把两者完美地统一起来,形式上的混乱无序却传达了故事发展过程中紧密的逻辑和必然的秩序,这就是《喧哗与骚动》这一伟大作品的魅力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文俊:《福克纳评论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2] 陈平:《〈喧哗与骚动〉的讲述形式和功能研究》,《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3] 黎明:《论福克纳小说的结构艺术》,《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11期。
[4] 威廉·福克纳,李文俊译:《喧哗与骚动》,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5] Jean-Paul Sartre,Literary and Philosophical Essays,Rider & Co.:London,1955.
作者简介:
霍月红,女,1978—,吉林辽源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陈颖,女,1979—,河北石家庄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英语教育与教学,工作单位: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