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指从专业层面开展、体现专业能力培养的第二课堂活动。目前,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构建了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体系,搭建了开展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交流平台,建立了师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并在活动中取得了成果,有效促进了学生发展与成长。但是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开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如缺少学分要求、缺少特色品牌项目、创新创业活动的专业对口程度低等,为此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第二课堂 应用型大学 金融学专业 学生发展
高校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育人环节,它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高,人格意志的塑造以及公民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而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推动,可以更好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学校层面开展“综合类”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非专业性的讲座和报告、非专业竞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等,其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文化体育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但专业契合度不高;二是从专业层面开展体现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专业社团、专业竞赛、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专业行业实践等,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契合度高。
本文主要以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从专业发展的微观视角对“专业类”第二课堂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以此推动学生发展和专业发展。
一、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开展“专业类”第二课堂的现状
(一)构建了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体系
2010年以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以国家级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经管专业大类招生试点与金融实验班为依托,在金融学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层面构建了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体系。
该体系依据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分阶段安排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一年级主要开展入学适应教育和学科认知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了解学科框架,做好专业导航;二年级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主要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学生科技大赛项目孵化等活动;三年级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开展专业工作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战杯等学生科技项目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及专业竞赛等活动;四年级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就业能力,主要开展专业实习、大学生学术论坛、职业道德教育、面试技巧教育等活动。除此之外,专业社团-金融理财协会的各项活动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该社团旨在为对金融行业和理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讲座,模拟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等交易竞赛、出版刊物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二)搭建了開展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交流平台
与第一课堂相比,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为此,金融学专业搭建了两个平台,以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一是搭建了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专业教师定期举行学术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项目与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研究能力。
二是通过成立学生社团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学术论坛,搭建了学生交流平台。学生社团-金融理财协会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阅读经典读书报告会、行业专家讲座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专业知识竞赛、金融理财进校园、金融理财进社区等,使学生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交流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创新意识、提高专业素养、承担社会责任。
(三)建立了师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及学院在教师的岗位聘任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指导本科生的学习与成长。金融学专业建立学生导师制,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专业导师,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
专业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题中设立子课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硕士研究生导师必须指导本科生的科研与教学,科研教师在设立和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时,必须带本科生参与。
2.经费支持和奖励机制。通过经费支持调动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运用部分专业经费,专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学生科技项目孵化;如果孵化项目在后面的竞赛中获得奖励,则进一步给予学生和教师资金上的奖励;同时,支持学生基于获奖项目发表专业论文和论文集,专业给予版面费、出版费的支持。教师为学生做前沿科学、创造力培养、学术报告,专业将给予一定的資金奖励。
3.教师工作量认定机制。通过研时认定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教学。学院已经制定相关制度,根据学生创业项目或科技项目等立项的等级(校级、市级、国家级)给予教师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同时,将专业教师指导各类学生竞赛及科技立项、社会实践等工作纳入教师职级晋升的考核依据,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投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23份,有效问卷210份,研究发现如下: (一)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情况
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较低,但年级越高,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越高。近一半学生认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同等重要的,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认识有较大差异,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甚至认为第二课堂更重要;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认为第一课堂更重要。所以,学校及专业对第二课堂的宣传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基本情况
三分之二的学生每周参与第二课堂1~2次。在“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主要参与专业竞赛与实践以及创新创业活动。从年级来看,大二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更多地参与专业竞赛活动。
(三)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影响因素
吸引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主要因素是拓宽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学习专业技能,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原因无显著差异。阻碍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主要因素是时间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古板等。一半的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持比较满意的态度,38.57%的学生不太满意。因此,学校及专业应该结合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且丰富活动形式,增加奖励措施等。
(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适度性
对于参与第二课堂的适度性问题,77.14%的学生认为应该适度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只有12.38%的学生认为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应多多益善,同样只有9.05%的学生认为应少量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不同年级学生对第二课堂参与度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约40%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贯穿大学四年,但更多的活动应安排在大学二年级。
三、“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和实际效果
(一)“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
教育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学生发展可以被定义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的发展、进步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增长(Rodgers,1990)。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应用型大学进行的,应用型大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其能力结构一般主要集中在专业能力、基础关键能力和拓展能力等重要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关键能力是指在具体的专业能力之外,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或缺的能力,是一种不会随着职业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如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人格特质(如独立性、责任感、自我效能感等要素);拓展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和相关专业研究能力。因此,本文对学生发展的界定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能力、基础关键能力和拓展能力的提高与增长。
对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我们对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最能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专业实践(3.77分),其次是学科竞赛(3.45分)、科研训练(3.39分)和创新创业活动(3.37分),而专业社团的作用较弱,只有2.24分。
第二,最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创新创业活动(4.34分)和科研训练(4.19分),其次是學科竞赛(3.52分),而专业社团(2.36分)和专业实践(2.33分)的促进作用较弱。
第三,最能促进学生方法能力(主要是指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科研训练(3.89分)和创新创业活动(3.82分),其次是学科竞赛(3.41分)和专业实践(3.08分),而专业社团(2.64分)的作用较弱。
第四,最能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创新创业活动(3.89分),其次是专业社团(3.6分)、科研训练(3.21分)和专业实践(3.12分),而学科竞赛的作用较弱(2.78分)。
第五,最能促进学生人格特质(如独立性、责任感、自我效能感等要素)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创新创业活动(3.68分),其次是科研训练(3.43分)、学科竞赛(3.33分)和专业实践(3分),而专业社团(2.67分)的作用较弱。
第六,最能促进学生拓展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和相关专业研究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科研训练(3.96分)和创新创业活动(3.75分),其次是专业实践(3.16分),而学科竞赛(2.72分)和专业社团(2.21分)的作用较弱。
总体来看,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最大,分数达到22.85分,其次是科研训练(22.07分)、学科竞赛(19.21分)、专业实践(18.46分),而专业社团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弱(15.72分)。
(二)学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实际效果
专业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4年4月第七届“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金融学专业学生获得铜奖,在2013年10月第二届“全国高校集体模拟谈判大赛”中金融学专业学生荣获一等奖及最佳团队合作奖,2013年“力诺瑞特”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金融学专业学生荣获三等奖,2012年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融学专业学生获得铜奖。此外,金融学专业连续8年參加全国金融模拟交易大赛,曾获得全国团体第三名,个人第三名、第八名的好成绩,多位教师获得最佳指导教师称号。2010年以来,先后有39项学生课外作品获得国家级、市级及校级学生科技大赛或科研计划立项,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生学术作品与社会实践论文集2部。专业社团-金融理财协会编辑出版专业期刊《理财新观察》30期,成功举办了北京联合大学大学生学术论坛,联合银河证券、光大证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保人寿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理财进校园”、“金融理财进社区”等活动,为学校师生、社区居民进行理财知识宣传普及,得到学校、企业、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金融学“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对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缺少学分要求
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对“综合类”第二课堂活动实施了学分制管理,如北京联合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第二课堂2学分方可毕业。但是对于多数“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没有学分要求,只有少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如专业认知实践和工作实践,因被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产生了对学生的学分要求。我们的调查显示76%的学生对第二课堂学分化的看法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既可以修学分又可以参加活动,也能鼓励不太积极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去。因此,金融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对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也做出学分要求,尤其是专业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这有助于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实现对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评价的科学化。
(二)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缺少特色化安排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同质化倾向较强,如学科竞赛,主要就是指学生参加全国金融模拟交易大赛、“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大赛,缺少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而创建的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品牌项目。
全国已经有3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北京市设有金融学专业的院校也有20多所,为了谋求特色与错位发展,不同高校金融学专业会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定位以及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即第一课堂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很少体现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当中。因此,金融学专业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挖掘并培育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从而使专业学科优势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学科方向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在中小企业融资、小微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所以,可以基于这些学科优勢,培育精品活动项目,创建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品牌,让学生从中受益和成长,并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创新创业活动的专业对口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是需要分层次进行的。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新创业教育,但根据专业的学科特点开展深层次“专业导向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多。从以往金融专业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商业项目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在校园实际创办企业(如咖啡店、学习吧)等。因此,我们要鼓励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充分结合专业元素,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实施深层次创新创业教育。
但是,金融行业是一个政策和资金及金融许可限制的行业,所以金融专业的学生们无法在許可限制的范围内开办金融企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们在投资与理财咨询、证券咨询、会计服务、企业财务管理咨询等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四)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适度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协调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有一个适度区间。根据我们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调查,近八成的学生认为应该适度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因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在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中深入并有所建树,但他们的时间相对充裕;而大三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因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这使他们在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中相对容易深入并有所收获,但在这个阶段若他们过多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会影响他们在第一课堂、考研准备、出国准备等方面的效率。所以,在组织开展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做好引导,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适度”参加适合自己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2):74-76.
[2]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41-42.
[3]李增孺.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4]张月玲,张思远,马南.大学生第二课堂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基于山东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1(02):143-145.
[5]韩海燕,李晓雯.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2): 82-84.
[6]Kuh G D.The other curriculum:Out-of-class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learning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5:123-155.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联合大学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的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大学第二课堂与学生发展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莉(1971-),女,硕士,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
【关键词】第二课堂 应用型大学 金融学专业 学生发展
高校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补充和延续,是大学教育不可缺少的育人环节,它在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素养的提高,人格意志的塑造以及公民意识的培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应用型大学主要培养应用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而第二课堂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相互补充和相互推动,可以更好地构建科学合理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应用型高校第二课堂活动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从学校层面开展“综合类”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文艺活动、体育活动、非专业性的讲座和报告、非专业竞赛、社会实践与服务等,其作用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修养、文化体育艺术素养,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但专业契合度不高;二是从专业层面开展体现专业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专业社团、专业竞赛、学生科技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专业行业实践等,其作用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专业契合度高。
本文主要以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为例,从专业发展的微观视角对“专业类”第二课堂进行自下而上的研究,以此推动学生发展和专业发展。
一、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开展“专业类”第二课堂的现状
(一)构建了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体系
2010年以来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专业以国家级金融学特色专业建设点、经管专业大类招生试点与金融实验班为依托,在金融学专业的第二课堂建设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在专业层面构建了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体系。
该体系依据学生学习成长的规律,分阶段安排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主要内容。一年级主要开展入学适应教育和学科认知教育,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与生活,了解学科框架,做好专业导航;二年级加强专业基础能力培养,主要开展专业认知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孵化、学生科技大赛项目孵化等活动;三年级加强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主要开展专业工作实践、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挑战杯等学生科技项目竞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以及专业竞赛等活动;四年级进一步加强学生核心能力培养和提升就业能力,主要开展专业实习、大学生学术论坛、职业道德教育、面试技巧教育等活动。除此之外,专业社团-金融理财协会的各项活动将贯穿于整个大学四年。该社团旨在为对金融行业和理财知识感兴趣的同学提供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通过组织讲座,模拟股票、基金、期货、外汇等交易竞赛、出版刊物等多种方式开展活动,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二)搭建了開展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交流平台
与第一课堂相比,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具有较强的开放性特征,所以师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非常重要。为此,金融学专业搭建了两个平台,以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
一是搭建了师生学术交流平台。专业教师定期举行学术讲座,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通过教师介绍自己的研究项目与研究成果,了解学科发展前沿,吸引学生参与教师科研课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研究能力。
二是通过成立学生社团组织和开展大学生学术论坛,搭建了学生交流平台。学生社团-金融理财协会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活动,如阅读经典读书报告会、行业专家讲座报告、考研考证经验交流会、工作面试经验交流会、专业知识竞赛、金融理财进校园、金融理财进社区等,使学生们在第二课堂活动中交流思想、丰富专业知识、激发创新意识、提高专业素养、承担社会责任。
(三)建立了师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学校及学院在教师的岗位聘任文件中明确规定,教师必须指导本科生的学习与成长。金融学专业建立学生导师制,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专业导师,专业导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第二课堂活动。
专业教师可以在自己的课题中设立子课题,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这样可以保证学生的课外科技活动在较高的层次开展;硕士研究生导师必须指导本科生的科研与教学,科研教师在设立和进行科学研究、撰写论文时,必须带本科生参与。
2.经费支持和奖励机制。通过经费支持调动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如运用部分专业经费,专门支持教师指导学生创业项目孵化和学生科技项目孵化;如果孵化项目在后面的竞赛中获得奖励,则进一步给予学生和教师资金上的奖励;同时,支持学生基于获奖项目发表专业论文和论文集,专业给予版面费、出版费的支持。教师为学生做前沿科学、创造力培养、学术报告,专业将给予一定的資金奖励。
3.教师工作量认定机制。通过研时认定调动教师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教学。学院已经制定相关制度,根据学生创业项目或科技项目等立项的等级(校级、市级、国家级)给予教师相应的科研工作量。同时,将专业教师指导各类学生竞赛及科技立项、社会实践等工作纳入教师职级晋升的考核依据,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投入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中。
二、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学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的基本情况
我们对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50份,回收问卷223份,有效问卷210份,研究发现如下: (一)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情况
学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较低,但年级越高,对第二课堂的了解程度越高。近一半学生认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是同等重要的,但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认识有较大差异,越是高年级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同等重要,甚至认为第二课堂更重要;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认为第一课堂更重要。所以,学校及专业对第二课堂的宣传教育显得十分必要。
(二)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基本情况
三分之二的学生每周参与第二课堂1~2次。在“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主要参与专业竞赛与实践以及创新创业活动。从年级来看,大二的学生更多地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而大三和大四的学生更多地参与专业竞赛活动。
(三)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影响因素
吸引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主要因素是拓宽视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和学习专业技能,不同年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的原因无显著差异。阻碍学生参加第二课堂的主要因素是时间缺乏、活动内容单调、形式古板等。一半的学生对第二课堂活动持比较满意的态度,38.57%的学生不太满意。因此,学校及专业应该结合学生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并且丰富活动形式,增加奖励措施等。
(四)学生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的适度性
对于参与第二课堂的适度性问题,77.14%的学生认为应该适度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只有12.38%的学生认为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应多多益善,同样只有9.05%的学生认为应少量参与第二课堂活动。不同年级学生对第二课堂参与度的看法没有显著差异。约40%的学生认为第二课堂活动应该贯穿大学四年,但更多的活动应安排在大学二年级。
三、“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和实际效果
(一)“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效应
教育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认为学生发展可以被定义为:学生进入高等院校后的发展、进步以及各方面能力的增长(Rodgers,1990)。
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应用型大学进行的,应用型大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时,其能力结构一般主要集中在专业能力、基础关键能力和拓展能力等重要方面。其中专业能力是指具有所从事领域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强调专业实践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基础关键能力是指在具体的专业能力之外,从事任何工作都不可或缺的能力,是一种不会随着职业变化而变化的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如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人际交往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人格特质(如独立性、责任感、自我效能感等要素);拓展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和相关专业研究能力。因此,本文对学生发展的界定主要是指学生在专业能力、基础关键能力和拓展能力的提高与增长。
对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对学生发展的影响,我们对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最能促进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专业实践(3.77分),其次是学科竞赛(3.45分)、科研训练(3.39分)和创新创业活动(3.37分),而专业社团的作用较弱,只有2.24分。
第二,最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创新创业活动(4.34分)和科研训练(4.19分),其次是學科竞赛(3.52分),而专业社团(2.36分)和专业实践(2.33分)的促进作用较弱。
第三,最能促进学生方法能力(主要是指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科研训练(3.89分)和创新创业活动(3.82分),其次是学科竞赛(3.41分)和专业实践(3.08分),而专业社团(2.64分)的作用较弱。
第四,最能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创新创业活动(3.89分),其次是专业社团(3.6分)、科研训练(3.21分)和专业实践(3.12分),而学科竞赛的作用较弱(2.78分)。
第五,最能促进学生人格特质(如独立性、责任感、自我效能感等要素)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创新创业活动(3.68分),其次是科研训练(3.43分)、学科竞赛(3.33分)和专业实践(3分),而专业社团(2.67分)的作用较弱。
第六,最能促进学生拓展能力(包括终身学习能力和相关专业研究能力)培养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是科研训练(3.96分)和创新创业活动(3.75分),其次是专业实践(3.16分),而学科竞赛(2.72分)和专业社团(2.21分)的作用较弱。
总体来看,创新创业活动对学生发展各方面的影响最大,分数达到22.85分,其次是科研训练(22.07分)、学科竞赛(19.21分)、专业实践(18.46分),而专业社团的影响相对来说较弱(15.72分)。
(二)学生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实际效果
专业层面的第二课堂活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2014年4月第七届“创青春”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金融学专业学生获得铜奖,在2013年10月第二届“全国高校集体模拟谈判大赛”中金融学专业学生荣获一等奖及最佳团队合作奖,2013年“力诺瑞特”杯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金融学专业学生荣获三等奖,2012年第七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融学专业学生获得铜奖。此外,金融学专业连续8年參加全国金融模拟交易大赛,曾获得全国团体第三名,个人第三名、第八名的好成绩,多位教师获得最佳指导教师称号。2010年以来,先后有39项学生课外作品获得国家级、市级及校级学生科技大赛或科研计划立项,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已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学生学术作品与社会实践论文集2部。专业社团-金融理财协会编辑出版专业期刊《理财新观察》30期,成功举办了北京联合大学大学生学术论坛,联合银河证券、光大证券、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人保人寿公司等多家金融机构,开展“金融理财进校园”、“金融理财进社区”等活动,为学校师生、社区居民进行理财知识宣传普及,得到学校、企业、社会的广泛关注。 四、金融学“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对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缺少学分要求
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对“综合类”第二课堂活动实施了学分制管理,如北京联合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要求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获得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第二课堂2学分方可毕业。但是对于多数“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没有学分要求,只有少部分第二课堂活动,如专业认知实践和工作实践,因被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教学环节而产生了对学生的学分要求。我们的调查显示76%的学生对第二课堂学分化的看法持积极的态度,他们认为既可以修学分又可以参加活动,也能鼓励不太积极的学生参与到第二课堂中去。因此,金融学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对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也做出学分要求,尤其是专业层面的创新创业活动,这有助于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衔接,实现对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评价的科学化。
(二)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缺少特色化安排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第二课堂活动的同质化倾向较强,如学科竞赛,主要就是指学生参加全国金融模拟交易大赛、“挑战杯”等学生科技大赛,缺少根据自身学科优势而创建的独具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品牌项目。
全国已经有300多所大学或学院设立了金融学专业,北京市设有金融学专业的院校也有20多所,为了谋求特色与错位发展,不同高校金融学专业会根据自身所在学校的定位以及学科优势,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设置方面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即第一课堂是有差异的,但这种差异很少体现在第二课堂活动的设计当中。因此,金融学专业应结合自身学科优势挖掘并培育有特色的第二课堂活动内容,从而使专业学科优势与第二课堂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体现人才培养特色。
北京联合大学金融学专业的核心学科方向是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经过多年的积累,已在中小企业融资、小微金融、普惠金融、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金融、农村金融等领域形成了系列研究成果。所以,可以基于这些学科优勢,培育精品活动项目,创建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品牌,让学生从中受益和成长,并提升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创新创业活动的专业对口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是需要分层次进行的。目前,许多应用型高校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通识型”创新创业教育,但根据专业的学科特点开展深层次“专业导向型”的创新创业教育的不多。从以往金融专业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活动来看,主要集中在商业项目创业计划书的撰写、在校园实际创办企业(如咖啡店、学习吧)等。因此,我们要鼓励金融专业的学生在参与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充分结合专业元素,将创新创业教育“嵌入”专业教育,实施深层次创新创业教育。
但是,金融行业是一个政策和资金及金融许可限制的行业,所以金融专业的学生们无法在許可限制的范围内开办金融企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们在投资与理财咨询、证券咨询、会计服务、企业财务管理咨询等专业领域进行创新创业活动。
(四)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适度性和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协调
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不是越多越好,而应该有一个适度区间。根据我们对金融学专业学生的调查,近八成的学生认为应该适度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我们发现,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因缺乏专业知识,无法在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中深入并有所建树,但他们的时间相对充裕;而大三的学生则普遍认为,因掌握较多的专业知识,这使他们在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中相对容易深入并有所收获,但在这个阶段若他们过多参与专业类第二课堂,会影响他们在第一课堂、考研准备、出国准备等方面的效率。所以,在组织开展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的过程中,专业教师要做好引导,让每一位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适度”参加适合自己的专业类第二课堂活动。
参考文献
[1]李同果.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体系探讨[J].教育评论,2009(2):74-76.
[2]刘奇.高校第二课堂建设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41-42.
[3]李增孺.基于能力结构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
[4]张月玲,张思远,马南.大学生第二课堂学生创新能力探索——基于山东科技大学会计学专业第二课堂的分析[J].财会通讯,2011(02):143-145.
[5]韩海燕,李晓雯.应用型金融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02): 82-84.
[6]Kuh G D.The other curriculum:Out-of-class experiences associated with student learning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95:123-155.
基金项目:本文是北京联合大学应用型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的校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应用型大学第二课堂与学生发展研究——以金融学专业为例”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韩莉(1971-),女,硕士,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与会计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金融、互联网金融、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