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的大量出现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与此同时,印刷体也在悄无声息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取代着手写体。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人们愈发青睐于便捷的印刷体,而与之相对应的传统手写体则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冷待。近年来,国家教委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写字教学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尽管社会对于手写体的呼声高涨,但当今小学书法教育仍然存在“雷声大、雨点小”“书法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单兵作战”“书法教育课程缺乏系统的教材与方案作支持”等现象,小学书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小学书法教育改革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与汉字教学结合,为书法教育的顺利开展“打好根基”;二是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与汉字教学结合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其字形结构、笔画顺序等是书法学习的根基。书法与文字密不可分,二者着实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关系。因此,学习书法,牢固的汉字基础知识必不可缺,如果说书法教育是“上层建筑”,那么汉字教学就是在“打地基”,将书法教育与汉字教学相结合,诚然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
1.汉字教学,书法教育的根基
在小学写字、书法教育中,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精神容易涣散、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知觉速度迟钝。针对这一学情,我们应当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寓玩于学,寓学于乐。首当其冲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这里的书写习惯包括坐姿、执笔手势等,其次是让学生切实牢记五种基本笔画与笔顺规则。在书法教学中,我们不可急于求成。每次临摹前,教师应当多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字形结构,例如有几个部件:部件间是如何穿插、组合、搭配;该字的主笔画是什么并有什么特点等等,经过了对汉字的仔细分析与教学后再进行临摹,并多加练习,字形结构会更加地紧凑、规范,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寓学于乐,以字育人
在书法教学中,可以从符合小学生兴趣与形象记忆特点的甲骨文开始教学,甲骨文既是文字,又是图画,形象,饶有趣味。教师可以结合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分析其构字缘由,让学生了解一下汉字的构造方法,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如此一来,既可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又大大地迎合了学生的识字与书写兴趣。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与临摹“家”字前,可以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去进行构字分析。“家,居也。”既然是“居”那么“家”的里面应当是“人”,可是为什么“宀”(古代的屋子)内有“豕”(猪)呢?此时,可以借此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深入探讨的兴趣。最后释疑,在母系氏族社会,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饲养猪,因而“家”里面住的是“豕”,而非人。
与此同时,汉字书法教学还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相当于是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意志力、审美能力等培养与提升的过程,并最终达到“以字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与素质教育结合
在当今知识型经济主导的科技时代,应试教育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知识性人才的需要,其弊端越发突出,大大限制了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而,施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要求回归教育原点,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这里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的发展。那么,小学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何意义呢?
1.“育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笔者认为,书法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让学生人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其本质目的应为让学生从书法教育中习得人生真谛,激起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书法教育以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为载体,学习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是举足轻重的举措。俗话常说:“字如其人”,其实是有历史依据的,早在西汉,杨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书学观点,认为“书法作品是书写者品性、德行最为直观的反映。”因而,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技法,更要结合书家的生平事迹与作品内容,多加探讨、学习,从中感悟人生哲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为此,作为书法教育的工作者,首先要明确书法的“育德”功能,“以书育人”。结合书法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可在书法课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古今著名书家的趣闻轶事与生平事迹,例如向学生介绍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内容与由来,从而了解颜真卿为国兢兢业业、刚烈忠直的处世态度与强烈的爱国情怀;王羲之勤奋学书,洗笔成墨池的故事等,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可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造就他们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收获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且,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富含人生哲理的格言进行临摹与创作,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意志的训练。
2.“启智”,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书法临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一个需要“眼”“手”“心”多方面相结合的过程。书法教育工作者应摒除“书法临习就是简单的摹写”的错误认识,将书法临习与“启智”训练相结合,让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得以训练,不断提高其能力素养,培养创作性思维。
因而,在临摹之前,教师应多加引导学生仔细“读帖”,认真分析字形结构。例如字的部件组合规律,是如何穿插、向背、避就的;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动作间如何转承启合的;每一笔画的粗细、长短、形状、起收笔方向等。在认真地“读帖”过后,学生依据脑中形成的对该帖该字的初步印象后,便可开始动手写字,反复推敲、临摹。至于“心到”,我认为是细心与恒心,细心观察并临摹字帖是始终贯穿在习书的全过程,而恒心,则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书的持之以恒的决心与耐心,避免其畏难情绪的产生。经过如此循环反复地训练后,学生观察能力便可得到锻炼,并且着眼全局的缜密思维能力训练亦贯穿于习书的整个过程。经过长期的训练,书法教育与“启智”教育相结合的效果亦将水到渠成。
3.“健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书第一步是对学生在坐姿、握笔姿势上的要求与训练,它能纠正学生不良的坐姿、握筆习惯,能对学生身体的发育、体型的塑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其次是手指、手腕、手肘、手臂乃至全身等的力量训练与协调性训练。习书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字的大小、结构、形状等不断调整发力点,协调肢体动作,只有全身心都达到协调运行的状态,方可将力量送至笔尖,达到“力透纸背”的良好效果。纵观古今,“书画使人长寿”的实例屡见不鲜。古有明代著名书家文徵明创90高寿的记录,今有我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以书愈病”的事迹,朱德在75岁时,右臂曾患严重的酸痛麻痹症,屡次治疗效果欠佳,加上朱德同志每日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但他仍坚持每天习书,并有意悬肘训练,将书法临习融入每日的生活计划中,令人意外的是,不久后他的病不治而愈。
诚然,学书的过程是全身心都在运动的过程,学生的四肢肌肉得到动静的交替运动,呼吸不断调整,促进血液流通,内脏器官得到恰如其分地按摩。经过如此长期地训练,自然而然地达到“健体”的效果。
4.“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素养
书法的发展流变源远流长,其经久不衰、延续更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本身令人叹为观止的美。这种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包含点线美、墨色美、结体美、空间美等,并且不同时代、不同的碑帖风格各异,自成一家,更是别有一番美感与韵味。如,先秦书法古拙典雅,魏晋书法壮观奇逸,唐楷则相对法度严谨、规范标准,明清书法张扬个性、大胆创新,直至现代,书法则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面貌。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美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书法内容本身所描绘与传达的情感之真、生活之善、自然之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其塑造美的心灵,使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为此,笔者认为,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引导其通过观察书法汉字笔画的俯仰向背、曲直变化、长短粗细、墨色的浓淡干湿等,体会汉字构成的千姿百态,发现每一个字所独特的美所在。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小学书法教育改革应当注意两个方面:一是与汉字教学结合,为书法教育的顺利开展“打好根基”;二是与素质教育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一、与汉字教学结合
书法源于汉字,汉字是书法艺术的物质基础,其字形结构、笔画顺序等是书法学习的根基。书法与文字密不可分,二者着实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关系。因此,学习书法,牢固的汉字基础知识必不可缺,如果说书法教育是“上层建筑”,那么汉字教学就是在“打地基”,将书法教育与汉字教学相结合,诚然是一个值得尝试的举措。
1.汉字教学,书法教育的根基
在小学写字、书法教育中,我们要明确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精神容易涣散、注意力难以长时间地集中、知觉速度迟钝。针对这一学情,我们应当不断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寓玩于学,寓学于乐。首当其冲的是培养他们良好的书写习惯。这里的书写习惯包括坐姿、执笔手势等,其次是让学生切实牢记五种基本笔画与笔顺规则。在书法教学中,我们不可急于求成。每次临摹前,教师应当多加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字形结构,例如有几个部件:部件间是如何穿插、组合、搭配;该字的主笔画是什么并有什么特点等等,经过了对汉字的仔细分析与教学后再进行临摹,并多加练习,字形结构会更加地紧凑、规范,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寓学于乐,以字育人
在书法教学中,可以从符合小学生兴趣与形象记忆特点的甲骨文开始教学,甲骨文既是文字,又是图画,形象,饶有趣味。教师可以结合甲骨文的字形结构分析其构字缘由,让学生了解一下汉字的构造方法,包括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如此一来,既可加深学生对该字的印象,又大大地迎合了学生的识字与书写兴趣。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与临摹“家”字前,可以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去进行构字分析。“家,居也。”既然是“居”那么“家”的里面应当是“人”,可是为什么“宀”(古代的屋子)内有“豕”(猪)呢?此时,可以借此向学生提出疑问,激发他们深入探讨的兴趣。最后释疑,在母系氏族社会,家家户户都会在家里饲养猪,因而“家”里面住的是“豕”,而非人。
与此同时,汉字书法教学还有着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学生在写字过程中,相当于是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意志力、审美能力等培养与提升的过程,并最终达到“以字育人”的最终目的。
二、与素质教育结合
在当今知识型经济主导的科技时代,应试教育早已不能满足社会对知识性人才的需要,其弊端越发突出,大大限制了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阻碍了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因而,施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
素质教育要求回归教育原点,真正关注人的发展,这里的发展包括德、智、体、美、劳五大方面的发展。那么,小学书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有何意义呢?
1.“育德”,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笔者认为,书法教育的最终目的并非让学生人人都“写得一手好字”,其本质目的应为让学生从书法教育中习得人生真谛,激起爱国主义热情与民族自豪感。书法教育以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为载体,学习书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了解书法艺术发展的历程,这对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主义热情是举足轻重的举措。俗话常说:“字如其人”,其实是有历史依据的,早在西汉,杨雄就提出了“书为心画”的书学观点,认为“书法作品是书写者品性、德行最为直观的反映。”因而,学生在学习书法过程中不仅要学习技法,更要结合书家的生平事迹与作品内容,多加探讨、学习,从中感悟人生哲理,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为此,作为书法教育的工作者,首先要明确书法的“育德”功能,“以书育人”。结合书法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教师可在书法课上以讲故事的形式向学生讲述古今著名书家的趣闻轶事与生平事迹,例如向学生介绍颜真卿《祭侄文稿》的内容与由来,从而了解颜真卿为国兢兢业业、刚烈忠直的处世态度与强烈的爱国情怀;王羲之勤奋学书,洗笔成墨池的故事等,向人书俱佳的书家学习,可使学生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陶冶,造就他们积极上进的人生态度,在学习书法技法的同时收获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效果。并且,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挑选一些经典的古诗词、富含人生哲理的格言进行临摹与创作,让学生在练习的同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意志的训练。
2.“启智”,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书法临习过程,是一个需要全身心投入的过程,一个需要“眼”“手”“心”多方面相结合的过程。书法教育工作者应摒除“书法临习就是简单的摹写”的错误认识,将书法临习与“启智”训练相结合,让学生的空间知觉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得以训练,不断提高其能力素养,培养创作性思维。
因而,在临摹之前,教师应多加引导学生仔细“读帖”,认真分析字形结构。例如字的部件组合规律,是如何穿插、向背、避就的;起笔、运笔、收笔三个动作间如何转承启合的;每一笔画的粗细、长短、形状、起收笔方向等。在认真地“读帖”过后,学生依据脑中形成的对该帖该字的初步印象后,便可开始动手写字,反复推敲、临摹。至于“心到”,我认为是细心与恒心,细心观察并临摹字帖是始终贯穿在习书的全过程,而恒心,则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学书的持之以恒的决心与耐心,避免其畏难情绪的产生。经过如此循环反复地训练后,学生观察能力便可得到锻炼,并且着眼全局的缜密思维能力训练亦贯穿于习书的整个过程。经过长期的训练,书法教育与“启智”教育相结合的效果亦将水到渠成。
3.“健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学书第一步是对学生在坐姿、握笔姿势上的要求与训练,它能纠正学生不良的坐姿、握筆习惯,能对学生身体的发育、体型的塑造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其次是手指、手腕、手肘、手臂乃至全身等的力量训练与协调性训练。习书过程中,需要学生根据字的大小、结构、形状等不断调整发力点,协调肢体动作,只有全身心都达到协调运行的状态,方可将力量送至笔尖,达到“力透纸背”的良好效果。纵观古今,“书画使人长寿”的实例屡见不鲜。古有明代著名书家文徵明创90高寿的记录,今有我国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以书愈病”的事迹,朱德在75岁时,右臂曾患严重的酸痛麻痹症,屡次治疗效果欠佳,加上朱德同志每日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但他仍坚持每天习书,并有意悬肘训练,将书法临习融入每日的生活计划中,令人意外的是,不久后他的病不治而愈。
诚然,学书的过程是全身心都在运动的过程,学生的四肢肌肉得到动静的交替运动,呼吸不断调整,促进血液流通,内脏器官得到恰如其分地按摩。经过如此长期地训练,自然而然地达到“健体”的效果。
4.“审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素养
书法的发展流变源远流长,其经久不衰、延续更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本身令人叹为观止的美。这种美的内涵是丰富多元的,包含点线美、墨色美、结体美、空间美等,并且不同时代、不同的碑帖风格各异,自成一家,更是别有一番美感与韵味。如,先秦书法古拙典雅,魏晋书法壮观奇逸,唐楷则相对法度严谨、规范标准,明清书法张扬个性、大胆创新,直至现代,书法则呈现出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新面貌。学生在学习书法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久而久之,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对美的认识。值得一提的是,书法内容本身所描绘与传达的情感之真、生活之善、自然之美,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其塑造美的心灵,使其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为此,笔者认为,作为书法教育工作者,应着重引导其通过观察书法汉字笔画的俯仰向背、曲直变化、长短粗细、墨色的浓淡干湿等,体会汉字构成的千姿百态,发现每一个字所独特的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