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基层市场共同体是乡村基本的社会结构,作为其核心部分的集市在村镇发展中起到凝聚经济、社会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文化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提炼而出,强调集市活动之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传承这种集市文化的路径和措施。以昌黎县域集市空间规划和文化传承为例,为城乡规划学与社会学的结合提供思路。
【关键词】村落集市;文化;空间;传承
1.基层市场共同体与中心地系统
中国村落社会结构研究理论最经典的范式之一是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的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单纯的村落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的应该是以基层集镇为中心,包括大约18个村庄在内的,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基层市场共同体[1]。这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相符,基层集镇位于空间区位中心,周边村落可以享受均等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其中最基本体现在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方面。基层市场提供的服务内涵决定了中心地的等级,各级基层市场构成共同体——可以理解为中心地系统,为整个城镇村落提供丰富全面的市场服务。城镇中心建立的市场,其销售内容多以较高档物品为主,与村落集市明显不同,因此,前者属于高级中心地,后者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等特点;高级中心地则相反。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村落范围内,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而日常用品与民众通俗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基层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
基层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农村市场,它“满足了农村家庭所有的正常贸易需求:家庭自产不自用的物品通常在那里出售,家庭需用不自产的物品通常在那里购买。基层市场为这个下属区域内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交易场所,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而村庄和在一般村庄层次上的存在的“小市”作为地方产品进入较大市场体系的起点,它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
因此,在村落集市的规划建设方面应当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定位准确,确定服务等级和对象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品销售;第二,区位合理,在空间视域下合理布置市场区位,形成空间互补、相辅相成的中心地系统;第三,数量规模恰当,在满足覆盖整个区域服务范围的前提下,剔除重叠,调整偏离,形成均衡稳定的市场分布体系。
2.文化共同体与集市公共空间
在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背景下,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不是由他所住村庄的狭窄范围确定,而是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确定。这个边界除了市场交易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具有文化载体的含义:第一,农民对他所处的基层市场区域内的社会状况了如指掌,而其外却知之甚少;第二,农村的嫁娶往往集中在基层市场区域内,很少脱离这一范围;第三,同一市场区域内的宗族联系会长久留存;第四,农民的娱乐活动往往在基层市场范围内进行。这些文化表现集中起来,归结为文化共同体。在文化相对匮乏的村落生活中,集市这一基层市场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农村将赶集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简单的购买和销售,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人文和社会情感的朴素流露。
文化共同体的物质范围限定在基层市场共同体的边界上,换言之,其物质界线划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然而,精神范围应当远比物质范围广阔——意识流露和波及影响可以蔓延到其他文化共同体之中,形成文化交流[2]。因此,村落社会需要文化共同体之间的潜在融合,在共同体中建立系统或者重构共同体,实现传承集市文化的新路径和新举措。近年来,与城市社会发展进程相似,农村个人意识与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出现淡漠现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村落社会格局[3]。文化共同体的强调和重建需要具象的载体来完成,在城乡规划视域范围内,公共空间首当其冲。
集市公共空间在立足商品交易的基本经济功能上,应当放眼社会意义。规划村落集市时,不应采取推倒重建或择地新建的手法,可以适当考虑已有公共空间的可利用性,如村镇广场、开敞空地等;建设村落集市时,关注集市空间社会交往的参与性,完善基础设施,适当融入景观、历史、时代精神等主题内容,同时注重对遗产建筑、民俗民风的保护与传承。
3.昌黎县域集空间规划与文化传承
根据昌黎县域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昌黎县域(这里不包括北戴河新区)规划集贸、批发市场共6处,其中县城2处,空港产业聚集区1处,靖安镇、荒佃庄镇、龙家店镇各1处;村落市场9处,分布于朱各庄镇、新集镇、安山镇、马坨店镇、茹荷镇、刘台庄镇、泥井镇、十里铺镇、两山镇辖区村庄[4]。县域集市场共同构成市场体系,其中,前者规模较大、商品种类较全、服务人口较多,可视为高级中心地;后者主要服务村庄居民,视为低级中心地。两级中心地基本覆盖所有县域,服务覆盖所有居民。分布方面,高级中心地均匀分布于县域中部范围内,边缘散落分布低级中心地以补充高级中心地服务半径上的不足,两级中心地呈现不规整六边形形态,基本符合市场共同体分布要求。因此,对于昌黎县域村落集市规模、数量而言,不需要进行过多调整。
形态现状而言,昌黎县域村落集市存在几个显著问题:第一,专属空间不足。集市多以寄生形式存在,具有专属空间场所的较少。在规划建设初期,机械、简单照搬城市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村落集市文化的发展脉络,导致了部分市场惨淡经营、用地闲置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县城)。空间不足、不适造成赶集村民生活的不便。第二,配套服务设施匮乏。直接体现在集市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随意设摊和占道经营等现象极不利于城乡形象的塑造。服务设施的缺失也为经营者的餐饮、休息等需求带来不便。第三,交通混乱。因缺乏专属场所,集市人流与过境人流、车流存在一定沖突,不利于经营者的摊位设置,更大程度上造成购买者的不安定,严重时常常出现交通拥堵和频发事故等现象。
问题的提出恰恰是传承集市文化的路径所在。在昌黎县域集文化传承方面,应当做到完善村落集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水、电和排污等管线管网,设置环境卫生设施,提供停车场地和人行空间,在交易中实现交往;塑造极具地域特色的集市风貌,注重集市街道美学,在尺度、建筑立面、景观设计、道路选线等方面做到考究,在文化中体现文明;营造集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构架,策划系列民俗活动,适当利用当地文化遗产,打造村落文化场所,在规划中培养内涵[5]。
4.结语
基层市场共同体是乡村基本的社会结构,作为其核心部分的集市在村镇发展中起到凝聚经济、社会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文化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提炼而出,强调集市活动之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传承这种集市文化的路径和措施。以昌黎县域集市空间规划和文化传承为例,为城乡规划学与社会学的结合提供思路。 [科]
【参考文献】
[1]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2(9):193-205.
[2]陆保良.村落共同体的边界变迁与村落转型[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
[3]张静.论共同体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昌黎县人民政府.昌黎县域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G].2011.
[5]王静.现代化进程中的集市文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8-30.
【关键词】村落集市;文化;空间;传承
1.基层市场共同体与中心地系统
中国村落社会结构研究理论最经典的范式之一是美国学者施坚雅提出的基层市场共同体假设。单纯的村落无论从结构上还是功能上都是不完全的,构成中国乡村社会基本结构单元的应该是以基层集镇为中心,包括大约18个村庄在内的,具有正六边形结构的基层市场共同体[1]。这与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相符,基层集镇位于空间区位中心,周边村落可以享受均等的物质文化生活服务,其中最基本体现在小百货、副食品、蔬菜等方面。基层市场提供的服务内涵决定了中心地的等级,各级基层市场构成共同体——可以理解为中心地系统,为整个城镇村落提供丰富全面的市场服务。城镇中心建立的市场,其销售内容多以较高档物品为主,与村落集市明显不同,因此,前者属于高级中心地,后者为低级中心地。低级中心地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档次低、种类少等特点;高级中心地则相反。在二者之间还存在一些中级中心地,其供应的商品和服务范围介于两者之间。村落范围内,日常生活用品基本在低级中心地就可以满足,而日常用品与民众通俗生活最为密切,因此基层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
基层市场是指这样一种农村市场,它“满足了农村家庭所有的正常贸易需求:家庭自产不自用的物品通常在那里出售,家庭需用不自产的物品通常在那里购买。基层市场为这个下属区域内生产的商品提供了交易场所,但是更重要的是,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而村庄和在一般村庄层次上的存在的“小市”作为地方产品进入较大市场体系的起点,它所起的作用微不足道。”
因此,在村落集市的规划建设方面应当考虑三个问题。第一,定位准确,确定服务等级和对象范围,有针对性地进行商品销售;第二,区位合理,在空间视域下合理布置市场区位,形成空间互补、相辅相成的中心地系统;第三,数量规模恰当,在满足覆盖整个区域服务范围的前提下,剔除重叠,调整偏离,形成均衡稳定的市场分布体系。
2.文化共同体与集市公共空间
在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背景下,农民的实际社会区域不是由他所住村庄的狭窄范围确定,而是由他的基层市场区域的边界确定。这个边界除了市场交易方面的意义之外,还具有文化载体的含义:第一,农民对他所处的基层市场区域内的社会状况了如指掌,而其外却知之甚少;第二,农村的嫁娶往往集中在基层市场区域内,很少脱离这一范围;第三,同一市场区域内的宗族联系会长久留存;第四,农民的娱乐活动往往在基层市场范围内进行。这些文化表现集中起来,归结为文化共同体。在文化相对匮乏的村落生活中,集市这一基层市场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农村将赶集视为一种生活方式而非简单的购买和销售,在活动过程中体会人文和社会情感的朴素流露。
文化共同体的物质范围限定在基层市场共同体的边界上,换言之,其物质界线划定在市场交易过程中。然而,精神范围应当远比物质范围广阔——意识流露和波及影响可以蔓延到其他文化共同体之中,形成文化交流[2]。因此,村落社会需要文化共同体之间的潜在融合,在共同体中建立系统或者重构共同体,实现传承集市文化的新路径和新举措。近年来,与城市社会发展进程相似,农村个人意识与个人利益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凸显出来,集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出现淡漠现象,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村落社会格局[3]。文化共同体的强调和重建需要具象的载体来完成,在城乡规划视域范围内,公共空间首当其冲。
集市公共空间在立足商品交易的基本经济功能上,应当放眼社会意义。规划村落集市时,不应采取推倒重建或择地新建的手法,可以适当考虑已有公共空间的可利用性,如村镇广场、开敞空地等;建设村落集市时,关注集市空间社会交往的参与性,完善基础设施,适当融入景观、历史、时代精神等主题内容,同时注重对遗产建筑、民俗民风的保护与传承。
3.昌黎县域集空间规划与文化传承
根据昌黎县域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昌黎县域(这里不包括北戴河新区)规划集贸、批发市场共6处,其中县城2处,空港产业聚集区1处,靖安镇、荒佃庄镇、龙家店镇各1处;村落市场9处,分布于朱各庄镇、新集镇、安山镇、马坨店镇、茹荷镇、刘台庄镇、泥井镇、十里铺镇、两山镇辖区村庄[4]。县域集市场共同构成市场体系,其中,前者规模较大、商品种类较全、服务人口较多,可视为高级中心地;后者主要服务村庄居民,视为低级中心地。两级中心地基本覆盖所有县域,服务覆盖所有居民。分布方面,高级中心地均匀分布于县域中部范围内,边缘散落分布低级中心地以补充高级中心地服务半径上的不足,两级中心地呈现不规整六边形形态,基本符合市场共同体分布要求。因此,对于昌黎县域村落集市规模、数量而言,不需要进行过多调整。
形态现状而言,昌黎县域村落集市存在几个显著问题:第一,专属空间不足。集市多以寄生形式存在,具有专属空间场所的较少。在规划建设初期,机械、简单照搬城市农贸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建设模式,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村落集市文化的发展脉络,导致了部分市场惨淡经营、用地闲置的现象(集中表现在县城)。空间不足、不适造成赶集村民生活的不便。第二,配套服务设施匮乏。直接体现在集市卫生环境“脏、乱、差”现象,随意设摊和占道经营等现象极不利于城乡形象的塑造。服务设施的缺失也为经营者的餐饮、休息等需求带来不便。第三,交通混乱。因缺乏专属场所,集市人流与过境人流、车流存在一定沖突,不利于经营者的摊位设置,更大程度上造成购买者的不安定,严重时常常出现交通拥堵和频发事故等现象。
问题的提出恰恰是传承集市文化的路径所在。在昌黎县域集文化传承方面,应当做到完善村落集市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提供水、电和排污等管线管网,设置环境卫生设施,提供停车场地和人行空间,在交易中实现交往;塑造极具地域特色的集市风貌,注重集市街道美学,在尺度、建筑立面、景观设计、道路选线等方面做到考究,在文化中体现文明;营造集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构架,策划系列民俗活动,适当利用当地文化遗产,打造村落文化场所,在规划中培养内涵[5]。
4.结语
基层市场共同体是乡村基本的社会结构,作为其核心部分的集市在村镇发展中起到凝聚经济、社会和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文化共同体在此基础上提炼而出,强调集市活动之中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传承这种集市文化的路径和措施。以昌黎县域集市空间规划和文化传承为例,为城乡规划学与社会学的结合提供思路。 [科]
【参考文献】
[1]刘玉照.村落共同体、基层市场共同体与基层生产共同体——中国乡村社会结构及其变迁[J].社会科学战线,2002(9):193-205.
[2]陆保良.村落共同体的边界变迁与村落转型[D].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11.
[3]张静.论共同体与中国乡村社会的发展[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07.
[4]昌黎县人民政府.昌黎县域城乡总体规划(2011-2030年)[G].2011.
[5]王静.现代化进程中的集市文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