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建工作就是做人的工作,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也最具开放性、波动性和可塑性,因此党建工作必须把人放在首位,认真捕捉人的思想、心理、意趣的变化,高度重视解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一句话,党建工作要以人为本,变管理为服务,寓管理于服务之中。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
“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管理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上的儒家治国方略。在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和谐理念中,特别关注了“以人为本”的仁政思想,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进一步指出:“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认为实现社会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善恶),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只有真正实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使“仁政”“、王道”得以实现。
在西方,“以人为本”的管理到了近代得以系统全面发展,肯定人性的优点,重视人格的尊严,认为工作热忱、发展潜能、责任感皆存在于人身上,管理者只有因势利导,从被管理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动机)上进行考虑,才能激发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
总体来说,行为管理理论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在管理过程中尽量做到:关心人的生活需要及其心理反应;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彼此友谊及感情关系,互相支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使其能独立自主的自觉自愿的工作;对人施以激励,使其内在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培养人的快乐情绪及热诚的工作意愿,使能积极主动地工作等等。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社会管理方式,一种追求的目标,在东西方社会管理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给当前的社会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企业的党建工作同样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支撑,缺乏了这一理性因素,我们的党建工作就会开历史的倒车,就可能变得毫无生机活力,这与马克思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我国当前正在践行的全面改革是格格不入的。
二、如何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
要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除了在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咨询观点外,更应从微观上把这种融入到管理的具体活动之中,我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途径:
1.更加关注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
传统管理通常把机械化的生产管理、追求高效率作为目标,从而忽视了人的价值作用,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员工的个人想法、价值观、个人的目标是得到充分尊重的,管理者通过正确的引导,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使企业目标的实现转变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尊重人性的选择、人性的需要,这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也只有在满足了员工个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的同时,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2.更加关注柔性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追求决策目标的最优化原则,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程序和机密计算,决策目标都是最好的,也是最优的。这种传统的刚性决策在行为学派的修正下,逐步转向柔性决策管理。与此同时,决策的柔性化进一步体现在决策的程序也由刚性的“一言堂式决策”转向柔性的“民主式决策”,这种“民主式决策”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主张,更能促进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
在管理方式上,以往我们着重的是强调统一性的“刚”性管理,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管理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将有形的管理融入到无形的意识中去,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最终实现组织目标。有专家认为,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的主要模式。在《道德经》中,老子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欲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假如领导者采用柔弱策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矛盾,鼓励成员当家作主,努力工作,很可能达成管理目标。因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即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比如水,没有比水再柔和的了,可它却无往而不利!过高山而成峡谷,穿平原而为江河,滴水之力可穿石,滔滔万丈能覆舟。所以,管理者应慈悲为怀,宽以待人,以柔克刚,以柔制胜。长此以往,被管理者的行为将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不再因害怕惩罚而被迫工作,也不再因期望奖励而向管理者伪装积极性,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价值实现感、成就欲、事业心、自强心理与主动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创造性行为。他们将自觉地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更好,从而给组织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3.更加关注激励的重要性。
伴随着科学管理向行为管理的转变,社会管理也从传统的控制操纵转向激励和引导。在传统的控制操纵模式下,管理过程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每个人都是按部就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而新的激励引导型管理模式,讲求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管理中的引导和激励方式,使人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把人的潜在价值积极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达到了社会的管理目标,也使企业的党建工作更加顺畅。
一、“以人为本”的涵义
“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在管理中,最早可以追溯到我国历史上的儒家治国方略。在儒家思想表现出来的和谐理念中,特别关注了“以人为本”的仁政思想,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孟子进一步指出:“不以仁政,不能平天下”。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认为实现社会管理的本质是“治人”,管理的前提是“人性”(善恶),管理的方式是“人治”,管理的关键是“得人”,管理的组织原则是“人伦”,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安人”……总之,一切都离不开“人”。只有真正实行了“以人为本”的管理,才能使“仁政”“、王道”得以实现。
在西方,“以人为本”的管理到了近代得以系统全面发展,肯定人性的优点,重视人格的尊严,认为工作热忱、发展潜能、责任感皆存在于人身上,管理者只有因势利导,从被管理者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动机)上进行考虑,才能激发其创造性和积极性,发挥更大的社会效果。
总体来说,行为管理理论把“以人为本”作为出发点,在管理过程中尽量做到:关心人的生活需要及其心理反应;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彼此友谊及感情关系,互相支持;尊重每个人的人格,使其能独立自主的自觉自愿的工作;对人施以激励,使其内在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培养人的快乐情绪及热诚的工作意愿,使能积极主动地工作等等。可以看出,“以人为本”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社会管理方式,一种追求的目标,在东西方社会管理实践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这给当前的社会管理实践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我们企业的党建工作同样离不开“以人为本”的支撑,缺乏了这一理性因素,我们的党建工作就会开历史的倒车,就可能变得毫无生机活力,这与马克思提出的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我国当前正在践行的全面改革是格格不入的。
二、如何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
要在企业党建工作中实现“以人为本”,除了在理念上树立“以人为本”的咨询观点外,更应从微观上把这种融入到管理的具体活动之中,我认为,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种途径:
1.更加关注员工个人的价值取向。
传统管理通常把机械化的生产管理、追求高效率作为目标,从而忽视了人的价值作用,使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员工的个人想法、价值观、个人的目标是得到充分尊重的,管理者通过正确的引导,使个人目标与企业的目标结合起来,使企业目标的实现转变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更加尊重人性的选择、人性的需要,这在管理实践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企业也只有在满足了员工个人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的同时,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
2.更加关注柔性管理。
科学管理理论追求决策目标的最优化原则,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一定程序和机密计算,决策目标都是最好的,也是最优的。这种传统的刚性决策在行为学派的修正下,逐步转向柔性决策管理。与此同时,决策的柔性化进一步体现在决策的程序也由刚性的“一言堂式决策”转向柔性的“民主式决策”,这种“民主式决策”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主张,更能促进社会管理实践的发展。
在管理方式上,以往我们着重的是强调统一性的“刚”性管理,而新经济时代的现代管理是有较高理智水平的“柔”性管理。“柔”性管理是一种采用非强制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力,将有形的管理融入到无形的意识中去,从而把组织意志转变为自觉行动的管理,达到以柔克刚的效果,最终实现组织目标。有专家认为,柔性管理将成为21世纪管理的主要模式。在《道德经》中,老子也阐述了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欲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假如领导者采用柔弱策略,解决管理与被管理者的矛盾,鼓励成员当家作主,努力工作,很可能达成管理目标。因为“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至坚”,即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极坚硬的东西里穿行无阻。比如水,没有比水再柔和的了,可它却无往而不利!过高山而成峡谷,穿平原而为江河,滴水之力可穿石,滔滔万丈能覆舟。所以,管理者应慈悲为怀,宽以待人,以柔克刚,以柔制胜。长此以往,被管理者的行为将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不再因害怕惩罚而被迫工作,也不再因期望奖励而向管理者伪装积极性,蕴藏在内心深处的价值实现感、成就欲、事业心、自强心理与主动性将自然地倾泻出来,产生更多、更有价值的创造性行为。他们将自觉地与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更好,从而给组织注入强劲的发展动力。
3.更加关注激励的重要性。
伴随着科学管理向行为管理的转变,社会管理也从传统的控制操纵转向激励和引导。在传统的控制操纵模式下,管理过程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每个人都是按部就班,缺乏积极性、创造性,而新的激励引导型管理模式,讲求发挥人的主动性、创造性,通过管理中的引导和激励方式,使人努力实现自我、超越自我,把人的潜在价值积极转化为一种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达到了社会的管理目标,也使企业的党建工作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