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来,对于阿拉法特之死,尽管“死因”判断并不一致,人们还是普遍接受了阿翁“血液系统紊乱而死”的现实。然而,2012年7月,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公布了与之合作的瑞士洛桑大学辐射物理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从阿拉法特遗孀苏哈那里获得的阿翁随身衣物的取样结果,在阿拉法特私人用品上的钋的含量要比普通状况高得多,大约有60%至80%并非来自自然。此举让本已沉寂的阿拉法特 “死因”之争骤然升级。当年11月, 阿拉法特灵柩被打开,俄罗斯、法国和瑞士三国专家取出阿拉法特大约60个遗骨样本,并提取样品以备调查死因。
一年之后,尸检结果尚未公布,部分媒体却先躁动不安,有一种要将阴谋论进行到底的势头。的确,9年前阿翁入院急救不到两周即驾鹤西去,给人一种事发突然的感觉(可对比其对手沙龙昏迷7年后,仍能靠营养液维持生命)。但存在矛盾的事实本身也许并不能仅仅靠科学得到澄清,政治考量和操作仍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在巴以特定的对抗格局下,尸骨早寒的阿翁被有关方面抬出来“过度消费”,不仅是其个人命运的凄凉写照,也是地区僵局悬而待解的讽刺性象征。
“乌龙报道”
今年8月有消息传出,瑞士方面可能在9月中旬将阿拉法特的尸检结果移交巴方,但逾期一个月,阿翁尸检报告仍没动静。10月12日,半岛电视台网站转载了英国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网站当日刊登的一篇论文。该论文并未提及任何“尸检”可能提出的新证据,只是针对去年2月由洛桑大学辐射物理研究所对阿拉法特遗物首次分析后的病理报告做了一次同行验证评估,其结论也并非认定阿翁死于中毒,而是说取样结果支持遭钋辐射致死的“可能性”,而阿翁之所以未出现被辐射后的典型症状,如骨髓抑制、头发大量掉落,可能也与个人体质有关。
但在中东和中国一些媒体的报道中,瑞士科学家去年初从阿拉法特“衣物和牙刷上”残留的血液、尿液、唾液痕迹中检出大量钋210,被“错会”成从后来的尸检中发现了这些高放射性元素。而一些媒体在引用《柳叶刀》论文时,将“代表可能性的表达”转变成了肯定的语气。于是,所谓“《柳叶刀》证实阿拉法特被毒杀”的新闻满天飞。
10月13日,巴勒斯坦官员对新华社记者否认阿翁被证实死于中毒的说法,称巴方尚未接到正式的尸检结果。而阿翁死因调查委员会主席陶菲克·提拉维也表示,正式的尸检结果目前处于保密阶段,还没有递交给巴方。提拉维也否认巴方受到内部或者国际压力推迟公布消息。洛桑大学新闻发言人14日表示,目前尚不知何时会得出结论,报告若出炉,会首先递交给阿拉法特遗孀苏哈。
可以说,这是一起因媒体不熟悉内情而断章取义的“报道乌龙”事件。不过其背后也存在值得关注的政治动因。对于阿翁尸检结果推迟公布(部分因素在于法国医生调查研究尚未结束,三方会审尚未启动),就有巴勒斯坦官员说,可能是为了防止尸检结果对巴以和谈重启造成冲击。此外,考虑到半岛台的背景及立场,虽说炒冷饭,不难看出其对于“被毒杀”结论的渴望。尽管就算阿翁“被毒杀”,人们也无法在短期内获知谁是下毒者,就像叙利亚沙林毒气事件搞不清幕后黑手一样,但在这样的模糊语境中,以色列必将更多地遭受国际舆论的压力。
“国际验尸”
2004年10月29日,羸弱不堪的阿拉法特终于获准,离开了被以军重兵围困的拉姆安拉官邸。被软禁近3年后,罹患重病的他由一架约旦直升机紧急护送到法国贝尔西军医院接受治疗。当年11月11日,阿翁抢救无效去世,享年70岁。
对此,以色列否认有任何过错,请求巴勒斯坦领导层公布阿翁所有病历。而2005年对阿翁病历进行的首次独立评估显示,他死于出血失调导致的中风,而出血失调则是由一未知感染引起的。
去年7月,卡塔尔王室背景的半岛电视台在经过9个月暗中运作后,突然公布瑞士洛桑大学辐射物理研究所有关阿翁可能死于钋中毒的分析报告。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法国法院等闻讯后迅速介入。随后,在阿拉法特遗孀苏哈的请求下,位于拉姆安拉市的阿拉法特墓穴被打开。
从伊斯兰习俗来看,将死者从地下挖出“验尸”,是一种不够恭敬的行为。是以,直到最后时刻,阿拉法特的妹妹仍在极力反对 “开棺验尸”。然而,公开 “验尸”不仅是确认阿拉法特是否非正常死亡的唯一途径,还可以微妙地利用国际舆论的压力和时间差,实现巴勒斯坦当局的阶段性目标。
2012年11月29日,亦即阿拉法特“被开棺”两天后,第67届联合国大会以138票赞成、9票反对、41票弃权通过决议,把巴勒斯坦在联合国的地位由“观察员实体”提升为“观察员国”。虽然这种国际地位还达不到安理会讨论正式成员国地位的要求,但已经可以凭借日后的尸检结果,请求海牙国际刑事法庭介入阿翁之死一案。从这个角度看,这一事件确实可以对巴勒斯坦的“入联”事业做出“贡献”。
由于处于舆论下风,美国和以色列对阿翁被开棺验尸一事不动声色。真正积极参与其中的,是法国、俄罗斯和瑞士。法国因为阿翁在贝尔西军医院去世时并未查出其具体死因,所以在“投毒论”骤起后,有责任对巴方做个交代。2012年8月,苏哈和女儿扎赫娃向法国楠泰尔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对阿翁死因展开司法调查。法方迅速反应,派出3名法官介入调查。
俄罗斯积极参与,是因为与巴勒斯坦主流派有着特殊关系,阿巴斯曾多次访俄寻求支持。而作为最先拿出阿翁衣物检测报告的第三方,瑞士方面的介入,更让尸检活动给世界留下一个“客观”的印象。
当然,最不可忽略的国际力量,还是半岛电视台的东家—卡塔尔。在叙利亚政府因哈马斯支持“倒阿萨德”而与之决裂后,2012年10月卡塔尔元首历史性地访问加沙,并给予哈马斯大量援助。有分析人士认为,卡塔尔是开棺验尸的幕后指使者,其出发点是在中东地区证明其强国地位,同时向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巴斯发出警告。
“烫手山芋”
2012年7月,巴勒斯坦阿拉法特死因调查委员会就曾公开表示,根据已有材料和临床症状推断,阿翁系中毒身亡。不过,也有质疑之声,在一些生化核专家眼中,“钋中毒”之说从理论上并不可行。
由于钋元素的半衰期仅138天,大约2年半后其放射性含量就基本消失了。可离奇的是,现在居然还能在他的遗物中发现如此高剂量。再者,半岛台介绍说钋210毒性为同剂量氰化物的2.5亿倍,那么,曾多次探望阿翁并保留其遗物的苏哈,又是如何避免受到伤害的?所以,人们不无怀疑,这些“新鲜”的钋可能是在阿翁逝世多年后重新放置的。
即便是《柳叶刀》从颇为权威的角度论证,阿翁很可能系钋中毒身亡,也只是去年洛桑大学分析报告的衍生物,且存在诸多疑点。例如阿翁临终症状(骨髓良好,并未脱发),与钋中毒患者的一般症状并不完全相符。
对于许多致力推动“验尸”的力量来说,目的是将矛头对准以色列这个“凶手”。然而,以方主导“谋杀”的可能性的确不高。一头早已褪去尖牙利爪不再风光的衰老雄狮,是不会激发猎手多大兴趣的。
1990年代初,当阿拉法特表达了对萨达姆侵略科威特的支持后,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就逐渐边缘化。2004年时的阿拉法特,被以军重重围困在拉姆安拉,与外界基本隔绝,已无法发挥政治作用。尽管时任以色列总理沙龙不太情愿,毕竟也向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承诺过,不杀害阿拉法特。
就算阿拉法特死于他人毒杀,也不能一举锁定以色列。阿翁领导下的巴解组织,其他有野心者未必不会剑走偏锋;哈马斯则和他关系不睦,未必不会有激进者使出辣手。况且,以色列即便被“判定”为“凶手”,对于巴以局势也只是火上添油。
长期以来,巴勒斯坦经济严重依赖对以色列出口,巴方的失业率徘徊在26%左右,财政赤字日趋严重。去年,对于巴方谋求“联合国席位”之举,美国和以色列采取了有力的制裁举措,如以方暂停向巴方移交重要的代征税款。
今年7月,在美国斡旋下,巴以开始恢复对话,为重启巴以和谈做准备。中东问题四方委员会呼吁巴以在9个月内达成和平协议。一旦巴以因阿翁之死撕破脸面,这些工作将前功尽弃,历尽战火劫波、正在艰难爬升的巴勒斯坦经济将不堪重负,只不过是便宜了那些希望海牙国际刑庭介入此事的区外势力。所以,巴勒斯坦当局现在不愿为风言风语所动,免得为别的势力火中取栗。
“翻开新页”
阿拉法特之死,留下了一个难以弥合的真空地带,在巴勒斯坦政权内部,权力争斗一度非常激烈。遗老派与新领导层之间的斗争结果,是遗老派中巴前安全高官穆罕默德·达赫兰和阿拉法特经济顾问穆罕默德·拉希德等被驱逐出权力中心。
2006年,法塔赫与哈马斯曾组建联合政府,但最终以哈马斯在2007年武力夺取加沙地带控制权告终。作为巴勒斯坦的领导人,阿巴斯近年来努力推动巴内部团结,宣布改组内阁后多次呼吁新政府要包括哈马斯成员,并于2011年实现了法塔赫与哈马斯的初步和解。而主持“尸检”、寻找“真凶”,也让法塔赫与哈马斯再度走到一起。但显然,在哈马斯看来,无论是之前的库赖,还是今天的阿巴斯,都无法再现昔日阿拉法特的权威和力量。
其实,就算阿拉法特得以重生,也不复当年威望。2002年8月,以色列军事情报局局长阿海罗估计,阿拉法特个人财产超过13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表的审计报告指出,阿拉法特曾在1995到2002年间,将9亿美元公共基金转移到本人账户内。2003年美国杂志《福布斯》估计阿翁个人财产至少3亿美元,排名为国家领导人中第六位。
之前,有媒体报道,阿拉法特遗孀苏哈拿到法国公民身份,长期在巴黎过着奢靡的定居生活。她在巴黎五星级饭店住了一年多,整层楼每晚租金高达8700英镑。由于面临逃税等指控,苏哈在突尼斯的生活也陷入了窘境,甚至公民权都被剥夺。因此,有人指出,当初在法国强烈反对“验毒”的苏哈,而今强烈要求“尸检”,其真实目的不过是借阿拉法特的残存声誉,为自己谋取额外的好处。
正因如此,尽管在一些巴勒斯坦人眼中,阿拉法特仍是民族灵魂和象征,每年11月11日,巴勒斯坦民众都会自发组织集会,向这位老战士致敬,但作为一个事实,属于阿拉法特的时代早已远去。
眼下,围绕“钋中毒”风波,在铁与血交织的巴以冲突中,一场集体“消费”阿拉法特的国际角斗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