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

来源 :躬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ana20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巴山自古以来偏安一隅,古代有许多官员及才子贬谪于此地。这里秀丽的青山绿水引得众多怀才不遇的文人才子在此借景抒怀,感时伤事。他们在以州河洗尘,借巴山疗养,于世事沧桑中找到了莫大的心理慰藉的同时,也给这里的秀美山水涂上了诗情画意的色彩,为大巴山染绘了浓浓的古文化气息。李白有“巴水急如箭,巴船去若飞。十日三千里,郎行几岁归”;杜甫也留下了“扁舟系缆沙边久,南国浮云水上多”的名诗;李商隐一首《夜雨寄北》让多情的大巴山名播海内外。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唐著名文学家元稹,在此任通州司马时更是将诸多人生际遇化成诗篇寄情抒发于大巴山:“月濛濛兮山掩掩,束束别魂眉敛敛。蠡盏覆时天欲明,碧幌青灯风滟滟。泪消语尽还暂眠,唯梦千山万山险。水环环兮山簇簇,啼鸟声声妇人哭。离床别脸睡还开,灯灺暗飘珠蔌蔌。山深虎横馆无门,夜集巴儿扣空木。雨潇潇兮鹃咽咽,倾冠倒枕灯临灭。倦僮呼唤应复眠,啼鸡拍翅三声绝。握手相看其奈何,奈何其奈天明别。”
  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元稹被贬为通州(今达州)司马,虽任职时间不长,但其人其诗文对达州的影响不可忽视。
  元稹一生,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其诗学杜而能变杜,并于平浅明快中呈现丽绝华美,色彩浓烈,铺叙曲折,细节刻画真切动人,比兴手法富于情趣。乐府诗在元稹诗中占有重要地位,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旨含讽喻,和《长恨歌》齐名。其铺叙详密,优美自然。元稹诗中最具特色的是爱情诗和悼亡诗。他擅写男女爱情,描述细致生动,不同一般爱情诗的泛描。元稹在散文和传奇方面也颇有成就。他首创以古文制诰,格高词美,为人效仿。其传奇《莺莺传》(又名《会真记》)叙述张生与崔莺莺的爱情悲剧故事,文笔优美,刻画细致,为唐人传奇中之名篇。后世戏曲作者以其故事人物创作出许多戏曲,如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和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等。
  传说《莺莺传》就是元稹年轻时的一段经历,只是故事男主人公的姓名换成了张君瑞。据说,唐贞元年间,一个年轻的书生张君瑞进京赴试,途经蒲地的普救寺,恰遇一崔姓贵孀携女崔莺莺归长安,就下榻在该寺中。当时驻军将领浑瑊在蒲地去世,失去管束的部下便四处劫掠扰民。崔家显富且携带漂亮的女儿,崔夫人惧怕遭劫正惊惶失措时,张君瑞与蒲地的另一位将军是好友,请来了军队保护崔家,让她们得以安全度过。后新将到任,乱军归营,地方安定下来后,崔夫人设宴答谢张君瑞。席间张君瑞见崔家小姐莺莺美貌动人,便爱上了她,便托小姐的贴身丫鬟红娘多次向莺莺致意均无下落,后来红娘告诉他说小姐爱诗词,张君瑞便提笔写下了这首七绝托红娘转交小姐。“深院无人草树光,娇莺不语趁阴藏。等闲弄水浮花片,流出门前赚阮郎。”次日红娘带来一彩笺,上有莺莺的诗一首:“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张君瑞揣摩诗意,以为莺莺邀他晚上翻墙幽会,去后却被莺莺严肃地批评了一番,张君瑞失望而回,遂而郁郁得病了起来。过了几天,红娘突然领着崔小姐来探望他了,张君瑞羞得抬不起头,病立时就好了。两人此后偷偷来往了月余,后张君瑞要进京赴考,便与莺莺相约取得功名后娶她。不料张君瑞两次都没有考取,只得滞留长安不归。两年过后,张君瑞取得功名并未如约来迎娶崔莺莺,而崔这时也嫁作他人为妇了。后来张君瑞经过崔的夫家,便托名崔的表兄求见被莺莺拒绝,张君瑞有些生气了,莺莺得知后作了一首诗交予他。“自从销瘦减容光,万转千回懒下床。不为傍人羞不起,为郎憔悴却羞郎。”越数日张君瑞将走,莺莺又赋诗一首谢绝张的探望。“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原来元稹在贞元十八年他二十四岁时,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幼女韦丛。元稹当时的官做得并不大,只不过是秘书省的一个校书郎。官很小收入也相当低,生活自然很穷困。但韦氏很贤惠,她虽然出身富贵名门,却从不抱怨丈夫贫穷,还能勤俭持家。七年后,即唐宪宗元和四年,元稹做到了监察御史一类的高官了,而韦丛却因劳累成疾而去世,时年二十七岁。元稹对韦丛爱得深沉,为了追悼亡妻,元稹写了很多悼亡诗,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那首《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诗中借用两典,深深地寄托了对爱妻的眷恋和深情。花再好,不想看,思再苦,不想逃。满腔情愫,化作一首首悼亡诗,表达了自己对爱妻的无限相思之情。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如此用情至深的痴情者,真让人感慨不已!他另外还有三首悼亡诗据说是在元和六年创作,元稹因事被贬到江陵作士曹参军,在抑郁中想起亡故的妻子,有感而发所作。另还有《遣悲怀三首》,这三首诗虽是叙述往昔琐事家事,但不加华藻,平实之间感人至深。对曾经相濡以沫的亡妻,诗人在回忆中用款款深情表达了妻子与之同苦而未能同甘的悲叹,也寄托了他对黄泉之下的亡妻深切思念和哀悼。
  历史上关于元稹花红柳绿的传闻不少,比如女诗人薛涛就是元稹众多情人中比较出名的一个。元稹比薛涛小11岁,元稹去了扬州后,曾寄诗给薛涛,表达思念之情,后来还是中断了这份感情。元稹离开成都时,薛涛写过一首《送友人》:“水國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这首送别诗,表现出女诗人对情的执著。分别在“月寒”、“夜有霜”的深秋季节,本来就教人伤怀,可诗人偏说“谁言千里自今夕”,反伤感之意而安慰对方,其伤感之深沉可见一斑。一张薄薄的桃色纸笺,终究留不住情场中是是非非的情感。薛涛对元稹的思念是刻骨铭心的,她相信元稹说过要回成都见她的话,不惜以全部身心等待与心上人再度相逢。最终她还是明白过来了,自己只不过是他生命中的一个小插曲。为此她退隐浣花溪,不参与任何诗酒花韵之事,只一门心思在溪水边制作精致的粉笺,过了近二十年清淡的生活,直至孤独地老去。
  在元稹的一生中,与大诗人白居易经风历雨深笃的友情更被后人传为佳话:“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当年,元稹被贬为通州司马时,白居易也因上书请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了权贵,贬到了江洲任司马。
  元稹贬谪他乡,又身患重病,心境本来就不佳。现在忽然听到挚友也蒙冤被贬,内心更是极度震惊,万般怨苦,满腹愁思一齐涌上心头。以这种悲凉的心境观景,一切景物也都变得阴沉昏暗了。于是,看到“灯”,觉得是失去光焰的“残灯”;连灯的阴影,也变成了“幢幢”──昏暗的摇曳不定的样子。“风”,本来是无所谓明暗的,而今却成了“暗风”。“窗”,本来无所谓寒热的,而今也成了“寒窗”。只因有了情的移入,情的照射,情的渗透,连风、雨、灯、窗都变得又“残”又“暗”又“寒”了。“残灯无焰影幢幢”、“暗风吹雨入寒窗”两句,既是景语,又是情语,是以哀景抒哀情,情与景融会一体、“妙合无垠”。
  诗中“垂死病中惊坐起”一语,是传神之笔。白居易曾写有两句诗:“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这是白居易在元稹初遭贬谪、前往江陵上任时写的,表现了他听到送信人敲门,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元稹来信的情状,十分传神。元稹此句也是如此。其中的“惊”,写出了“情”──当时震惊的感情;其中的“坐起”,则写出了“状”──当时震惊的模样。“惊坐起”三字,正是惟妙惟肖地摹写出作者当时陡然一惊的神态。再加上“垂死病中”,进一步加强了感情的深度,使诗句也更加传神。既曰“垂死病中”,那么,“坐起”自然是很困难的。然而,作者却惊得“坐起”了,这样表明:震惊之巨,无异针刺;休戚相关,感同身受。元、白二人友谊之深,于此清晰可见。
  元稹把他这首诗寄到江州以后,白居易读了非常感动。他在给元稹的信中说:“此句他人尚不可闻,况仆心哉!至今每吟,犹恻恻耳。”(《与微之书》)是的,像这样一首情景交融、形神俱肖、含蓄不尽的好诗,它是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的。别人读了尚且会受到艺术感染,何况当事人白居易!
  翻阅《唐诗鉴赏辞典》,我们会发现有许多抒写元稹和白居易两个朋友之间深情厚谊的诗篇,品读这些凝结血泪深情的诗作,我们会震惊元稹和白居易之间那种超越生死、荣辱与共的友情,惊叹他们之间那份天各一方、灵犀相通的默契。唐宪宗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元稹在通州,白居易在江州,两地千里迢迢,通信十分困难。白居易写了一首诗,临风怀想,叙梦生情,诗歌有四句:“晨起临风一惆怅,通川湓水断相闻。不知忆我因何事,昨夜三更梦见君。”诗人在诗中表现了他对元稹处境的无限关心,也写尽了两人心心相印,灵犀相通的深情厚谊。元稹收到白居易寄来的诗后,当即赋诗一首《酬乐天频梦微之》:“山水万重书断绝,念君怜我梦相闻。我今因病魂颠倒,惟梦闲人不梦君。”诗人想念老友,朝朝暮暮,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好在希望和絕望之间挣扎。两个朋友,天各一方,一位因有所梦,便猜想对方有事,深深惦记,而另一位确是染病在身,也正陷入对老朋友的思念之中,若是没有深厚的友谊,没有时时的牵挂,何来这种灵犀相通?这种沉甸甸的感情,读来不能不让人为之动容。
其他文献
一条河有上下阕,  温顺优雅。眉清目秀  时不时回响爱情的婉转  在季节的叶片上布满聪慧的露珠  照见日月,照见苍茫的影子  灌河有人浣纱,有人沐浴  裊袅之音。昵称淅水,越往下游  落下越重的中国水墨情韵  地头蛇也会育雏  搴阰木兰,揽洲宿莽  用弦外之音迷惑  古筝布满苍苔。暮色静止  画出鳞次栉比的裸影  我潜伏在倒影之中
期刊
刚从茶餐厅喝了红茶,说了很多话  目光从對面30层楼不断爬上爬下  不敢直视她,一副松散可爱的模样  桥头东边有红绿灯,有车水马龙  有一丝不苟的交警  另一侧有简易大棚,有凉皮,有刀削面  年龄越长,这里的美食越香  背对背,比我吃得还响
期刊
雨中夾杂着的诗句都湿了,古桥无言  契阔之苦淋漓在青石板桥上,揖别有日了  命里的浪花翻不动绿水里的册页  一拃过去,手指蜗牛般蠕动着  宽5.27米的进深还在,多少匹马碾压  从历史的隧道里走到了今天的桥面之上  风住了,各色皮鞋敲打着滑腻的石板  像一颗颗古旧的铆钉,锚固在  历史与现实薄厚不一的夹缝上  39.6米长的枫桥逃不出眼睛的真实  响声由表及里,贯通了每一块石头  和石头下面平阔的
期刊
那一百零八下钟声还在耳畔轰鸣,轰鸣  明清的亭台楼阁重叠在水影之中  泛着层层涟漪  地平线是一把刀,隔断了现实和幻景  古运河醒来了,水鸟慵懒地漂浮着  睁着眼睛,一些人在河面上飘过  没有留下诗句和抒情的面孔  一些人把舟楫靠在画中,像一块大大的墨点  在绿色的水漾里洒下多彩的風韵  和婉转的歌声,夜色浸染的古运河两岸  唐灯初上,叠加在水中  酒过三巡的过客还在船上,酒杯已经酥软  歪倒在月
期刊
一场大雾使人间慢了许多  夜醒来,长明灯的眼圈乌黑  谁窥见冬天和大地抱作一团  并从无间的亲密里  隐隐听到相互抵觸之声  没有鸟,没有鲜花和青草  但我们的精神头很好  东张西望,和陌生人说话  甚至弯腰将系得好好的鞋带解开  又重新系了一遍  全然不觉这样的好心情  是因为大雾使人间慢了下来的缘故
期刊
在相遇之前,我的嗓子已經喑哑  一叶扁舟,也回溯不到唐朝的岸边  现在,我恍若一枚石子,狠狠地  被抛掷在寺庙的硬地上。月光初染  寒山寺春眸流盼,抱住了我的梦  乌啼像一口大钟,硬硬地敲在心坎上  时间不早了,月儿腼腆着,遮住了  自己的脸,薄霜覆上眉梢,睫毛缠绵悱恻  霞光连接着渔火,一个愁字可怎么入眠  在轻轻的吟哦之声里,寒山寺愈来邈远  今夜就不留下了,我们相遇之后  只那么静静地一闪,
期刊
那些地方转换着,走马灯一样的场景  粉墙黛瓦的古街在空气的光影里折射着  永逝的岁月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气场  侵蚀着吞没着时间的光环和流动的幽光  一缕炊烟盘绕着绿水青山,曦光里  龙的曼舞,怀抱着尘埃里萦怀的小可愛  从这条街,到那条街  一截甘蔗的甜蜜醉倒了舌头  一条河没有声响地流着,因了街的相伴  水乡的舟楫往来不绝,商旅相逢一笑  前街后河一衣带水,阴阳着世道人情  此刻那石板路像一面镜子
期刊
我似乎钝了。路边高大的树木哑了嗓子  也没有唤起我的仰望,碰见建筑  我闭了眼,什么都听不见  遇上音樂我睁大眼睛,什么也寻不到  冬在打坐。它的嘴里念念有词  如果念出一场雪,我还会不会为雪的白  感动,如果念出一阵风  我会不会为遍地的落叶忧戚  冬在打坐。冬的嘴里念念有词  如果耐着性子听下去,它会告诉我  我的刃是被什么一点点地磨去  还是被什么一小片一小片磕去的吗  我不希望我的刃是一线
期刊
我八歲那年,曾经用一根木头疙瘩  占山为王,邻村的半大孩子几次围攻  都败在我的麾下。那个大堤是两村之间的  一个土坝,我站在上面  左手掐着腰,右手挥舞着木头疙瘩  此刻我跨过明嘉靖三十六年建造的铁铃古关  左手已经掐不起儿时的小蛮腰  右手托着镜头,洞开着,在震颤中得意忘形  一行行白鹭从枫桥之上飞过,又回旋了回来  久违的岁月像一把把镰刀,割掉了一茬茬记忆  刚拍摄的风景现在打开  却已经在
期刊
每天,早早起床  轻轻推开挤在山沟的蓝  讓绿,舒展辽阔  伸出手,抚摸清澈的风  给晨练的云一个秘密的提醒  那些花笑得很害羞,母亲知道  每一件往事,都香着春天  一丝白,一缕红,开始谈论  先前的细节。母亲的目光  放高袅袅的柔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