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要成为健康餐桌文化的助推器

来源 :餐饮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SC_liang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以食为天,食以俭养德。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再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他指出,餐饮浪费现象,触目惊心、令人痛心!要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为荣的氛围。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在全社会引发广泛共鸣,世界中餐业联合会第一时间发出倡议书,号召餐饮企业和消费者积极行动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引领“文明消费,节约用餐”时代风尚。
  一场珍惜粮食、对餐饮浪费行为说“不”的行动正在全国开展:各地各部门、行业协会、餐饮企业纷纷出台举措,建立长效机制;分餐制、半份菜、“N-1”点餐模式让“光盘行动”有的放矢;餐饮企业不仅改变服务方式,全力推进“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还通过供给侧改革思维打造绿色厨房,让“光盘行动”再升级、更彻底。
  树立科学饮食新理念,养成崇尚节俭、厉行节约的良好习惯,需要持之以恒的宣传和倡导文明用餐习惯。早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有多名代表委员纷纷建议通过立法大力推行“分餐制、公筷制、双筷制”,并将每年11月11日设为“全民公筷行动日”,系统推进“公筷革命”,让餐桌文明成为健康用餐新“食”尚。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公筷、公勺、分餐制成了人们热议的文化现象,影视作品、综艺节目都在潜移默化地向人们普及公筷公勺的问题,助力全社会形成使用公筷公勺的良好风尚。
  今年的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们诸多警示与思考,让分餐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许多人一听到分餐制,第一反应会认为这是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其实不然,早在商周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分餐的就餐形式,并且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民族大融合不断演进,进一步促进了生活方式的改变,到隋唐五代时期,分餐制逐渐向合餐制演变。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认为:“这与唐代出现高椅大桌有关,至少到唐中晚期,高足桌椅已经非常普及。家具的创新与变革引起了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人基本上抛弃了席地而坐的方式,新的坐姿才使‘會食制’成为可能。”
  具体到古代的分餐制,先秦时期,完整而严格的礼乐制度成为指导人们衣食住行的规范,分而食之的分餐方式符合当时的礼乐制度。《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儒家认为饮食活动是礼制的发端,有关礼仪的制度在西周形成一套相当完整的制度。《周礼》有载:“设席之法,先设者皆言筵,后加者为席。筵长席短,筵铺陈于下,席在上,为人所坐藉。”比如古装剧《大秦帝国之崛起》中,就呈现了古人分而食之的饮食方式:秦王与群臣席地而坐,每人面前有一张低矮的食案,食案上摆着各自的食物,席下铺筵。而每个人的食品、食具的待遇差别显示着就食者不同的身份地位。
  宋朝时期,公筷出现。在《西湖游览志馀·帝王都会》中记载:“高宗在德寿宫,每进膳,必置匙筋两副,食前多品,择取欲食者,以别筋取置一器中,食之必尽,饭则以别匙减而后食。吴后尝问其故,对曰:‘不欲以残食与宫人食也。’”宋高宗也被称为“公筷公勺使用第一人”。电视剧《清平乐》也在故事情节中呈现了古人是如何使用公筷的,比如宋仁宗与皇后进餐,由女官从桌上拿起一双筷子夹起食物,放进宋仁宗的碟中,宋仁宗再用自己的筷子夹起食用。
  民以食为天,影视剧中分餐制的展示,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种积极的引导。
  近期上线的一些综艺节目,都有意识地将使用公筷、公勺等问题摆在台前,引发观众的热议和思考。就连音乐节目《我是唱作人2》的衍生节目《开饭啦!唱作人2》,在歌手们结束舞台演出之后,聚在一起吃饭聊天时,制片人车澈也会不停强调,“我们夹菜用的是公筷”。
  除此而外,一些生活观察类节目,更是突出公筷、公勺使用的重要性。主创团队希望将使用公筷、公勺的理念通过轻松愉快的节目,润物无声地传递给观众。今年,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公筷、公勺、分餐制等健康餐桌习惯逐渐被大家关注,观察类综艺节目《未知的餐桌》中出现了大量的吃饭环节,对大众的公筷使用引导大有裨益。节目中,嘉宾去到约饭地,被邀请进门口后,他们会主动消毒,做饭时主动请求帮厨,吃饭时拿公筷夹菜,饭后主动去收拾桌子和洗碗。作为《未知的餐桌》饭友团团长,相声演员岳云鹏介绍:“我妈妈坚持的习惯是用一双公筷,将自己喜欢的菜夹到一个固定的盘子里,自己分餐食用。”演员沙溢也介绍了自己家的用餐习惯:“我们家每一盘菜里都有一个公用的勺子,不仅卫生,也方便孩子们自己取餐。”
  同样,在观察综艺节目《婆婆妈妈》中,演员李佳航在妻子李晟家吃饭,亲戚们不停给他夹菜。透过屏幕,观众不难发现,桌上每一道菜上面都放有一双公用筷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青年教师董晨宇认为,“公筷和公勺的使用推广也会遭受文化上的阻力,不可能强求,但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对公筷公勺的使用与普及进行宣传,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公众人物的影响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发挥”。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胡善联表示,不管是和家人在家中用餐还是和同事在餐厅聚餐,自己都会要求使用公筷,“很多餐厅都没第一时间提供公筷公勺,我们会让服务员去拿”。在他看来,这次疫情会让人们的生活习惯发生巨大的改变。
  疫情期间,人们虽然养成了戴口罩、勤洗手的好习惯,但是使用公筷公勺的自觉习惯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浙江传媒学院教授葛继宏表示:“使用公勺、公筷还是一个观念的问题,比如说我回家去见父母,我吃饭的时候说要使用公筷、公勺,老人可能觉得孩子嫌弃我了,所以在这种前提下,在亲情等各方面的压力之下,推行起来确实有一定的困难。如何让公筷分餐成为一种长期的生活习惯,而不是疫情下的‘暂时性文明’,也需要影视工作者参与进来,以艺术的力量影响人们,使其接受健康的饮食习惯。”
  近日,中央文明办下发《关于开展倡导使用公筷公益广告宜传的函》的通知,倡议使用公筷、文明用餐,大力营造全社会使用公筷的浓厚氛围,不断培育现代文明生活新风尚。在此背景下,全社会形成一股热潮,纷纷制作相关公益广告。比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出品了公筷公益广告《筷筷有爱篇》《公筷不能少》,人民日报出品了5幅平面公筷公益广告,浙江省海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出原创动漫视频《文明用餐使用公筷公勺——餐馆篇》,新华网客户端联合新潮传媒推出“分餐不分爱”主题公益宣传片……一系列公筷公益广告提倡市民使用公筷公勺、守护舌尖上的健康,传播了文明就餐的新风尚。荧屏上公筷文化的不断呈现,将会成为培育全民健康饮食习惯的助推器。
其他文献
期刊
为保证X射线测厚仪的测量精度,结合X射线测厚仪测量原理、设备结构和应用环境,对影响测厚仪测量精度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的相应补偿措施。测量精度补偿措施的
基于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制造业效率的测算和对比,探究了长江经济带制造业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再引入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长江经济带出口贸易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研究表明:
本文介绍了一个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行城市交通查询的系统。在研究城市道路网络特征基础上,建立城市道路网络模型及其数据库,应用Dijkstra算法对城市道进行最短路径查询,
针对实际工作中由于意外事故造成的信息管理系统程序数据丢失情况,确保管理信息系统的系统安全,提出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双机热备的大型服务器程序数据备份还原机制。实验结果表
针对高速列车动力建模问题,提出了基于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的高速列车广义非线性模型子空间辨识方法。先给出描述高速列车单质点力学行为的随机离散非线性状态空间模型,
胺液发泡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固体颗粒、胺液降解产生的热稳定性盐、C5及C5以上的烷烃以及甲醇等,都能够引起胺液发泡。胺液发泡严重影响了脱硫装置安全、稳定、长期运行。因此
站在新世纪的高度回溯近百年来的中国史研究,人们会感到一个明显的事实,即人们过于将历史研究现实化,赋予它意识形态的特性,而忽视了历史本身的性质。农战史研究就是一个鲜明
为了定量评价黄土固结过程中的微结构变化,采用交流电阻率法研究黄土固结过程中的电阻率结构特性参数(平均结构因子、平均形状因子、各向异性系数)的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了原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