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审美意识到音象: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想象的形成路径

来源 :学习与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x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具有想象性是不争的事实.从宏观角度看,这种想象性的形成与民族的、时代的、地域的审美意识关系密切,从微观角度看,语言想象又是"诗象"与"音象"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研究中,一直以来对显性的"诗象"(即内容)关注较多,但却经常忽视音乐、格律、节奏、语音等声音因素在构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事实上,"音象"无论在共时层面还是在历时层面都扮演着审美意识与诗歌想象之间中介的角色.通过对作为中国诗歌起点的周代"风诗"的横向考察,以及对作为中国诗歌转折点的魏晋"声律诗"的纵向考察,可以认为审美意识、音象、诗歌语言想象之间存在逻辑上的依附关系和共生关系.
其他文献
近年来,定量分析在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获得较为广泛的应用,成果颇丰.在为传统问题提供新视角、勾勒文坛整体面貌、推动跨学科研究、剖析学术史、构建新的研究模式等方面作出一定贡献.定量分析方法自身也存在局限,如容易偏离人文精神和文学本位,研究意义和可靠性尚需考量;实践过程中也产生了由于应用者跨专业知识水平有限导致的问题,如模型设置存在技术困难.定量分析需要与定性分析有机结合并且整体上以定性分析为主,在保持人文关怀的基础上提升定量分析的应用水平.定量分析不仅是古代文学研究发展的良好契机,更可能成为后世定位当代学术的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关系中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超大规模市场对于新发展格局的构建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不仅规模大,而且具有体系完整、层次丰富、高速增长、持续升级的特点.从国内大循环来看,中国超大规模市场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孕育出完整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需求,是中国经济韧性的重要来源、应对逆全球化的坚强屏障、打破"卡脖子"制约的有力保障,为科技和产业"弯道超车"提供了更多机会.从国内国际双循环来看,超大规模市场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坚实基础,超大
法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史可追溯至19世纪,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形成了完善的保护体系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梳理法国非遗保护的历程,分析法国非遗保护体系的现状,归纳出法国非遗保护的多个特征.有理由认为,法国的非遗保护经验不仅可为完善我国的非遗保护机制提供借鉴,同时也可引起我国非遗学术共同体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