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语文与学生的生活、学习及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架起实际生活与语文课本知识间的桥梁,教给学生富有生活味的语文,使语文教学产生实效,真正为学生所用呢?本人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拟就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确,语文中的许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大语文”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语文,让学生感知身边的语文素材和现象,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修辞知识时,我改变了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去找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实例。有的学生立即在教室的墙上找到了名人名言,在学校的围墙上找到了宣传标语,在大街上找到了广告语,在人家房门上找到了对联……然后我就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对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端庄典雅的特点;明白了标语文字简洁凝练、意义鲜明的特点……原本枯燥的内容因为注入了生活的活水,顿时生动起来了。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有五个特性,即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情感性。新课程呼唤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加强感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可以考虑将语文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在尽情享受自然风光中打开课本,在蓝天白云下放声朗读。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自然美,体味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美,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产生在天地中读无字天书的豪气。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能较快地激发教学的动情点,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语文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问题,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语文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我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有学生对“月夜行船”一段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理解有困惑,山怎么会跑呢?我就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其原理。学生马上想起了参照物这个概念,我顺势而为,让学生体会“山跑”而非“船跑”这种化静为动的妙处,更让学生体会“跑之快”与“我还以为船慢”的矛盾法的妙用,教学目标轻松实现:船行得并不慢,而是“我”心情过于急切而已。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也要求教学时要有意运用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可灵活使用。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加强感悟;对一些有故事性,情节生动的课文可以编成话剧表演,强化体验;在教学成语时,可采用“成语接龙”的游戏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把修辞手法、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语法知识编排成顺口溜,以提高记忆效果;可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对于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当语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语文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语文问题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切实体会到语文的应用价值,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在教学中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责任编辑 袁 妮)
一、挖掘生活化的资源,唤起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的确,语文中的许多知识都与生活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教师建立起“大语文”的课程理念。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语文,让学生感知身边的语文素材和现象,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例如,在讲解修辞知识时,我改变了教学思路,首先让学生去找生活中运用修辞手法的实例。有的学生立即在教室的墙上找到了名人名言,在学校的围墙上找到了宣传标语,在大街上找到了广告语,在人家房门上找到了对联……然后我就用这些材料进行教学,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对联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端庄典雅的特点;明白了标语文字简洁凝练、意义鲜明的特点……原本枯燥的内容因为注入了生活的活水,顿时生动起来了。
二、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余文森教授认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具有五个特性,即生活性、形象性、问题性、学科性、情感性。新课程呼唤由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教学活动的起点,让学生置身于生活情境中,加强感知,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散文时,为了营造身临其境的氛围,可以考虑将语文课堂搬到室外,让学生在尽情享受自然风光中打开课本,在蓝天白云下放声朗读。在读中体味文章的语言美,体味自然美,体味作者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思想美,进而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产生在天地中读无字天书的豪气。
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中,能较快地激发教学的动情点,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确保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
三、设计生活化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日常生活实践中包含着丰富的学科知识,在教学中提出一些生活化的问题,能启发学生思考,真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新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语文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问题,主动地运用语文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出语文问题,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
我在教学鲁迅的《社戏》时,有学生对“月夜行船”一段中“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一句理解有困惑,山怎么会跑呢?我就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释其原理。学生马上想起了参照物这个概念,我顺势而为,让学生体会“山跑”而非“船跑”这种化静为动的妙处,更让学生体会“跑之快”与“我还以为船慢”的矛盾法的妙用,教学目标轻松实现:船行得并不慢,而是“我”心情过于急切而已。在语文教学中设计一些生活化的问题容易把抽象的教学问题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情景,使问题变得亲切自然、容易理解。
四、运用生活化的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也要求教学时要有意运用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验。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不断提高学生的感知、理解能力。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教学中可灵活使用。在教学诗歌和散文时,最好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地朗诵,加强感悟;对一些有故事性,情节生动的课文可以编成话剧表演,强化体验;在教学成语时,可采用“成语接龙”的游戏方式,提高学生的兴趣;可以把修辞手法、句子成分等相关的语法知识编排成顺口溜,以提高记忆效果;可开展读书活动,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对于一些富有探索性的问题,可以开展辩论活动,以激发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当语文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时,语文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语文问题的兴趣。因此,语文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素材,引导学生用语文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和认识世界。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语文知识,使他们不仅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切实体会到语文的应用价值,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作用在教学中都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
(责任编辑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