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记者在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了解到,该街道于管营村村委会委员违规挪用的27万巨款,经过6个部门为期一个多月的调查被追回,相关人员的违法违纪问题仍在继续调查。针对这27万元巨款的失而复得,记者进行了深入采访。
从果树到摇钱树的巨变
北京市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京郊“建材之乡”、“建筑之乡”、“煤炭之乡”、“林果之乡”和“旅游胜地”。区府所在地良乡是《北京市总体规划》中首都14个重点发展的中心卫星城之一,距市中心22公里,从良乡驱车沿京石高速公路到市区仅需10分钟。快速便捷的交通是良乡的最大优势,是进出北京的西南大门。如今,京周、京保、京良公路,京广铁路和京石高速公路都交汇于良乡,加上城北的飞机场,使良乡形成了一个从陆地到天空的立体交通网络。
拱辰街道于管营村位于良乡镇南边,这里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在2004年之前一直是京城鲜果的主要供给地之一,种植果树是该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记者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有大批的树苗。有的村民种的树苗好像篱笆一样围住了院落。
1998年11月18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驻地从房山城东迁至良乡,“时间已经证明,‘区府东移’已成为房山最大的经济拉动力。”伴随新区府的建设,于管营村部分果园于1998年被征购,用来安置三合村移民。村中的劳动力逐渐有了富裕,部分农民组建了建筑施工队和建材加工厂。
2003年良乡高教园区正式开建。该项目是北京市重大工程,园区北到长阳镇广阳村南,南到良乡镇于管营村南,东到长于公路,西到东羊庄村、常庄。有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
首都师范大学一期占地涉及良乡镇于管营村的70亩集体果树园、村民个人承包的垃圾厂、村民承包的集体果园及其他地上附着物等。拆迁补偿款和前期的工程建设投资及今后大学城的物业管理利润成了这里的摇钱树。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去经济来源的农民只能把今后的生活寄托在占地补偿款、工程建筑款和今后大学城的物业管理收益上。
27万元巨款只是一个导火索
记者在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上看到一篇标题为《良乡镇采取“五超前”确保“两节”期间社会稳定》的文章,文中指出:“四是超前解决隐患。对于矛盾较突出的于管营村,专门成立工作组,进行特事特办重点解决,确保在元旦前将问题彻底解决,保证让问题不过年。”这里的隐患指的就是27万元巨款被私人侵占一事引起的村民上访问题。
2006年于管营村委会与良乡高教园区分别签订了两次临时围挡合同,合同约定围挡长度5000米,单价为每延米260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支付村民的费用每延米不到210元,存在27万元之多的差价。为此,2007年1月18日,当时从村委会接手工程的该村村民张学军进行了上访,要求有关部门调查这27万元巨款的去向。
房山区经管站于2007年2月10日开始调查,2月28日公布了调查结果:2006年7月,村支部书记曹志仁擅自提走14万元支给治村保安李涛,2006年11月,村委会委员邬天立领走13万元交给村民李凤奇,两笔领款都没有经过村委会研究讨论同意,且没有办理合法领款手续。
村民张学军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辰访告知0704002号信访事项处理意见通知单”,从这份盖有“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公章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通知单中,记者看到:“首都师范大学临时围挡工程预留的维护、维修等费用,由村集体收回,待工程保质期满扣除维护、维修等费用后,分段返还给工程承包人员”。但没有提及此次所追查的27万为何会进入私人之囊、未经村委会讨论,私人以什么手续领走巨款等重要问题。就信访事项处理意见通知单中所提及的这些问题,村民张学军表示要向上级询问清楚,并要求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于管营村混局还要延续多久
于管营村村民邬顺利对记者说:“记得十五年前的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修剪果树,为树培土。到了秋天,满树的果子摘都摘不完。我们这里原来民风纯朴,出远门家里房子都不用锁。这几年由于大学城征地,却发生了变化,天一黑大家都不敢出门了。”
2005年6月,房山区于管营村68岁的村委主任郜桂生在办公室内遭到4名男子袭击,身中17刀,至今半身不遂,在家中养病,无法履行村委主任职责。(《京华时报》曾以《村民抵制违规拆迁遭袭击,68岁村主任被砍17刀》为题进行了报道)
2005年7月,房山区于管营村村委会委员邬天立私设公堂,限制村民王振启人身自由,将其家中电话线拔掉,并派人用砍刀、斧头将王振启承包土地中的1000多棵果树强行砍伐,至今没有赔偿。
2005年7月,房山区于管营村赵广敏因为帮助王振启说了几句公道话。他的妻子结果遭到4名陌生男子的毒打,造成双腿骨裂,数月无法下地行走。
……
于管营村,一个“春看桃花处处艳,秋闻苹果处处香”的京郊大果园。在进行了大学城建设之后,本应是“处处高唱和谐歌,家家同谱盛世曲”的乐土。为何成了现在的混乱局面,本刊将继续关注此事。
从果树到摇钱树的巨变
北京市房山区地处北京西南,面积2019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是京郊“建材之乡”、“建筑之乡”、“煤炭之乡”、“林果之乡”和“旅游胜地”。区府所在地良乡是《北京市总体规划》中首都14个重点发展的中心卫星城之一,距市中心22公里,从良乡驱车沿京石高速公路到市区仅需10分钟。快速便捷的交通是良乡的最大优势,是进出北京的西南大门。如今,京周、京保、京良公路,京广铁路和京石高速公路都交汇于良乡,加上城北的飞机场,使良乡形成了一个从陆地到天空的立体交通网络。
拱辰街道于管营村位于良乡镇南边,这里地势平坦,地下水丰富。在2004年之前一直是京城鲜果的主要供给地之一,种植果树是该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记者在村里看到,家家户户门前屋后都种有大批的树苗。有的村民种的树苗好像篱笆一样围住了院落。
1998年11月18日,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政府驻地从房山城东迁至良乡,“时间已经证明,‘区府东移’已成为房山最大的经济拉动力。”伴随新区府的建设,于管营村部分果园于1998年被征购,用来安置三合村移民。村中的劳动力逐渐有了富裕,部分农民组建了建筑施工队和建材加工厂。
2003年良乡高教园区正式开建。该项目是北京市重大工程,园区北到长阳镇广阳村南,南到良乡镇于管营村南,东到长于公路,西到东羊庄村、常庄。有北京工商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理工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和首都医科大学等。
首都师范大学一期占地涉及良乡镇于管营村的70亩集体果树园、村民个人承包的垃圾厂、村民承包的集体果园及其他地上附着物等。拆迁补偿款和前期的工程建设投资及今后大学城的物业管理利润成了这里的摇钱树。在这样的背景下,失去经济来源的农民只能把今后的生活寄托在占地补偿款、工程建筑款和今后大学城的物业管理收益上。
27万元巨款只是一个导火索
记者在北京市社区公共服务信息网上看到一篇标题为《良乡镇采取“五超前”确保“两节”期间社会稳定》的文章,文中指出:“四是超前解决隐患。对于矛盾较突出的于管营村,专门成立工作组,进行特事特办重点解决,确保在元旦前将问题彻底解决,保证让问题不过年。”这里的隐患指的就是27万元巨款被私人侵占一事引起的村民上访问题。
2006年于管营村委会与良乡高教园区分别签订了两次临时围挡合同,合同约定围挡长度5000米,单价为每延米260元,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支付村民的费用每延米不到210元,存在27万元之多的差价。为此,2007年1月18日,当时从村委会接手工程的该村村民张学军进行了上访,要求有关部门调查这27万元巨款的去向。
房山区经管站于2007年2月10日开始调查,2月28日公布了调查结果:2006年7月,村支部书记曹志仁擅自提走14万元支给治村保安李涛,2006年11月,村委会委员邬天立领走13万元交给村民李凤奇,两笔领款都没有经过村委会研究讨论同意,且没有办理合法领款手续。
村民张学军向记者出示了一份“辰访告知0704002号信访事项处理意见通知单”,从这份盖有“北京市房山区拱辰街道社会矛盾调处中心”公章的信访事项处理意见通知单中,记者看到:“首都师范大学临时围挡工程预留的维护、维修等费用,由村集体收回,待工程保质期满扣除维护、维修等费用后,分段返还给工程承包人员”。但没有提及此次所追查的27万为何会进入私人之囊、未经村委会讨论,私人以什么手续领走巨款等重要问题。就信访事项处理意见通知单中所提及的这些问题,村民张学军表示要向上级询问清楚,并要求有关部门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于管营村混局还要延续多久
于管营村村民邬顺利对记者说:“记得十五年前的这个时节,家家户户都忙着修剪果树,为树培土。到了秋天,满树的果子摘都摘不完。我们这里原来民风纯朴,出远门家里房子都不用锁。这几年由于大学城征地,却发生了变化,天一黑大家都不敢出门了。”
2005年6月,房山区于管营村68岁的村委主任郜桂生在办公室内遭到4名男子袭击,身中17刀,至今半身不遂,在家中养病,无法履行村委主任职责。(《京华时报》曾以《村民抵制违规拆迁遭袭击,68岁村主任被砍17刀》为题进行了报道)
2005年7月,房山区于管营村村委会委员邬天立私设公堂,限制村民王振启人身自由,将其家中电话线拔掉,并派人用砍刀、斧头将王振启承包土地中的1000多棵果树强行砍伐,至今没有赔偿。
2005年7月,房山区于管营村赵广敏因为帮助王振启说了几句公道话。他的妻子结果遭到4名陌生男子的毒打,造成双腿骨裂,数月无法下地行走。
……
于管营村,一个“春看桃花处处艳,秋闻苹果处处香”的京郊大果园。在进行了大学城建设之后,本应是“处处高唱和谐歌,家家同谱盛世曲”的乐土。为何成了现在的混乱局面,本刊将继续关注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