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陶渊明生活在晋末宋初这个特殊的朝代更迭时期,受魏晋时期玄学影响,他本人深谙老庄思想,仕途上的不顺也让他“随我”的选择归园田居。他个性自由,将玄学“委运任化”的哲学思想付诸在人生中。老庄哲学深刻地影响着陶渊明的处事态度、诗文创作。
关键词:玄学;老庄哲学;陶渊明;诗文
作者简介:张达(1990-),男,汉,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2
崇尚老庄哲学的玄学是魏晋时期精神的体现。这种思想要求个人的自由与平等都是纯净的,理想状态就是回到原始的那种没有欲望和纷争的,追求真正的人性和人情。意识上,鼓励人们积极的反抗与批评,行为上就是“委运任化”,也就是追求自由。
一、老庄哲学与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之交,在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下,他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受到了玄学的浸染。老庄哲学是玄学的基础,同时它又吸收了类似于佛家、儒家的思想精华,所以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老庄哲学是陶渊明人格形成的哲学根源,这从他的一些诗文中就能看出。《桃花源记》等诗文中就有很深厚的道家思想,同时这些诗文也反映了陶渊明的精神实质。但是陶渊明并没有像一般的知识分子那样学道而陷入所谓的玄学迷宫,他汲取了其中的精华在不断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他自己特殊的精神法宝。
陶渊明的思想不只是受到老庄道家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动荡、更迭,多元化的文化交织在一起,包括了不同的学术思想、流派,对一个人的多重浸染和熏陶是必然的。对陶渊明影响最甚的却是老庄道家思想。
(一)出仕与归隐
出仕与归隐作为两种生活方式存在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分,每个人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个体的人生追求。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期的一个破落仕宦家庭,对于他而言对于出仕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他祖上曾为官,在陶渊明心中对于为官就更有了一份感情。陶渊明在《饮酒》[1] (十九)中這样写道:“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这就是他一生几次出仕为官的原因,既然家境贫寒,不能维持生计,那么就要顺应内心的真实想法出来做官,这也是对满足温饱的一种努力,这种出仕自然而然。然而几次出仕都不遂心愿,陶渊明并不是不想出仕,而是在为官的过程中屡受打击,政事腐败、官场黑暗,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陶渊明选择了急流勇退,归隐田园,学会接受现实。
他本可以继续留在官场,自古以来官场就难得清廉,总会有些许不为外人知道的苟且之事,为官者,要么忍受要么放弃。忍受就有改变的机会,当然也存在被同化而放弃改变的可能,但我更愿意相信忍受是为了改变。然而陶渊明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放弃,在陶渊明的身上老庄思想的印记非常的浓重,既然出仕是“随我”,达不到“我意”继而我再去“随我”,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遵照内心的安静之所。对于陶渊明来讲,出仕是因为内心的需要,归隐同样是内心的需要,他的性格就是“质性自然”,不合适、有违本心那就舍弃,可见,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本真是自我本性的深刻体认而作出的生存选择。
陶渊明在对待出仕与归隐这个问题时表现出来的“随我”,是出自于本心的,是与玄学自然之说相一致的自然本性的表现。他曾经把当朝为官比喻成池中鱼、笼中鸟,把自己曾经为官的经历称为“误落尘网”。然而不论是曾经的“误落尘网”还是后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他本人“随我”的选择。
这就是陶渊明继承了老庄玄学中人格独立和人性自然之旨,对于出仕还是归隐都完全是一种“随我”的状态,一种非迎合他人的选择。
(二)生与死
如果说对于出仕和归隐是一种个人的选择,那么对于生与死则是不能逃避的人生命题。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即有了生命同时也有了失去生命的危机,生与死是相生相伴的,两者并不能拆分开来。而对于人们来讲似乎经常将生死拆开来看,生则为喜,死则为悲,人们对于死的恐惧远胜于对生的欢雀。
但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死的问题上还是会有不同的反应。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委运任化”的态度是常人少有的,这种旷达正是他受到玄学影响而产生的。
陶渊明认识到生死都是客观规律,人是无法超越这种自然的客观规律而控制生死的,所以用“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活得轻松与自在。既然生能快乐的生,那么死也能平静的死,因为生死本就是人生的两面,对待生死既看得到这一面也看得到那一面。陶渊明可谓是深谙老庄哲学之人。
二、老庄哲学与陶渊明诗作
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诗文中也体现着老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把田园生活引入了诗歌,还在诗歌创作中保有那醇厚而平淡的田园之风。诗作的风格源于作者,陶渊明的笔触清淡平实源自他自身的心境平和、平易质朴,而他超然于一般诗人的原因可能是他是一个思考着的哲人。
玄学在魏晋时期占据着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也就影响到了美学从而形成了自然朴素的美学理念。陶渊明的诗文中也体现了这种自然之美。
(一)超然物外于“本真”里生长
“真”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即是自然的又不完全等于自然;它带有一种对人生价值的判断,是与“伪”相对的;它贯穿于陶渊明的全部生活,是根植于老庄哲学的。“真”在《庄子》中是一个特别突出的范畴。《庄子》篇章《渔父》中渔夫对孔子所说“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正是老庄思想的体现。庄子所讲的“真人”是没有世俗中那些喜怒哀乐的,是保持天性的。之于人,只有婴儿能够做的到;之于社会只有原始社会才可以。就陶渊明而言,远离名利场归隐田园就是真。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剔除后天被世俗所影响的“伪我”而寻回最初的“真我”,既可以是自然而然的也可以是顺化过来的。
深刻的哲学思考赋予了陶渊明一双异于常人的艺术慧眼,这双艺术慧眼能够捕捉到常人所捕捉不到的情趣和真谛。也赋予了陶渊明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让他拥有一种悠然的力量和透彻的眼界。《老子》[2]说过“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庄子》[3]也说过“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则阳》)。经过陶渊明的归纳提炼以后,用诗句表达出来,变得更加的意味深长。同时也赋予了陶渊明平淡的心,让他面对作诗也淡如浮云。对于诗作他没有什么野心,对于炼句是绝无可能。他常常会以家常小事入手,随意而为,诗作却散发着自然的气味,反而更显品质。因为他的生活都已经“随我”,已经超然物外了。这正是玄学自然思想的体现。
(二)艺术风格在“质朴”中延宕
陶渊明的诗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写诗就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感受,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中。就是描写家中大火,无奈移居到船上时也是简单的道出原委。在面对生死时写下《自祭文》《挽歌诗》也沉稳、恬淡。用詞也平实自然,既没有富丽堂皇也没有人间仙境,也不用什么生僻字,简简单单却别有一番滋味。这种风格自是需要一颗平静的超脱凡尘的心才能支撑的起。
陶渊明的主要创作风格诸如真实的内容、质朴的语言、舒缓的抒情还不是每一篇习作中都能找得到的,但他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却是无处不在的。显然陶渊明受到老庄崇尚自然的深刻影响,他不加雕琢的艺术趣味,在创作中,事件翔实,景色淡雅,道理质朴,这些浑然天成的构成了陶渊明的艺术境界,他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也自然而然的形成。
三、结语
陶渊明的一生都被老庄玄学的自然哲学所影响着,包括他为人处事的态度,他诗文的创作等等。他的思想和为人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很令人钦佩。“随我”的心境是常人所达不到的,他的诗歌自然平实又饱赋意蕴,是老庄哲学精到的传颂。
注释:
[1]陶渊明著.陶渊明全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11.
[2]老子著,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3]庄子著,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参考文献:
[1]黄桂凤.浅论老庄玄学对陶渊明其人及诗作的影响[J].南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5).
[2]白达素.老庄是陶渊明思想的哲学根源[N].北京:人民政协报,2005-2-21.
[3]白丽洁.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D].郑州:郑州大学,2013年5月.
[4]王浦衡.陶渊明的生命哲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5月.
[5]臧要科.酒、诗、思——对陶渊明[饮酒]诗的哲学诠释[J].郑州:中州学刊,2015(7).
[6]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年4月.
[7]龚斌.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与魏晋玄学之关系[J].沈阳:辽宁大学学报,1989.
关键词:玄学;老庄哲学;陶渊明;诗文
作者简介:张达(1990-),男,汉,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市人,云南艺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戏剧影视编剧。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02
崇尚老庄哲学的玄学是魏晋时期精神的体现。这种思想要求个人的自由与平等都是纯净的,理想状态就是回到原始的那种没有欲望和纷争的,追求真正的人性和人情。意识上,鼓励人们积极的反抗与批评,行为上就是“委运任化”,也就是追求自由。
一、老庄哲学与陶渊明
陶渊明生活于晋宋之交,在那个时代的大环境下,他的思想自然而然的受到了玄学的浸染。老庄哲学是玄学的基础,同时它又吸收了类似于佛家、儒家的思想精华,所以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老庄哲学是陶渊明人格形成的哲学根源,这从他的一些诗文中就能看出。《桃花源记》等诗文中就有很深厚的道家思想,同时这些诗文也反映了陶渊明的精神实质。但是陶渊明并没有像一般的知识分子那样学道而陷入所谓的玄学迷宫,他汲取了其中的精华在不断的实践中提炼出了他自己特殊的精神法宝。
陶渊明的思想不只是受到老庄道家的影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社会动荡、更迭,多元化的文化交织在一起,包括了不同的学术思想、流派,对一个人的多重浸染和熏陶是必然的。对陶渊明影响最甚的却是老庄道家思想。
(一)出仕与归隐
出仕与归隐作为两种生活方式存在本身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分,每个人不同的选择体现了个体的人生追求。陶渊明出生于东晋末期的一个破落仕宦家庭,对于他而言对于出仕是抱着积极的态度的,他祖上曾为官,在陶渊明心中对于为官就更有了一份感情。陶渊明在《饮酒》[1] (十九)中這样写道:“畴昔苦长饥,投耒去学仕。将养不得节,冻馁固缠己。是时向立年,志意多所耻。”这就是他一生几次出仕为官的原因,既然家境贫寒,不能维持生计,那么就要顺应内心的真实想法出来做官,这也是对满足温饱的一种努力,这种出仕自然而然。然而几次出仕都不遂心愿,陶渊明并不是不想出仕,而是在为官的过程中屡受打击,政事腐败、官场黑暗,他的政治抱负无法实现,在这种现实情况下,陶渊明选择了急流勇退,归隐田园,学会接受现实。
他本可以继续留在官场,自古以来官场就难得清廉,总会有些许不为外人知道的苟且之事,为官者,要么忍受要么放弃。忍受就有改变的机会,当然也存在被同化而放弃改变的可能,但我更愿意相信忍受是为了改变。然而陶渊明选择了后者,那就是放弃,在陶渊明的身上老庄思想的印记非常的浓重,既然出仕是“随我”,达不到“我意”继而我再去“随我”,陶渊明选择了归隐田园,遵照内心的安静之所。对于陶渊明来讲,出仕是因为内心的需要,归隐同样是内心的需要,他的性格就是“质性自然”,不合适、有违本心那就舍弃,可见,陶渊明归隐田园的本真是自我本性的深刻体认而作出的生存选择。
陶渊明在对待出仕与归隐这个问题时表现出来的“随我”,是出自于本心的,是与玄学自然之说相一致的自然本性的表现。他曾经把当朝为官比喻成池中鱼、笼中鸟,把自己曾经为官的经历称为“误落尘网”。然而不论是曾经的“误落尘网”还是后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都是他本人“随我”的选择。
这就是陶渊明继承了老庄玄学中人格独立和人性自然之旨,对于出仕还是归隐都完全是一种“随我”的状态,一种非迎合他人的选择。
(二)生与死
如果说对于出仕和归隐是一种个人的选择,那么对于生与死则是不能逃避的人生命题。任何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即有了生命同时也有了失去生命的危机,生与死是相生相伴的,两者并不能拆分开来。而对于人们来讲似乎经常将生死拆开来看,生则为喜,死则为悲,人们对于死的恐惧远胜于对生的欢雀。
但不同的人在面对生死的问题上还是会有不同的反应。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表现出来的“委运任化”的态度是常人少有的,这种旷达正是他受到玄学影响而产生的。
陶渊明认识到生死都是客观规律,人是无法超越这种自然的客观规律而控制生死的,所以用“委运任化”的生活态度才能得到解脱,才能活得轻松与自在。既然生能快乐的生,那么死也能平静的死,因为生死本就是人生的两面,对待生死既看得到这一面也看得到那一面。陶渊明可谓是深谙老庄哲学之人。
二、老庄哲学与陶渊明诗作
陶渊明作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诗文中也体现着老庄哲学思想,他不仅仅把田园生活引入了诗歌,还在诗歌创作中保有那醇厚而平淡的田园之风。诗作的风格源于作者,陶渊明的笔触清淡平实源自他自身的心境平和、平易质朴,而他超然于一般诗人的原因可能是他是一个思考着的哲人。
玄学在魏晋时期占据着思想的主导地位,这也就影响到了美学从而形成了自然朴素的美学理念。陶渊明的诗文中也体现了这种自然之美。
(一)超然物外于“本真”里生长
“真”是陶渊明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即是自然的又不完全等于自然;它带有一种对人生价值的判断,是与“伪”相对的;它贯穿于陶渊明的全部生活,是根植于老庄哲学的。“真”在《庄子》中是一个特别突出的范畴。《庄子》篇章《渔父》中渔夫对孔子所说“认真修养你的身心,谨慎地保持你的真性,把身外之物还与他人,那么也就没有什么拘系和累赘了。”正是老庄思想的体现。庄子所讲的“真人”是没有世俗中那些喜怒哀乐的,是保持天性的。之于人,只有婴儿能够做的到;之于社会只有原始社会才可以。就陶渊明而言,远离名利场归隐田园就是真。 综上所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可以概括为:剔除后天被世俗所影响的“伪我”而寻回最初的“真我”,既可以是自然而然的也可以是顺化过来的。
深刻的哲学思考赋予了陶渊明一双异于常人的艺术慧眼,这双艺术慧眼能够捕捉到常人所捕捉不到的情趣和真谛。也赋予了陶渊明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让他拥有一种悠然的力量和透彻的眼界。《老子》[2]说过“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五十九章)。《庄子》[3]也说过“万物有乎生,而莫见其根”(《则阳》)。经过陶渊明的归纳提炼以后,用诗句表达出来,变得更加的意味深长。同时也赋予了陶渊明平淡的心,让他面对作诗也淡如浮云。对于诗作他没有什么野心,对于炼句是绝无可能。他常常会以家常小事入手,随意而为,诗作却散发着自然的气味,反而更显品质。因为他的生活都已经“随我”,已经超然物外了。这正是玄学自然思想的体现。
(二)艺术风格在“质朴”中延宕
陶渊明的诗抒情方式平淡自然,写诗就写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实感受,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身临其中。就是描写家中大火,无奈移居到船上时也是简单的道出原委。在面对生死时写下《自祭文》《挽歌诗》也沉稳、恬淡。用詞也平实自然,既没有富丽堂皇也没有人间仙境,也不用什么生僻字,简简单单却别有一番滋味。这种风格自是需要一颗平静的超脱凡尘的心才能支撑的起。
陶渊明的主要创作风格诸如真实的内容、质朴的语言、舒缓的抒情还不是每一篇习作中都能找得到的,但他浑然天成的艺术境界却是无处不在的。显然陶渊明受到老庄崇尚自然的深刻影响,他不加雕琢的艺术趣味,在创作中,事件翔实,景色淡雅,道理质朴,这些浑然天成的构成了陶渊明的艺术境界,他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也自然而然的形成。
三、结语
陶渊明的一生都被老庄玄学的自然哲学所影响着,包括他为人处事的态度,他诗文的创作等等。他的思想和为人有很多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正是这些与众不同的地方很令人钦佩。“随我”的心境是常人所达不到的,他的诗歌自然平实又饱赋意蕴,是老庄哲学精到的传颂。
注释:
[1]陶渊明著.陶渊明全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15:11.
[2]老子著,饶尚宽译注.老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3]庄子著,孙通海译注.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6:1.
参考文献:
[1]黄桂凤.浅论老庄玄学对陶渊明其人及诗作的影响[J].南宁:经济与社会发展,2003(5).
[2]白达素.老庄是陶渊明思想的哲学根源[N].北京:人民政协报,2005-2-21.
[3]白丽洁.论陶渊明诗文中的新自然精神[D].郑州:郑州大学,2013年5月.
[4]王浦衡.陶渊明的生命哲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5月.
[5]臧要科.酒、诗、思——对陶渊明[饮酒]诗的哲学诠释[J].郑州:中州学刊,2015(7).
[6]吕菊.陶渊明文化形象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7年4月.
[7]龚斌.陶渊明哲学思想及与魏晋玄学之关系[J].沈阳:辽宁大学学报,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