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负是多年来学生和家长、教师一直期盼的。当听到节假日不允许补课时;教师和学生都开心。但真正实行时,短时间的开心过后,一想到要考试,心情变得很复杂,很紧张。毕竟,减负不代表减效,这对教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利用备课达到减负提效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思考。
一、以课标为主线,备“深”教材
教材各章节内容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的教学方向,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主线。正确地把握教学要求,既要防止因讲不到位而导致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又要防止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这需要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深度剖析。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调序、校正、变通,创造性地驾驭教材。所备的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例如,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和第四章可以整合在一起讲,不仅用时少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与学生换位思考,备“透”学生
在备课中,要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备课中注意以下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活动这样设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有哪些?针对不同回答,该采取什么对策?……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了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太大的精神压力。
三、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搭建平台,备“活”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习应该是在他人(教师等)的协助下,形成一种独特信息的加工过程,以建构出更符合意义的东西;关于学习的条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要强调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与学习。备课中要体现四个转变:(1)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2)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3)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4)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四、确保为教学服务,备“好”教学硬件和软件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其特有的丰富的信息,方便易用的交互环境,形式多样的虚拟性学习平台,多边性、全时性的共享资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主导性擎习动机,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其主体地位。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主体动机强度的增大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善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构建高效轻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思考如下问题:找到的资料是否能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对学生理解、思考、研究是否有帮助?画面效果是否好?能否找到更好的?什么地方应该剪切?资料放在哪个环节合适?这些资料是否适合我用?另外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教师在课前应对多媒体教室或常规教室中的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是不同的,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随机应变”,从多种角度预案。确保在教学过程运行正常。
五、以合理有效为标准,备“精”作业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笔者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1 精选生物作业,使学生脱离“题海”。从浩如烟海的生物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2 作业设计类型多样性。作业设计注重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学生除了实际的课业负担大外,我想负担还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喜欢而被动强迫其完成,就会变成负担,如果喜欢什么,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怎么会成负担?机械、重复、没有思维含量的作业多起来后,学生当然感觉课业负担重,所以课后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3 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做一些课堂作业。这样能获得正确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的自己开动脑筋考虑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这样课后也可以少布置作业。
一、以课标为主线,备“深”教材
教材各章节内容给我们的只是一个大的教学方向,在实际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地接受和照搬,要以新课程标准为主线。正确地把握教学要求,既要防止因讲不到位而导致学生的基础不牢固,又要防止人为地加重学生的负担。这需要教师在熟悉课标的基础上,对教材深度剖析。挖掘教材内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增删、调序、校正、变通,创造性地驾驭教材。所备的课教学目标要明确,教学思路要清晰。例如,必修一的第三章第一节和第四章可以整合在一起讲,不仅用时少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细胞膜结构和功能整体的把握。另外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二、与学生换位思考,备“透”学生
在备课中,要与学生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过程,备课中注意以下问题: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学生自己已经解决了什么?学生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的这些问题学生能否通过互相帮助来解决?哪些问题需要教师的点拨和引导?教学活动这样设计,学生是否感兴趣?学生可能的思维活动有哪些?针对不同回答,该采取什么对策?……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将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成了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站在学生的角度引导学生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活动。有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和太大的精神压力。
三、为学生自主构建知识搭建平台,备“活”教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对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和加工;学习应该是在他人(教师等)的协助下,形成一种独特信息的加工过程,以建构出更符合意义的东西;关于学习的条件,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主体作用,要强调学生间的相互讨论与学习。备课中要体现四个转变:(1)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精神世界、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2)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生产、加工、包装的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3)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知识的检索和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4)将单一传授知识的教学转化为为发展而学习,为创造而学习的过程。
四、确保为教学服务,备“好”教学硬件和软件
利用网络进行教学,其特有的丰富的信息,方便易用的交互环境,形式多样的虚拟性学习平台,多边性、全时性的共享资源,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探索欲和主导性擎习动机,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其主体地位。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学习主体动机强度的增大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因此,善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课堂教学,有利于构建高效轻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思考如下问题:找到的资料是否能为本节课的教学服务?对学生理解、思考、研究是否有帮助?画面效果是否好?能否找到更好的?什么地方应该剪切?资料放在哪个环节合适?这些资料是否适合我用?另外采用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教师在课前应对多媒体教室或常规教室中的投影机、网络设备等硬件调试好,并且在计算机中安装必备的教学和学习软件。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有时是不同的,教师在备课中,要考虑到“随机应变”,从多种角度预案。确保在教学过程运行正常。
五、以合理有效为标准,备“精”作业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中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苦苦求索着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笔者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条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1 精选生物作业,使学生脱离“题海”。从浩如烟海的生物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环”相应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2 作业设计类型多样性。作业设计注重形式多样化。让学生从不同的途径去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学生除了实际的课业负担大外,我想负担还是一种心理感受,不喜欢而被动强迫其完成,就会变成负担,如果喜欢什么,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做,怎么会成负担?机械、重复、没有思维含量的作业多起来后,学生当然感觉课业负担重,所以课后可以增加一些实践性的作业。
3 教师可以尽量让学生做一些课堂作业。这样能获得正确反馈并可及时纠正学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也会最大限度的自己开动脑筋考虑问题,独立完成作业,真正做到“做有成效”,这样课后也可以少布置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