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滥觞于秦汉滥觞于秦汉的鼓子秧歌作为山东三大秧歌之一,一直沿着自身发展脉络平波稳进,凭借其厚重的历史渊源,铿锵雄壮的风格韵律,宏放洒脱的动作质感,构成中华民族乐舞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卓越多姿的舞蹈世界里始终无衰,并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成功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起源于田间地垄的鼓子秧歌鼓子秧歌充溢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小学中普及民间舞蹈文化,开展鼓子秧歌校本课程是将鼓子秧歌民族文化瑰宝保护传承并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即针对商河县帽杨小学的校本课程案列进行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关键词】鼓子秧歌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78-01
鼓子秧歌起源于山东济南商河县,该县约有947个村子,村村皆可跑秧歌,其中能上妆下场的大约有10万人,浓厚的秧歌氛围使得商河县成为远近驰名的鼓子秧歌之乡。在其最北端的殷巷镇三帽村有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帽杨小学,为了将家乡民间文化发扬光大,自行编写了一套《商河鼓子秧歌》教材,并在2008年将鼓子秧歌设置为该校校本课程,让商河鼓子秧歌首次以课程的形式深入校园之内,继而进行了一系列完善工作,于近几年将这项校本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风生水起,成为将鼓子秧歌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发轫之作。
笔者在了解到这一实情后,于2013年11月5日来到该校实地调研,对该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对学生与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并在其间进行了教学观摩等。对帽杨小学的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诸多方面,展开多项较为详尽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此次考察,笔者对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实例现象有了深刻而详细的认识,并得到极具价值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从而引发深度思考,现将该次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一、学生对鼓子秧歌及其校本课程的认知程度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商河县殷巷镇帽杨小学是唯一将当地秧歌文化资源引入课程继而开发的小学。笔者从校方及学生口中了解到,帽杨小学3年级以上学生均接受过鼓子秧歌较为专业的学习及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鼓子秧歌文化的热爱程度日益加深,可见如此令人欣慰的调查数据折射出帽杨小学校方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及其采取的措施卓有成效。在现代文化冲击日益加深的今天,仍有这样一所乡村小学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在帽杨小学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大力有效地开展和影响下,帽杨小学的学生不仅热爱着家乡文化,还组建了一支少儿鼓子秧歌队,并多次代表学校及商河县赴各地参加演出及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
二、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开展方式
(一)少儿鼓操风靡全校
前文提及帽杨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学习鼓子秧歌率为100%,产生这一惊人数据的原因为帽杨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的课间操一改全国统一少儿广播体操模式,推陈出新地跳起具有当地特色的少儿鼓操。这套别具一格的鼓操是2010年春季由该校石立武校长历时两月有余,根据鼓子秧歌基本动作加工编创而成的,共分为路鼓子、掏鼓子、蹲鼓子、托鼓子、跑鼓子、蹿鼓子、跳鼓子及整理运动8节,将鼓子秧歌5大角色中“鼓”最典型、最特色的动作一一展示。
从一方面来说,少儿鼓操很好的发挥了传统广播体操强身健体的功效。鼓子秧歌节奏铿锵有力,动作豪放粗犷,秉承“鼓”舞劲健刚毅、奔放雄豪的舞姿特点改编而成的少儿鼓操,最大限度地使得上肢、下肢和躯干各部分得到充分锻炼。从另一方面来说,少儿鼓操巧妙地将民族文化渗入少儿群体。将当地民间舞蹈改编为广播操于全校普及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寥寥无几,帽杨小学的少儿鼓操在考虑少年儿童实际情况进行难度整改的同时,又很好的保留了商河鼓子秧歌原汁原味的舞姿动势,简单易学而不失传统。鼓子闪转腾挪的身体动态、豪气阳刚的审美特征,耿直互爱的民族气节,在这套鼓操中可觅踪影。
(二)少儿秧歌队如日中天
确立将《商河鼓子秧歌》作为校本课程后,如上文提及,帽杨小学组建了一支少儿鼓子秧歌队,笔者有幸观看到这支成长在农村的少儿秧歌队伍所进行的精彩表演。伴奏乐队完全由本校老师组成,政教处陈跃进主任打大鼓,其余教师分别执钹、镲、铙、锣,这些教师都是村中鼓子秧歌好手,并有丰富的乐队伴奏经验,老师们态度极为认真,给学生们伴奏是他们常做且感到骄傲的事情。
三、探索帽杨小学鼓子秧歌校本课程特殊模式
(一)校方领导事必躬亲的校本模式
从鼓韵校本课程的确立设置到各项内容的计划实施与实际操作,均由帽杨小学校方领导、教师全程参与。《商河鼓子秧歌》的教材便是由校长石立武为主编,教导主任陈跃进为副主编撰写而成。帽杨小学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少儿鼓操即是石立武校长亲自编创。再如前文提及的少儿鼓子秧歌队的乐队伴奏也均由本校有演奏鼓子乐器经验的教师组成,每位老师都对鼓子秧歌熟稔于心,无论是教授舞蹈还是乐器演奏都专业且传统,这是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民间艺人言传身教的传承模式
在校本课程设置伊始,帽杨小学校方先后聘请了商河当地鼓子秧歌专业演员张吉爱、石立军、邱瑞星等艺人为校外辅导员,商河县文化馆馆长付君燕老师做艺术顾问,于帽杨小学校园内进行鼓子秧歌授课,并将每周三下午固定为校本课程时间。
老艺人亲自授业解惑,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无论寒暑,都在校园操场上进行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工作。老艺人将鼓子秧歌的精华动作逐一而教,孩子们勤奋努力地把鼓子架势逐一而摆,既能从小接受最正统纯粹的鼓子秧歌文化精髓,又能感知舞蹈言传身受的魅力所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齐鲁大地有一山——泰山的安定、一水——黄河的滋养、一圣人——孔夫子的育化,所以山东民间舞蹈时刻反映着这方土地之上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让山东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用舞蹈文化为孩子们净化成长的环境,用舞蹈教育感化孩子,让舞蹈教育贯穿人生教育的始终,应该是每一个从事舞蹈职业的人应该致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陈侠著,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关键词】鼓子秧歌文化资源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178-01
鼓子秧歌起源于山东济南商河县,该县约有947个村子,村村皆可跑秧歌,其中能上妆下场的大约有10万人,浓厚的秧歌氛围使得商河县成为远近驰名的鼓子秧歌之乡。在其最北端的殷巷镇三帽村有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农村小学——帽杨小学,为了将家乡民间文化发扬光大,自行编写了一套《商河鼓子秧歌》教材,并在2008年将鼓子秧歌设置为该校校本课程,让商河鼓子秧歌首次以课程的形式深入校园之内,继而进行了一系列完善工作,于近几年将这项校本课程开展的如火如荼、风生水起,成为将鼓子秧歌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发轫之作。
笔者在了解到这一实情后,于2013年11月5日来到该校实地调研,对该校校长、教师、学生及家长进行访谈,对学生与家长发放问卷调查,并在其间进行了教学观摩等。对帽杨小学的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诸多方面,展开多项较为详尽深入的调查研究。通过此次考察,笔者对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开发这一实例现象有了深刻而详细的认识,并得到极具价值的第一手宝贵资料从而引发深度思考,现将该次调查结果进行整理与分析。
一、学生对鼓子秧歌及其校本课程的认知程度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商河县殷巷镇帽杨小学是唯一将当地秧歌文化资源引入课程继而开发的小学。笔者从校方及学生口中了解到,帽杨小学3年级以上学生均接受过鼓子秧歌较为专业的学习及训练,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对鼓子秧歌文化的热爱程度日益加深,可见如此令人欣慰的调查数据折射出帽杨小学校方对传统文化保护传承的高度重视及其采取的措施卓有成效。在现代文化冲击日益加深的今天,仍有这样一所乡村小学用自己的方式捍卫着民族传统文化的地位,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在帽杨小学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大力有效地开展和影响下,帽杨小学的学生不仅热爱着家乡文化,还组建了一支少儿鼓子秧歌队,并多次代表学校及商河县赴各地参加演出及比赛,获得优异成绩的同时也赢得了广泛社会赞誉。
二、鼓子秧歌校本课程开展方式
(一)少儿鼓操风靡全校
前文提及帽杨小学三年级及以上学生学习鼓子秧歌率为100%,产生这一惊人数据的原因为帽杨小学三至六年级学生的课间操一改全国统一少儿广播体操模式,推陈出新地跳起具有当地特色的少儿鼓操。这套别具一格的鼓操是2010年春季由该校石立武校长历时两月有余,根据鼓子秧歌基本动作加工编创而成的,共分为路鼓子、掏鼓子、蹲鼓子、托鼓子、跑鼓子、蹿鼓子、跳鼓子及整理运动8节,将鼓子秧歌5大角色中“鼓”最典型、最特色的动作一一展示。
从一方面来说,少儿鼓操很好的发挥了传统广播体操强身健体的功效。鼓子秧歌节奏铿锵有力,动作豪放粗犷,秉承“鼓”舞劲健刚毅、奔放雄豪的舞姿特点改编而成的少儿鼓操,最大限度地使得上肢、下肢和躯干各部分得到充分锻炼。从另一方面来说,少儿鼓操巧妙地将民族文化渗入少儿群体。将当地民间舞蹈改编为广播操于全校普及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内寥寥无几,帽杨小学的少儿鼓操在考虑少年儿童实际情况进行难度整改的同时,又很好的保留了商河鼓子秧歌原汁原味的舞姿动势,简单易学而不失传统。鼓子闪转腾挪的身体动态、豪气阳刚的审美特征,耿直互爱的民族气节,在这套鼓操中可觅踪影。
(二)少儿秧歌队如日中天
确立将《商河鼓子秧歌》作为校本课程后,如上文提及,帽杨小学组建了一支少儿鼓子秧歌队,笔者有幸观看到这支成长在农村的少儿秧歌队伍所进行的精彩表演。伴奏乐队完全由本校老师组成,政教处陈跃进主任打大鼓,其余教师分别执钹、镲、铙、锣,这些教师都是村中鼓子秧歌好手,并有丰富的乐队伴奏经验,老师们态度极为认真,给学生们伴奏是他们常做且感到骄傲的事情。
三、探索帽杨小学鼓子秧歌校本课程特殊模式
(一)校方领导事必躬亲的校本模式
从鼓韵校本课程的确立设置到各项内容的计划实施与实际操作,均由帽杨小学校方领导、教师全程参与。《商河鼓子秧歌》的教材便是由校长石立武为主编,教导主任陈跃进为副主编撰写而成。帽杨小学在全国独一无二的少儿鼓操即是石立武校长亲自编创。再如前文提及的少儿鼓子秧歌队的乐队伴奏也均由本校有演奏鼓子乐器经验的教师组成,每位老师都对鼓子秧歌熟稔于心,无论是教授舞蹈还是乐器演奏都专业且传统,这是其他学校所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民间艺人言传身教的传承模式
在校本课程设置伊始,帽杨小学校方先后聘请了商河当地鼓子秧歌专业演员张吉爱、石立军、邱瑞星等艺人为校外辅导员,商河县文化馆馆长付君燕老师做艺术顾问,于帽杨小学校园内进行鼓子秧歌授课,并将每周三下午固定为校本课程时间。
老艺人亲自授业解惑,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给求知若渴的孩子们,无论寒暑,都在校园操场上进行民族文化瑰宝的传承工作。老艺人将鼓子秧歌的精华动作逐一而教,孩子们勤奋努力地把鼓子架势逐一而摆,既能从小接受最正统纯粹的鼓子秧歌文化精髓,又能感知舞蹈言传身受的魅力所在。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齐鲁大地有一山——泰山的安定、一水——黄河的滋养、一圣人——孔夫子的育化,所以山东民间舞蹈时刻反映着这方土地之上的人文情怀和文化特色。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让山东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民族文化的熏陶,用舞蹈文化为孩子们净化成长的环境,用舞蹈教育感化孩子,让舞蹈教育贯穿人生教育的始终,应该是每一个从事舞蹈职业的人应该致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钟启泉,课程与教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
[2]陈侠著,课程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