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校新闻学教育应该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在保证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的前提下,重视新媒体技术教育,培养打通文理边界的复合型人才。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继续配合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同时,紧跟传媒业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沿,增加新媒体应用方面的课程,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媒体 新闻学教育 新闻业务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New Media)日益发展壮大,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不断更新。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即“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1],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式数字电视等,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主要特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市场逐渐被压缩,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转向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面对新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为传媒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闻学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长期适应传统媒体发展的新闻学教育模式和理念亟待转变。
一、适度兼顾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和媒体技术教育
我国的新闻学教育相较国外起步较晚,而且大多脱胎于文学教育体系,带有鲜明的文学教育色彩。在课程设置上,有些高校以文学类课程为主,新闻专业类和其他人文课程较少。因为专业教师多从文学转行而来,教学遵循的是文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教学环节和有限的实践环节等体现了鲜明的文学特征。文学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容易左右教学,这与新闻追求客观真实、记录现实的原则相去甚远。显而易见,这种过于倚重文学背景的新闻学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尤其是在逼真而生动的多媒体传播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
在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存的大潮中,互联网从有线到无线,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入新闻生产的行列。这一系列的技术盛宴诱发人们对技术的崇拜,人们开始热衷于追逐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踊跃体验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快感并很快养成使用习惯。为了适应传媒业的这种新潮,新闻学教育走入另一个误区,即轻视人文素养、偏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走职业教育的路子。这种一味迎合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新媒体应用和营销的内容提供能力和创新潜力,往往沦为只会操作设备和程序的技术工。
偏重文学教育和技术至上倾向是目前新闻学教育的两个极端,与传媒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新闻学教育只有从传媒业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出发,兼顾人文知识基础和媒体技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夯实新闻学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传媒人才。
就学科性质而言,新闻学是一门具有一定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它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新闻教育的任务在于要在新闻与政治和联系中,让学生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在新闻与文学的联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在新闻与哲学的联系中,帮助学生确立职业道德基准;在新闻与艺术的联系中,教会学生掌握捕捉完整的视觉世界的能力”[2]。新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深厚的学识和修养、深沉的人文情怀、深透的社会体悟和深刻的价值见解的社会“守望者”。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要时刻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和传递民声,善于把握社会脉搏、引领时代风尚。这样的新闻人才,必须具有较丰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的积淀。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与新闻学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学等,应该作为基础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并保证足够的学分和学时安排。
新闻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有学养的职业,这个观点已经为社会所认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学可以忽视媒体技术的教育。纵观新闻业的发展历史,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到无线电波和模拟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再到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新媒体上的应用,无不体现着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革命性价值。在传媒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掌握技术意味着控制了信息的制高点,早一步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才能比别的媒体做得更好而领风气之先。因此,新闻学教育应该密切关注媒体应用现状和技术前沿,开设新媒体、新技术方面的课程,并保证一定量的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新媒体进行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刊(播)出等方面的能力。為了更好地与传媒业和技术领域对接,了解传媒需求和技术前沿,可以外聘新闻媒体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专业的人员,讲授媒体技术操作与应用方面的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学毕竟不是计算机科学或信息学,其媒体技术教育应该以新闻传播媒介的操作技术教学为主,更专业的技术原理和研究创新类课程则没有必要涉及,或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供有技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学习。
二、调整和延展新闻业务课程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主要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刊(播)出五个环节,这些环节都是在媒体的操控下由媒体单方面运作的。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主要根据宣传任务、会议或活动安排、新闻线索或群众爆料等制订报道计划或方案,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新闻生产和推出流程。这是典型的类似Web1.0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主导受众型”,受众只需等待然后接受媒体“提供”的新闻。这些新闻大都与受众有一定距离,或者受众一般没有在新闻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传统媒体特别注重新闻策划,安排采访,新闻稿的撰写很规矩也很有深度,新闻评论多从媒体和社会的角度维护公共利益、彰显社会责任,制作赏心悦目的版面或节目,想用有分量的内容体现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手机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应用不断涌现。在Web2.0风潮的推动下,由网络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开启,博客(blog)、播客、网络社区、维基百科(Wiki)、RSS、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微博、微信等产品纷纷登场,造就了信息开放的新局面。以往由少数资源控制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体系,转变为由广大用户主导的、自下而上的信息传播体系。“媒体人”已不再是媒体工作者专属的职业称号,新媒体用户与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的界限逐渐模糊,“以往概念上的受众如今成为互联网用户,他们既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于是便有了‘市民记者’‘公民记者’的称谓出现。新闻记者和普通人似乎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3]。在这种“受众主导型”的传播模式下,用户提供信息、自制产品内容,围绕共同兴趣互动交流,共享集体智慧,可以说这是新闻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以人工智能、关联数据和语义网络构建的Web3.0模式,对网络上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资源筛选、智能匹配,帮助用户及时准确地获取切合自身需求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是对Web2.0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使新媒体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新媒体应用在继续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时,不断突出网络、渠道、平台和终端的作用和价值。与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同,新媒体更加注重互动与服务的理念及市场意识。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新闻业务有不少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传统新闻媒体如报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一些新媒体平台,比如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可以直接复制母媒体的新闻内容,而且因为拥有一定的新闻采写权、发布权和政策资源的优势,还可以采写和发布新闻。其二,一些商业性的新媒体,比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商业门户网站,由于新闻采编权受到限制,其业务主要是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复制和整合。其三,“受众主导型”的新媒体平台,采访而得的内容很少,一般是用户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制作成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放到平台上共享,或者转发、整合新闻信息,平台主要提供内容互动和产品维护服务。综合起来看,新媒体的新闻业务主要包括自制、复制、整合、互动和服务等五个方面。与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模式不同,新媒体业务强调的是互动为王,媒体和受众之间呈现出平等和共赢的关系。
为了培养传媒业所需的人才,高校新闻学教育主要根据新闻媒体的新闻业务环节设置课程,课程类型大致可以概括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三大块。传统的新闻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学原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网路传播学等,大致与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刊(播)出五种业务相对应,新媒体技术应用、新媒体产业经济、新媒体营销与服务等新媒体业务课程相对缺乏。
这种新媒体新闻业务课程设置的不足,在教材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有具体的体现。新闻史主要讲的是报业史和广播电视新闻史,网路、手机等新媒体发展和应用情况涉及较少;新闻学原理主要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为核心,研究新闻传播内容的把关、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尤其是媒体如何主导受众,“受众”向“媒体用户”和“分众”转变的理念、“媒体人”内涵的扩大、融媒体和自媒体的功能和意义、传媒经营的广告式推销向争夺受众眼球、突出用户选择的“注意力经济”的转变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新闻实务课程主要关注媒体的策划、内容的生产和新闻职业化操作,而对受众的需求和选择、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和传媒市场调研等关注不够,实践环节的安排欠充分。
针对目前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媒体的新闻业务,需要对新闻业务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延展。其一,新媒体的自制业务与传统媒体的写作业务相比,前者的主体是一般互联网用户,后者的主体是媒体编辑和记者,但它们都属于新闻制作范畴,可以在新闻写作课程中补充网络用户的个体写作及数字图像采集与制作内容,并强调这种写作的现实需求和表达特征、制作规范和传播伦理。其二,新媒体的复制和整合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编辑业务性质相当,都是对内容的加工和把关,可以在新闻编辑课程中加入网络编辑、网页制作和多媒体信息编辑等内容,主要突出其超链接、互动性和服务性特征。其三,新媒体的互动和服务业务,传统媒体涉及的很少,可以新增这方面的课程,比如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媒体活动策划、互动营销、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互动技术与应用等。其四,适当增加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除学生自办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之外,将学生分组轮流管理院系级的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平台。此外,课堂还可以有一定的开放度,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利用新媒体信息量大和即时互动等特性,进行信息的查询、交流和共享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新闻学教育需要认清时代发展的形势,积极转变思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观念。在保证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的前提下,重视新媒体技术教育,培养打通文理边界的复合型人才。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继续配合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同时,紧跟传媒业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沿,增加新媒体应用方面的课程,培养具有“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的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
[2]郑保卫.新闻≠传播≠媒体——对《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的思考与回应[J].国际新闻界,2002(5):34.
[3]黃晓耘.试论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改变与坚守[J].视听,2016(1):37.
关键词: 新媒体 传统媒体 新闻学教育 新闻业务
随着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New Media)日益发展壮大,新闻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媒介生态和传播格局不断更新。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即“借助计算机(或具有计算机本质特征的数字设备)传播信息的载体”[1],如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互动式数字电视等,数字化和互动性是其主要特征。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市场逐渐被压缩,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转向互联网、移动客户端等新媒体。面对新媒体应用的快速发展,为传媒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闻学教育面临巨大的挑战,长期适应传统媒体发展的新闻学教育模式和理念亟待转变。
一、适度兼顾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和媒体技术教育
我国的新闻学教育相较国外起步较晚,而且大多脱胎于文学教育体系,带有鲜明的文学教育色彩。在课程设置上,有些高校以文学类课程为主,新闻专业类和其他人文课程较少。因为专业教师多从文学转行而来,教学遵循的是文学的理念和思维方式,教学环节和有限的实践环节等体现了鲜明的文学特征。文学想象和联想的形象思维容易左右教学,这与新闻追求客观真实、记录现实的原则相去甚远。显而易见,这种过于倚重文学背景的新闻学教育走入了一个误区,尤其是在逼真而生动的多媒体传播盛行的今天更是如此。
在网络化社会、数字化生存的大潮中,互联网从有线到无线,微博、微信等“微媒体”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入新闻生产的行列。这一系列的技术盛宴诱发人们对技术的崇拜,人们开始热衷于追逐新媒体发展的步伐,踊跃体验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快感并很快养成使用习惯。为了适应传媒业的这种新潮,新闻学教育走入另一个误区,即轻视人文素养、偏重专业技术和技能的训练,走职业教育的路子。这种一味迎合新媒体技术应用的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缺乏新媒体应用和营销的内容提供能力和创新潜力,往往沦为只会操作设备和程序的技术工。
偏重文学教育和技术至上倾向是目前新闻学教育的两个极端,与传媒业的发展不相适应。新闻学教育只有从传媒业的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出发,兼顾人文知识基础和媒体技术教育,在此基础上夯实新闻学专业教育,才能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的传媒人才。
就学科性质而言,新闻学是一门具有一定人文底蕴的社会科学,它同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学、哲学、艺术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新闻教育的任务在于要在新闻与政治和联系中,让学生理解民主生活和民主机构;在新闻与文学的联系中,提高学生的语言和表达能力;在新闻与哲学的联系中,帮助学生确立职业道德基准;在新闻与艺术的联系中,教会学生掌握捕捉完整的视觉世界的能力”[2]。新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深厚的学识和修养、深沉的人文情怀、深透的社会体悟和深刻的价值见解的社会“守望者”。新闻人和新闻媒体,要时刻体察民情、顺应民意、关注民生和传递民声,善于把握社会脉搏、引领时代风尚。这样的新闻人才,必须具有较丰厚的人文和社会科学素养的积淀。因此,在课程设置上,与新闻学相关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如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和文学等,应该作为基础课程在大学一二年级开设,并保证足够的学分和学时安排。
新闻不是一门技术,而是一种有学养的职业,这个观点已经为社会所认同,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新闻学可以忽视媒体技术的教育。纵观新闻业的发展历史,从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到无线电波和模拟技术在广播电视行业的应用,再到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在新媒体上的应用,无不体现着信息传播技术和传播媒介的革命性价值。在传媒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今天,掌握技术意味着控制了信息的制高点,早一步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才能比别的媒体做得更好而领风气之先。因此,新闻学教育应该密切关注媒体应用现状和技术前沿,开设新媒体、新技术方面的课程,并保证一定量的实践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以及灵活运用新媒体进行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刊(播)出等方面的能力。為了更好地与传媒业和技术领域对接,了解传媒需求和技术前沿,可以外聘新闻媒体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专业的人员,讲授媒体技术操作与应用方面的课程。
需要注意的是,新闻学毕竟不是计算机科学或信息学,其媒体技术教育应该以新闻传播媒介的操作技术教学为主,更专业的技术原理和研究创新类课程则没有必要涉及,或作为全校公共选修课供有技术研究兴趣的学生学习。
二、调整和延展新闻业务课程
一直以来,传统媒体的新闻业务主要包括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刊(播)出五个环节,这些环节都是在媒体的操控下由媒体单方面运作的。传统媒体的记者和编辑主要根据宣传任务、会议或活动安排、新闻线索或群众爆料等制订报道计划或方案,然后按部就班地执行新闻生产和推出流程。这是典型的类似Web1.0时代的新闻生产方式,可以简单地将其理解为“主导受众型”,受众只需等待然后接受媒体“提供”的新闻。这些新闻大都与受众有一定距离,或者受众一般没有在新闻现场。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传统媒体特别注重新闻策划,安排采访,新闻稿的撰写很规矩也很有深度,新闻评论多从媒体和社会的角度维护公共利益、彰显社会责任,制作赏心悦目的版面或节目,想用有分量的内容体现价值。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和手机媒体的发展,新媒体应用不断涌现。在Web2.0风潮的推动下,由网络用户主导而生成内容的互联网产品模式开启,博客(blog)、播客、网络社区、维基百科(Wiki)、RSS、网摘、社会网络(SNS)、P2P、即时信息(IM)、微博、微信等产品纷纷登场,造就了信息开放的新局面。以往由少数资源控制者主导的、自上而下的信息传播体系,转变为由广大用户主导的、自下而上的信息传播体系。“媒体人”已不再是媒体工作者专属的职业称号,新媒体用户与新闻记者和新闻编辑的界限逐渐模糊,“以往概念上的受众如今成为互联网用户,他们既是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生产者、传播者,于是便有了‘市民记者’‘公民记者’的称谓出现。新闻记者和普通人似乎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3]。在这种“受众主导型”的传播模式下,用户提供信息、自制产品内容,围绕共同兴趣互动交流,共享集体智慧,可以说这是新闻生产方式的一次革命。以人工智能、关联数据和语义网络构建的Web3.0模式,对网络上杂乱无章的信息进行资源筛选、智能匹配,帮助用户及时准确地获取切合自身需求的信息,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个性化的信息服务,这是对Web2.0功能的优化和提升,使新媒体更加智能化和人性化。新媒体应用在继续强调内容的重要性时,不断突出网络、渠道、平台和终端的作用和价值。与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姿态不同,新媒体更加注重互动与服务的理念及市场意识。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新闻业务有不少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传统新闻媒体如报刊、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的一些新媒体平台,比如网站、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可以直接复制母媒体的新闻内容,而且因为拥有一定的新闻采写权、发布权和政策资源的优势,还可以采写和发布新闻。其二,一些商业性的新媒体,比如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商业门户网站,由于新闻采编权受到限制,其业务主要是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内容进行复制和整合。其三,“受众主导型”的新媒体平台,采访而得的内容很少,一般是用户将自己的见闻感受制作成个性化的新闻信息放到平台上共享,或者转发、整合新闻信息,平台主要提供内容互动和产品维护服务。综合起来看,新媒体的新闻业务主要包括自制、复制、整合、互动和服务等五个方面。与传统媒体的内容为王模式不同,新媒体业务强调的是互动为王,媒体和受众之间呈现出平等和共赢的关系。
为了培养传媒业所需的人才,高校新闻学教育主要根据新闻媒体的新闻业务环节设置课程,课程类型大致可以概括为新闻史、新闻理论和新闻实务三大块。传统的新闻学课程主要包括中外新闻传播史、新闻学原理、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新闻评论、广播电视新闻学、网路传播学等,大致与新闻的采访、写作、编辑、评论和刊(播)出五种业务相对应,新媒体技术应用、新媒体产业经济、新媒体营销与服务等新媒体业务课程相对缺乏。
这种新媒体新闻业务课程设置的不足,在教材和课程内容的安排上有具体的体现。新闻史主要讲的是报业史和广播电视新闻史,网路、手机等新媒体发展和应用情况涉及较少;新闻学原理主要以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为核心,研究新闻传播内容的把关、媒体与受众的关系尤其是媒体如何主导受众,“受众”向“媒体用户”和“分众”转变的理念、“媒体人”内涵的扩大、融媒体和自媒体的功能和意义、传媒经营的广告式推销向争夺受众眼球、突出用户选择的“注意力经济”的转变等,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新闻实务课程主要关注媒体的策划、内容的生产和新闻职业化操作,而对受众的需求和选择、媒体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和传媒市场调研等关注不够,实践环节的安排欠充分。
针对目前新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结合新媒体的新闻业务,需要对新闻业务课程进行必要的调整和延展。其一,新媒体的自制业务与传统媒体的写作业务相比,前者的主体是一般互联网用户,后者的主体是媒体编辑和记者,但它们都属于新闻制作范畴,可以在新闻写作课程中补充网络用户的个体写作及数字图像采集与制作内容,并强调这种写作的现实需求和表达特征、制作规范和传播伦理。其二,新媒体的复制和整合业务,与传统媒体的编辑业务性质相当,都是对内容的加工和把关,可以在新闻编辑课程中加入网络编辑、网页制作和多媒体信息编辑等内容,主要突出其超链接、互动性和服务性特征。其三,新媒体的互动和服务业务,传统媒体涉及的很少,可以新增这方面的课程,比如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应用、媒体活动策划、互动营销、电子商务和信息网络互动技术与应用等。其四,适当增加实践环节,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除学生自办报纸和广播电视节目之外,将学生分组轮流管理院系级的网站、微博和微信等平台。此外,课堂还可以有一定的开放度,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使用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移动设备,利用新媒体信息量大和即时互动等特性,进行信息的查询、交流和共享活动,以活跃课堂气氛、丰富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高校新闻学教育需要认清时代发展的形势,积极转变思维,与时俱进,不断调整教育教学观念。在保证人文社会科学素养教育的前提下,重视新媒体技术教育,培养打通文理边界的复合型人才。新闻学专业课程的设置,在继续配合传统媒体新闻业务的同时,紧跟传媒业和信息传播技术的前沿,增加新媒体应用方面的课程,培养具有“开放、平等、互动、合作”的互联网思维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新媒体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9.
[2]郑保卫.新闻≠传播≠媒体——对《新闻教育错在哪里》一文的思考与回应[J].国际新闻界,2002(5):34.
[3]黃晓耘.试论新媒体时代新闻记者的改变与坚守[J].视听,201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