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位百岁老学者80年散文作品的精选集。
季羡林先生中学时代即开始练习写作,并尝试翻译欧美文学作品。《相期以茶》所选篇目,《观剧》最早,作于1929年即作者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前一年,距今已经77载;最近一篇是作于2005年10月25日的《悼巴老》。高寿过四皓,书成千万字,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写于30年代初期的《观剧》、《黄昏》、《寂寞》、《回忆》、《年》、《兔子》、《红》诸篇,从标题即可以看出浓郁的文学青年刻意为文的痕迹,创作激情难抑,但没有足够丰厚的人生阅历,情感找不到落脚点,只是定下题目对某一情景抒发感慨。这样主题式的散文晚年写了多篇,但是风格与早年的主题散文迥然不同,平易自然直抒胸臆,允称佳作,如《八十抒怀》、《九十抒怀》、《听雨》等。
以“欧游散记”系列散文为标志,他的散文有了更加切实的人生内容。《WALA》写青年人萍水相逢的爱情,含蓄深挚而饱含淡淡的忧伤。季先生的文字风格不适合诗意的抒情写作,适宜切近实际生活的记叙之作——这一特点在晚年的游记文、忆旧文中得到充分发挥。写于90年代的《赋得永久的悔》、《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台游随笔系列,沉郁顿挫,不抒情、不感伤而诚挚动人,风神潇洒枝叶苍劲。
在人生最重要转折的两个时期——留德十年后期和文革十年里,季先生身处非同寻常的生存之境,散文选目也由此付诸阙如。但是蚌病成珠,年届八旬以后,季先生为这两段非常时期撰写了两本辉煌的散文著作《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这本编年文集的两处留白,因此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填充。
本书将近四分之三的篇目属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作品。季先生除了牛棚岁月,他的一生大体是平安的,在这本集子的一系列纪念怀旧文章中,季先生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尤其庆幸遇到了陈寅恪、汤用彤等前辈学者的赏识。朋辈中还有在新中国身居高位,号称中共“党内一支笔”的清华校友胡乔木。经历曲折而辉煌,生命横跨一个世纪,亲历中国天翻地覆的巨变,目送前辈、同辈乃至后辈绝尘而去,心中伤悲发而为文,在季老是情之所至的表达。
岁登耄耋的季老追述往昔,参透了人情、世态和物理,最能令读者动容。这些前朝旧事对于年轻一辈的读者是弥足珍贵的见闻。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浑身雪白的波斯猫咪咪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是可想而知的,但落在笔下也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得鱼可忘筌,见月当忽指。
季先生在文化界的尊荣地位,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登临绝顶。晚年的季先生已经成为一面旗帜,甚至一个符号,对于荣誉战战兢兢如临深履薄。这位忠厚老者,于皆大欢喜之中深怀孤独。
冯友兰先生88岁时曾有一副自寿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季先生的一篇文章即以“相期以茶”为题,去年林庚教授95岁寿辰,季先生手书此四字为贺。林庚教授在96岁之际为这本散文集又回赠题“相期以茶”书名,以寓对季先生的祝愿。同时也增添了此书的价值和意义。
季羡林先生中学时代即开始练习写作,并尝试翻译欧美文学作品。《相期以茶》所选篇目,《观剧》最早,作于1929年即作者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的前一年,距今已经77载;最近一篇是作于2005年10月25日的《悼巴老》。高寿过四皓,书成千万字,季先生堪称学界人瑞,文坛常青树。写于30年代初期的《观剧》、《黄昏》、《寂寞》、《回忆》、《年》、《兔子》、《红》诸篇,从标题即可以看出浓郁的文学青年刻意为文的痕迹,创作激情难抑,但没有足够丰厚的人生阅历,情感找不到落脚点,只是定下题目对某一情景抒发感慨。这样主题式的散文晚年写了多篇,但是风格与早年的主题散文迥然不同,平易自然直抒胸臆,允称佳作,如《八十抒怀》、《九十抒怀》、《听雨》等。
以“欧游散记”系列散文为标志,他的散文有了更加切实的人生内容。《WALA》写青年人萍水相逢的爱情,含蓄深挚而饱含淡淡的忧伤。季先生的文字风格不适合诗意的抒情写作,适宜切近实际生活的记叙之作——这一特点在晚年的游记文、忆旧文中得到充分发挥。写于90年代的《赋得永久的悔》、《我的心是一面镜子》、台游随笔系列,沉郁顿挫,不抒情、不感伤而诚挚动人,风神潇洒枝叶苍劲。
在人生最重要转折的两个时期——留德十年后期和文革十年里,季先生身处非同寻常的生存之境,散文选目也由此付诸阙如。但是蚌病成珠,年届八旬以后,季先生为这两段非常时期撰写了两本辉煌的散文著作《留德十年》和《牛棚杂忆》。这本编年文集的两处留白,因此得到了浓墨重彩的填充。
本书将近四分之三的篇目属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作品。季先生除了牛棚岁月,他的一生大体是平安的,在这本集子的一系列纪念怀旧文章中,季先生的感恩心情跃然纸上,尤其庆幸遇到了陈寅恪、汤用彤等前辈学者的赏识。朋辈中还有在新中国身居高位,号称中共“党内一支笔”的清华校友胡乔木。经历曲折而辉煌,生命横跨一个世纪,亲历中国天翻地覆的巨变,目送前辈、同辈乃至后辈绝尘而去,心中伤悲发而为文,在季老是情之所至的表达。
岁登耄耋的季老追述往昔,参透了人情、世态和物理,最能令读者动容。这些前朝旧事对于年轻一辈的读者是弥足珍贵的见闻。
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风格平实、诚挚,不曲不隐的本色写作。读其文,可见其人。季老的文字平白浅近,没有华丽词藻,没有骈四骊六,甚至不表露深爱和沉痛。他晚年与猫为伴,其中一只心爱的猫,浑身雪白的波斯猫咪咪走失了,他心中的难受和思念是可想而知的,但落在笔下也只是淡淡的一句话:“它从我的生命中消逝了,永远永远地消逝了。我简直像是失掉了一个好友,一个亲人。至今回想起来,我内心里还颤抖不止。”
昔年黄遵宪倡导“我以我手写吾口”,季先生则是“我以我手写吾心”。文字平淡如水,而其中对生活的感悟却醇厚如酒,质胜于文,不舍本逐末以辞害义。文字只是传情达意的工具,得鱼可忘筌,见月当忽指。
季先生在文化界的尊荣地位,随着年岁的增长更加登临绝顶。晚年的季先生已经成为一面旗帜,甚至一个符号,对于荣誉战战兢兢如临深履薄。这位忠厚老者,于皆大欢喜之中深怀孤独。
冯友兰先生88岁时曾有一副自寿联:“何止于米,相期以茶;胸怀四化,意寄三松。”季先生的一篇文章即以“相期以茶”为题,去年林庚教授95岁寿辰,季先生手书此四字为贺。林庚教授在96岁之际为这本散文集又回赠题“相期以茶”书名,以寓对季先生的祝愿。同时也增添了此书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