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中,以“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理念为教学依据,结合具体教学实践,就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真正的主人,打造精彩中职语文课堂进行了研究。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案;“以教促学”,更是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何让中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这就更需要中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实践。
一、以学定教,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新课标要求“以学定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分析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从备课开始就要转变自身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传统的备课模式中走出来,不但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真正需求;在此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实施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尽管目前中职语文教材的编写已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学情,但我们仍须结合任教班级的学生学情,对教材的重难点做适当的调整。
1.高深处蜻蜓点水,让学生轻松走近文本
优秀的古诗文,向来以意蕴深邃、文辞优美,深受人们喜爱。《琵琶行》,虽然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但自主预习中发现:中职学生对以琵琶女演奏为线索的曲折情节略有梳理;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能初步感受;而对本诗“音乐的形象生动描写”这一亮点却倍感陌生。针对“亮点变难点”的现状,笔者只好将“多方设喻、以声传情、准确运用动词”把无形之物的音乐表现得淋漓盡致的写作技巧只做“蜻蜓点水式”的解读。此调整,无疑是降低诗歌鉴赏为欣赏的要求,这样才能让中职学生轻松走近古典诗歌的文本。
2.兴趣处精雕细琢,让学生愉悦走进文本
欣赏古典诗歌,体会名家写作技巧,晦涩难懂;欣赏现代诗歌,“分析意向”也存在举步维艰。《雨巷》一诗,中职学生们对“丁香姑娘”象征诗人理想爱人的化身尚能理解,却对其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则并不苟同。显然,中职学生对现代诗歌“意向”象征意义的理解存在困惑。但我悄然发现:学生们对油纸伞、雨巷两个意向很感兴趣。于是,我突发灵感:周末自主组队,带一顶油纸伞、“聘”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模特,在路桥十里长街的小巷里,拍摄一段符合《雨巷》意境的DVD!本次的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上交的DVD,令人赏心悦目。此后,我又开展就DVD评选点评,再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这才真切感受戴望舒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从而领会他心中充满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不然想象,抓住学生对“油纸伞、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感兴趣的意向进行教学活动,则更能让学生愉悦地走进文本!
二、以教促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教促学”更需要中职老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首先考虑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能促进学生发展,就是好方法;如果学生得不到任何发展,即使花样再多也无济于事,只能浪费课堂时间。
1.寻找生活切入点,探求接近文本之捷径
“牵一发而动全身”,阅读教学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来贯穿全文的学习活动。好的切入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文章意境。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就可以通过“感动”一词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通过引入学生所熟悉的“感动中国”人物,来吸引学生眼球,通过植入感人的故事和事迹,在学生心底播下“感动”的种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感动”的种子生根发芽,直到开花结果。实践证明,好的切入点,往往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较快融入文本情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文学鉴赏课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阶段:心理接近—心理建构—心理领悟,创设情境导入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心灵上接近文本,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正所谓“没有接近,就没有领悟”。
2.运动动作呈现法,创设体验阅读之磁场
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又如何让中职学生轻松解读呢?不妨试试“动作呈现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关键性的动作,并将其呈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鸿门宴》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但其性格却很难把握准确。为此,教师可以引入动作呈现法——模拟“说书”表演。如分析樊哙,则紧抓其“闯帐”过程的“撞”“披”“立而饮”“啖”“嗔目”“目眦尽裂”等动作、神态进行模拟说书表演。表演者声情并茂、手舞足蹈,观众们兴致盎然、身临其境。动作呈现法,不但创设了体验阅读之磁场,更是在一番表演中领悟樊哙既勇敢、不卑不亢,又粗中有细、有理有节的性格。寥寥几个动词再现,不仅紧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创设了阅读的磁场,更让学生自主体会其人物鲜明的特点!
3.采用课本剧表演法,激发个性阅读之异彩
戏剧表演法,意在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是导演?我是主角?”中职的学生们因有机会展现自己个性解读而欣喜!自主分配角色,自主揣摩文章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并加入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戏剧中“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的潜台词颇有难度,而让学生表演后理解则轻松自在几许: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侍萍的愤恨、痛苦、失望、悲哀……百感交集的情绪,又岂是教师解读所能体会!倘若在表演后再来个“师生共同点评”,则更是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最高境界的诠释。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合适于学生的就是最好的。“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理念,不但符合中职语文教学的规律,而且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大大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中职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老师应在认真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让中职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俞冰.营造中职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J].湖南农机,2007,(09).
[2]陈栓娥.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2010,(11).
[3]范慜.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7,(09).
[4]徐淀芳.为学生的学而教[J].现代教学,2011,(Z1).
[5]伍军.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活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以学定教”“以教促学”“以学定教”,就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恰当的教学方案;“以教促学”,更是要求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何让中职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打造精彩的语文课堂,这就更需要中职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实践。
一、以学定教,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
新课标要求“以学定教”,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但要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讨论、分析时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牢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即从备课开始就要转变自身理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从传统的备课模式中走出来,不但要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认识到学生的学习真正需求;在此基础上,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实施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尽管目前中职语文教材的编写已充分考虑中职学生的学情,但我们仍须结合任教班级的学生学情,对教材的重难点做适当的调整。
1.高深处蜻蜓点水,让学生轻松走近文本
优秀的古诗文,向来以意蕴深邃、文辞优美,深受人们喜爱。《琵琶行》,虽然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但自主预习中发现:中职学生对以琵琶女演奏为线索的曲折情节略有梳理;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也能初步感受;而对本诗“音乐的形象生动描写”这一亮点却倍感陌生。针对“亮点变难点”的现状,笔者只好将“多方设喻、以声传情、准确运用动词”把无形之物的音乐表现得淋漓盡致的写作技巧只做“蜻蜓点水式”的解读。此调整,无疑是降低诗歌鉴赏为欣赏的要求,这样才能让中职学生轻松走近古典诗歌的文本。
2.兴趣处精雕细琢,让学生愉悦走进文本
欣赏古典诗歌,体会名家写作技巧,晦涩难懂;欣赏现代诗歌,“分析意向”也存在举步维艰。《雨巷》一诗,中职学生们对“丁香姑娘”象征诗人理想爱人的化身尚能理解,却对其象征着诗人所追求的其他理想则并不苟同。显然,中职学生对现代诗歌“意向”象征意义的理解存在困惑。但我悄然发现:学生们对油纸伞、雨巷两个意向很感兴趣。于是,我突发灵感:周末自主组队,带一顶油纸伞、“聘”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模特,在路桥十里长街的小巷里,拍摄一段符合《雨巷》意境的DVD!本次的作业,学生兴趣盎然;上交的DVD,令人赏心悦目。此后,我又开展就DVD评选点评,再结合写作背景,学生这才真切感受戴望舒在孤寂中咀嚼着大革命失败后的幻灭与痛苦,从而领会他心中充满迷惘的情绪和朦胧的希望。不然想象,抓住学生对“油纸伞、雨巷、丁香一样的姑娘”感兴趣的意向进行教学活动,则更能让学生愉悦地走进文本!
二、以教促学,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叶圣陶先生早就提出:教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以教促学”更需要中职老师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应首先考虑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围绕学生主体,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只有能促进学生发展,就是好方法;如果学生得不到任何发展,即使花样再多也无济于事,只能浪费课堂时间。
1.寻找生活切入点,探求接近文本之捷径
“牵一发而动全身”,阅读教学需要寻找合适的切入点来贯穿全文的学习活动。好的切入点,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快速融入文章意境。因此,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以学生的生活为切入点引入新课。例如,在教学《一碗清汤荞麦面》时,就可以通过“感动”一词作为文章的切入点,通过引入学生所熟悉的“感动中国”人物,来吸引学生眼球,通过植入感人的故事和事迹,在学生心底播下“感动”的种子,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让“感动”的种子生根发芽,直到开花结果。实践证明,好的切入点,往往能够紧紧抓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较快融入文本情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文学鉴赏课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主要体现为三个阶段:心理接近—心理建构—心理领悟,创设情境导入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从心灵上接近文本,消除学生对文本的陌生感,正所谓“没有接近,就没有领悟”。
2.运动动作呈现法,创设体验阅读之磁场
晦涩难懂的文言文又如何让中职学生轻松解读呢?不妨试试“动作呈现法”——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文章中关键性的动作,并将其呈现出来,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鸿门宴》学习时,学生普遍反映人物塑造栩栩如生,但其性格却很难把握准确。为此,教师可以引入动作呈现法——模拟“说书”表演。如分析樊哙,则紧抓其“闯帐”过程的“撞”“披”“立而饮”“啖”“嗔目”“目眦尽裂”等动作、神态进行模拟说书表演。表演者声情并茂、手舞足蹈,观众们兴致盎然、身临其境。动作呈现法,不但创设了体验阅读之磁场,更是在一番表演中领悟樊哙既勇敢、不卑不亢,又粗中有细、有理有节的性格。寥寥几个动词再现,不仅紧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创设了阅读的磁场,更让学生自主体会其人物鲜明的特点!
3.采用课本剧表演法,激发个性阅读之异彩
戏剧表演法,意在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我是导演?我是主角?”中职的学生们因有机会展现自己个性解读而欣喜!自主分配角色,自主揣摩文章中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并加入自己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例如,在教学《雷雨》时,戏剧中“言中有言、意中有意、弦外有音”的潜台词颇有难度,而让学生表演后理解则轻松自在几许:鲁侍萍“(大哭)这真是一群强盗!(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鲁侍萍的愤恨、痛苦、失望、悲哀……百感交集的情绪,又岂是教师解读所能体会!倘若在表演后再来个“师生共同点评”,则更是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最高境界的诠释。以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不但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把握文章的主旨内涵,而且也拓展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起到了促进作用。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合适于学生的就是最好的。“以学定教、以教促学”的教学理念,不但符合中职语文教学的规律,而且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够大大提高中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高中职学生们的语文素养。因此,我们老师应在认真研究学情的基础上,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实效性,让中职语文课堂变得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俞冰.营造中职语文教学的碧海蓝天[J].湖南农机,2007,(09).
[2]陈栓娥.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体会[J].考试,2010,(11).
[3]范慜.新形势下对中职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研究,2007,(09).
[4]徐淀芳.为学生的学而教[J].现代教学,2011,(Z1).
[5]伍军.新形势下如何开展“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活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