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纲要》中也体现出一种:“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互动的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此幼儿教师运用互动的理念来实施各种教学方法会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关键词】自我保护意识;互动式交流引导
孩子的安全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幼儿自我保护教育也就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得到了幼儿园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幼儿园即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又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确定适宜的各年龄段教育目标,并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来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切实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同时《纲要》中也体现出一种:“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互动的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此幼儿教师运用互动的理念来实施各种教学方法会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古语说得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独的灌输与学习,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相互交流的空间关系。所以,告诉幼儿什么事有危险的事情和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并能预见有危险的事情,这两种教育方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适合幼儿的互动中,我们首先要有一种竭尽全力去满足孩子需要的意识,使其有被尊重被关注的感觉,进而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同时作为教师还要有能力想出好的办法和孩子沟通,使其最终满足教师在教育目标上的需要。
例如:在安全使用剪刀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试着了解孩子们眼中的危险有哪些,从而有目的的进行引导孩子更多地了解一些要注意的安全知识。导入部分由幼儿使用剪刀的情景进入。请孩子想一想自己在使用剪刀时,有没有一些担心?你认为什么样的动作有危险? 然后教师讲授一些具体的在使用剪刀而发生的故事和事例丰富孩子们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然后在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在使用剪刀时会有什么样的危险要注意,以及自己对安全使用剪刀的想法。然后再在集体中进行分享。分享的过程可以是孩子们说出来的也可以是孩子们用情景演出来的。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孩子讨论的方向,及最后作出总结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尊重有幼儿认知水平为基础,满足幼儿爱说好动的需要,让孩子们主动思考,合作讨论,并以行动表演来诠释自身对安全用剪刀的认识。因为孩子们自己的参与,所以孩子们在那之后的剪刀使用中非常小心,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作为教师我们懂得到幼儿因为对事物的新鲜、好奇,认为好玩而想去尝试的心理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品质,而如何既能保护这种可贵的品质又能安全的保护好幼儿的身心安全,就是教师在和孩子互动式交流引导的目标。例如:生活中的水、电、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使用不当时是会造成伤害的。这样可预防性的认知怎样传递给孩子?怎样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在和孩子们的互动中传递,是我们探索的方向。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中说道“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可见适当的引导孩子体验危险的存在时必要的。让孩子知道热水热火是伤人的东西,那么就得靠孩子自己动手试试,知道疼才能以后永远避免,老师、家长再怎么保护再怎么喊着“注意”也管不住孩子好奇探索的心。我们完全可以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引导孩子尝试下各种水的温度,让她体验不好的感受,下次他就知道喝水要注意吹吹凉凉,要轻触感受。这种尝试并不会伤害孩子,还可以验证老师、父母的话是正确可信的。再讲给孩子其他不可尝试远离避免的危害时,也会增加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感。
还有很多时候,孩子们是感觉不到危险的存在隐患的,怎样使孩子能产生自我保护的反射弧。也是安全教育的重点。我们的做法是:从善体亲心入手。比如孩子们在玩追、跑、跳、攀爬等游戏时,会很兴奋的做出一些有危险的动作。往往在这时候大人的提醒有很多,但是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孩子太兴奋时,很难体会大人的那份担心。所以,我们会先从让孩子们认同父母的感受开始。设置一些情景如:自己心爱的小玩具被别人弄坏了,不能玩了;很喜欢的小动物受伤了,这些时候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在引导他们想想: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了伤爸爸妈妈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进而理解到只有我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能让爸爸妈妈们不担心。他们在游戏时就会有所顾忌,会下意识地想一想这样玩有危险吗?如果遇到危险我要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做一天妈妈保护蛋宝宝,让孩子们在体验护蛋的小心中体验父母们的呵护之情。进而,能体谅父母们的啰嗦提醒,真正的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从完善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以上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这些互动式的活动比起教师很多遍的常规讲解、提醒强调要有效的多。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9月颁布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
【关键词】自我保护意识;互动式交流引导
孩子的安全关系着每一个家庭的幸福。幼儿自我保护教育也就是幼儿园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要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幼儿的自我保护能力得到了幼儿园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幼儿园即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又要结合幼儿生活实际,确定适宜的各年龄段教育目标,并采取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来逐步提高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以便切实保护幼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同时《纲要》中也体现出一种:“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互动的基础上的教育理念”。如“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任感”。因此幼儿教师运用互动的理念来实施各种教学方法会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古语说得好,“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独的灌输与学习,不是有效的教育,教育是一种相互交流的空间关系。所以,告诉幼儿什么事有危险的事情和引导幼儿独立思考并能预见有危险的事情,这两种教育方法有着本质上的不同。在适合幼儿的互动中,我们首先要有一种竭尽全力去满足孩子需要的意识,使其有被尊重被关注的感觉,进而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疑惑。同时作为教师还要有能力想出好的办法和孩子沟通,使其最终满足教师在教育目标上的需要。
例如:在安全使用剪刀的课堂上,我们可以试着了解孩子们眼中的危险有哪些,从而有目的的进行引导孩子更多地了解一些要注意的安全知识。导入部分由幼儿使用剪刀的情景进入。请孩子想一想自己在使用剪刀时,有没有一些担心?你认为什么样的动作有危险? 然后教师讲授一些具体的在使用剪刀而发生的故事和事例丰富孩子们这方面的知识经验。然后在请孩子们分组讨论在使用剪刀时会有什么样的危险要注意,以及自己对安全使用剪刀的想法。然后再在集体中进行分享。分享的过程可以是孩子们说出来的也可以是孩子们用情景演出来的。教师的工作是引导孩子讨论的方向,及最后作出总结的结论。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以尊重有幼儿认知水平为基础,满足幼儿爱说好动的需要,让孩子们主动思考,合作讨论,并以行动表演来诠释自身对安全用剪刀的认识。因为孩子们自己的参与,所以孩子们在那之后的剪刀使用中非常小心,教育效果非常显著。
作为教师我们懂得到幼儿因为对事物的新鲜、好奇,认为好玩而想去尝试的心理是一种可贵的探索品质,而如何既能保护这种可贵的品质又能安全的保护好幼儿的身心安全,就是教师在和孩子互动式交流引导的目标。例如:生活中的水、电、光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方便,但使用不当时是会造成伤害的。这样可预防性的认知怎样传递给孩子?怎样运用各种形象、直观的教育手段在和孩子们的互动中传递,是我们探索的方向。陶行知先生提倡“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理论中说道“我们先从小孩子说起,他起初必定是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冰了手才知道雪是冷的,吃过糖才知道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道石头是硬的。”可见适当的引导孩子体验危险的存在时必要的。让孩子知道热水热火是伤人的东西,那么就得靠孩子自己动手试试,知道疼才能以后永远避免,老师、家长再怎么保护再怎么喊着“注意”也管不住孩子好奇探索的心。我们完全可以在不伤害孩子的情况下,引导孩子尝试下各种水的温度,让她体验不好的感受,下次他就知道喝水要注意吹吹凉凉,要轻触感受。这种尝试并不会伤害孩子,还可以验证老师、父母的话是正确可信的。再讲给孩子其他不可尝试远离避免的危害时,也会增加在孩子心中的分量感。
还有很多时候,孩子们是感觉不到危险的存在隐患的,怎样使孩子能产生自我保护的反射弧。也是安全教育的重点。我们的做法是:从善体亲心入手。比如孩子们在玩追、跑、跳、攀爬等游戏时,会很兴奋的做出一些有危险的动作。往往在这时候大人的提醒有很多,但是收效甚微。这是因为孩子太兴奋时,很难体会大人的那份担心。所以,我们会先从让孩子们认同父母的感受开始。设置一些情景如:自己心爱的小玩具被别人弄坏了,不能玩了;很喜欢的小动物受伤了,这些时候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在引导他们想想:如果自己的身体受了伤爸爸妈妈的心情会是什么样的?进而理解到只有我们保护好自己的身体,才能让爸爸妈妈们不担心。他们在游戏时就会有所顾忌,会下意识地想一想这样玩有危险吗?如果遇到危险我要怎样做才能保护自己?我们还进行了一些实践活动,比如:做一天妈妈保护蛋宝宝,让孩子们在体验护蛋的小心中体验父母们的呵护之情。进而,能体谅父母们的啰嗦提醒,真正的做好自身的安全防护。从完善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从以上的实践中我们看到,这些互动式的活动比起教师很多遍的常规讲解、提醒强调要有效的多。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育部2001年9月颁布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主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方明编:《陶行知教育名篇》,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