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小企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一直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并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对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据统计,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数占全部企业数的99%。就业人员数的75%以上,出口总额的60%以上,全部税收的45%,所实现的增加值超过全国CDP的50%。然而,在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融资瓶颈问题,一方面中小企业难以采用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筹集到资金;另一方面作为融资主渠道的银行对中小企业也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尽管各银行都出台了一些政策支持中小企业贷款,但从实际情况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比重并没有实质性的增加,因此,仅从融资问题的角度讲,中小企业的发展一直受到制约。
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因
一般情况下,当企业面临融资问题时,首先会考虑内部融资,即通过留存收益和部分折旧来满足融资需求。如果这部分资金尚不能满足融资需求,企业会考虑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可分为原有股东增资、吸引新的股东投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和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从目前看,无论采用哪种外部融资方式,中小企业都很难获得原始投资之外的有效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例,虽然还没有中小企业贷款在总贷款中比重的数据,但私营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尚不足1%。可以说明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金融市场不发达。我国的金融市场相对落后,政府对金融的管制相当严格,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健全,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很难达到市场融资的条件,市场融资机会太少。尽管政策导向上都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银行都给中小企业开出了过于苛刻的条件,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满足。
2、与融资配套的机制不健全。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法规、企业征信系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到“诚信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的重新树立和共识,这些配套机制的建立都是打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前提。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
为什么在政府和社会都已形成应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在各有关部门已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仍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呢?由于银行贷款是目前我国企业最为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在这一部分中,以银行贷款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原因。
1、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中,交易双方对市场信息完全掌握和了解的,这种对信息了解具有完全性和对称性。而正是由于现实的市场中,交易双方不可能获得理想状态下的完全信息,从而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资源配置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下的效率。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对借款人会出现信贷配给的情况,即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一部分借款人的贷款会被银行拒绝,即使这部分借款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无法获得贷款;或者借款人的贷款需求仅能得到部分的满足。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为了逃避税收、骗取银行贷款等目的,有的企业编造虚假信息,出现了许多不良案例,从而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普遍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规避道德风险,宁愿以较低的利率水平贷款给国有大企业,也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作为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最为主要的渠道,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也就显现无疑了。
2、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简言之就是“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或者是“交换所有权的成本”。制度经济学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指出商品的交换价格包含商品本身的价值和交易成本两部分。假设商品的价值不随制度创新变化,交易成本随制度创新(或者可以称为制度演进或制度变迁)而变化。交易成本包含在商品的价格中,对于银行信贷产品而言,其价格(利率)中包含无风险收益率和对风险的识别成本两部分。银行信贷产品进入熟悉的、市场发育比较完善的行业或领域,其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如果进入某个存在制度缺损的领域而言,交易成本就会相对较高,较高的交易成本将表现在与交易对手谈判的高成本、对不熟悉的市场的认知成本等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存在着明显的交易成本过高的同题。在前文所述的中小企业融资配套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调查和防范贷款风险的成本非常高,而银行贷款利率又不能突破监管约束无限制的上浮。这样以来,一方面是包含过高交易成本的贷款成本,一方面是无法突破的贷款价格(即利率),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贷款就很难成交。因此,当我们把交易成本问题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中的时候,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会是一个必然存在的问题了。
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途径
1、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我们可以把银行和中小企业作为贷款交易(或称“博弈”)的双方,双方采用对策得分的合计为整个社会的收益或成本。
这个模型的结论为甲、乙双方均采取不合作的策略,最终整个社会的收益也为0。双方之所以不能实现合作的原因,是一旦有一方愿意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时,前者损失5分,后者获得5分,因此双方的最优选择就是不合作,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2、通过政府与银行的合作打破“僵局”。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其实是一个“僵局”,即单纯依靠银行对中小企业个体的风险识别,最终的结论是银行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打破“僵局”呢?
笔者认为,通过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真正打通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如果对上述模型进一步分析,在双方合作的情况下,双方各自的得分为4,整个社会的收益为8。社会收益的增加最终会反映为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这与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政府会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受益者,也就有动力来实现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合作。这也揭示了政府出台各类鼓励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原因。
在银行直接面对中小企业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导致高额的交易成本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如果政府全部或部分负担了这种交易成本,使得银行和中小企业在对贷款的定价上达成一致,银行和中小企业合作的局面就会出现。在银行和中小企业合作的情况下,社会的收益增加了,政府的直接收益也会体现出采。具体而育,中小企业的发展,将直接导致政府税收的增加,同时就业人口和个人也会随着增加,带动消费市场的繁荣,使社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样,由于政府的介入就会实现多赢的局面。
3、政府与银行合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政府与银行合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可以围绕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问题,从而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这一角度展开。
(1)政府出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同时建立资金补充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方式,为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分担风险。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过程中承担了担保的风险,必然也要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审核,增加了风险控制的保证措施。政府既然将享受中小企业发展的收益,也应该从税收的增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对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机制,使其良性循环。
(2)利用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增强中小企业信息披霹的透明度。与银行的贷款调查部门相比,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掌握更多的中小企业信息,只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渠道,就可以有效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中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问题。
(3)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监督机制。政府的工商部门掌握着企业经营许可的权力,税收部门掌握着监督企业依法纳税的权力,司法部门掌握着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处罚权力等等,这些权力可以更有效的监督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将中小企业引入诚信的途径。
(作者单位:天津市铁路集团公司计划处)
一、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成因
一般情况下,当企业面临融资问题时,首先会考虑内部融资,即通过留存收益和部分折旧来满足融资需求。如果这部分资金尚不能满足融资需求,企业会考虑外部融资。外部融资又可分为原有股东增资、吸引新的股东投资、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和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从目前看,无论采用哪种外部融资方式,中小企业都很难获得原始投资之外的有效融资。以银行贷款为例,虽然还没有中小企业贷款在总贷款中比重的数据,但私营企业贷款占总贷款的比重尚不足1%。可以说明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困境。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金融市场不发达。我国的金融市场相对落后,政府对金融的管制相当严格,金融创新的动力不足,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不健全,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在短期内很难达到市场融资的条件,市场融资机会太少。尽管政策导向上都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但无论是股票市场还是银行都给中小企业开出了过于苛刻的条件,大部分中小企业很难满足。
2、与融资配套的机制不健全。从中小企业融资相关法规、企业征信系统、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到“诚信为本”的社会道德标准的重新树立和共识,这些配套机制的建立都是打通中小企业融资瓶颈的前提。
二、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
为什么在政府和社会都已形成应大力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背景下,在各有关部门已出台了很多鼓励政策的情况下,中小企业融资瓶颈问题仍不能得到根本解决呢?由于银行贷款是目前我国企业最为主要的外部融资渠道,在这一部分中,以银行贷款为例,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根本原因。
1、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信息经济学的基本观点认为:完全竞争市场中,交易双方对市场信息完全掌握和了解的,这种对信息了解具有完全性和对称性。而正是由于现实的市场中,交易双方不可能获得理想状态下的完全信息,从而导致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使得资源配置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下的效率。斯蒂格利茨(stiglitz)认为,在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条件下,银行对借款人会出现信贷配给的情况,即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一部分借款人的贷款会被银行拒绝,即使这部分借款人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也无法获得贷款;或者借款人的贷款需求仅能得到部分的满足。
在我国,中小企业的信息披露制度很不完善,为了逃避税收、骗取银行贷款等目的,有的企业编造虚假信息,出现了许多不良案例,从而导致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普遍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银行为了规避道德风险,宁愿以较低的利率水平贷款给国有大企业,也不愿意贷给中小企业。银行贷款作为现阶段我国企业融资最为主要的渠道,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中小企业发展中的融资瓶颈也就显现无疑了。
2、交易成本问题。交易成本是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简言之就是“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或者是“交换所有权的成本”。制度经济学提出交易成本的概念,指出商品的交换价格包含商品本身的价值和交易成本两部分。假设商品的价值不随制度创新变化,交易成本随制度创新(或者可以称为制度演进或制度变迁)而变化。交易成本包含在商品的价格中,对于银行信贷产品而言,其价格(利率)中包含无风险收益率和对风险的识别成本两部分。银行信贷产品进入熟悉的、市场发育比较完善的行业或领域,其交易成本相对较低;如果进入某个存在制度缺损的领域而言,交易成本就会相对较高,较高的交易成本将表现在与交易对手谈判的高成本、对不熟悉的市场的认知成本等方面。
我国中小企业贷款业务中存在着明显的交易成本过高的同题。在前文所述的中小企业融资配套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调查和防范贷款风险的成本非常高,而银行贷款利率又不能突破监管约束无限制的上浮。这样以来,一方面是包含过高交易成本的贷款成本,一方面是无法突破的贷款价格(即利率),银行与中小企业的贷款就很难成交。因此,当我们把交易成本问题考虑到中小企业贷款中的时候,就可以清晰的看到中小企业融资瓶颈会是一个必然存在的问题了。
三、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解决途径
1、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囚徒困境”。“囚徒困境”是博弈论中的经典模型,我们可以把银行和中小企业作为贷款交易(或称“博弈”)的双方,双方采用对策得分的合计为整个社会的收益或成本。
这个模型的结论为甲、乙双方均采取不合作的策略,最终整个社会的收益也为0。双方之所以不能实现合作的原因,是一旦有一方愿意合作,而另一方不合作时,前者损失5分,后者获得5分,因此双方的最优选择就是不合作,是典型的“零和博弈”。
2、通过政府与银行的合作打破“僵局”。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再一次看到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其实是一个“僵局”,即单纯依靠银行对中小企业个体的风险识别,最终的结论是银行很难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打破“僵局”呢?
笔者认为,通过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真正打通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如果对上述模型进一步分析,在双方合作的情况下,双方各自的得分为4,整个社会的收益为8。社会收益的增加最终会反映为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这与政府的目标是一致的,政府会是打破这一“僵局”的受益者,也就有动力来实现银行和中小企业的贷款合作。这也揭示了政府出台各类鼓励措施,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原因。
在银行直接面对中小企业的情况下,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而导致高额的交易成本会给银行带来损失,如果政府全部或部分负担了这种交易成本,使得银行和中小企业在对贷款的定价上达成一致,银行和中小企业合作的局面就会出现。在银行和中小企业合作的情况下,社会的收益增加了,政府的直接收益也会体现出采。具体而育,中小企业的发展,将直接导致政府税收的增加,同时就业人口和个人也会随着增加,带动消费市场的繁荣,使社会向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这样,由于政府的介入就会实现多赢的局面。
3、政府与银行合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途径。政府与银行合作支持中小企业融资的有效途径可以围绕解决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问题,从而降低银行的交易成本这一角度展开。
(1)政府出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担保机构,同时建立资金补充机制。政府可以通过建立中小企业担保机构的方式,为银行的中小企业贷款分担风险。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贷款担保的过程中承担了担保的风险,必然也要对中小企业贷款进行审核,增加了风险控制的保证措施。政府既然将享受中小企业发展的收益,也应该从税收的增长中拿出一部分资金,建立对担保机构的资金补充机制,使其良性循环。
(2)利用管理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增强中小企业信息披霹的透明度。与银行的贷款调查部门相比,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掌握更多的中小企业信息,只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披露制度和渠道,就可以有效解决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中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的问题。
(3)充分发挥政府的管理职能,建立中小企业融资的监督机制。政府的工商部门掌握着企业经营许可的权力,税收部门掌握着监督企业依法纳税的权力,司法部门掌握着对企业违法、违纪行为的监督、处罚权力等等,这些权力可以更有效的监督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将中小企业引入诚信的途径。
(作者单位:天津市铁路集团公司计划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