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开展30多年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但不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等。以布朗芬布伦纳生态系统为背景,分析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提出思考。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但不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等。在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中,需要综合的全方位考虑到影响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相关因子,积极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多方位的视角来制定出积极的心理健康系统建设与维护方案,最终达到优化环境、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系统维护的目的。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现状
1、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分之一以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主,辅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社团活动或其他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内容的设置与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密不可分。2002 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国家政策和文件的指导下,大部分省、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
2、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专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教师较少,多是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这种情况是学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又日益增多的矛盾的产物,也是学校教师编制系统中缺少“心理教师”岗位的产物。部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法在公立学校获得一席之地,只能投身社会机构或是在思政等学科岗位、教务等行政岗位就职。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要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要系统地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而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构成复杂,专职教师较少,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还有部分学校由校医兼任或者外聘社会机构的教师,他们的专业资质远不如专职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不够专业,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或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最终使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乡镇所在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拥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数量,不论是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学校数量,还是设置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数量,都远落后于城市城区学校。经济因素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城市城区学校不仅比农村地区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便于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使得他们能够聘请专职心理教师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甚至编写校本教材;能够建设心理咨询室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二、生态系统理论下学校心理健康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教師队伍及服务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内容,科学指导家长及同伴
1、建立心理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借助香港台湾模式,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将师资队分及服务为三级:以广大学校教师作为第一级队伍,主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辅导大众学生;学校心理专业教师组成第二级队伍,主要承担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工作;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合作,组成第三级队伍,以心理疾病的治疗为主。
2、科学指导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引导父母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之中,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树立参与学校心理健康建设的意识。
3、科学引导学生之间的同伴友好关系。好的同伴关系具有有支持功能;同伴的心理互助也可发挥心理健康促进功能,如同伴间的相互倾诉、宣泄、集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同伴系统能够发挥心理预警功能。
(二)加强家校共育,建立学校——家庭——同伴积极有效一致性联结
从中系统层面来看,家庭微系统、学校微系统、同伴微系统必须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父母、教师、同伴之间的影响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家长与教师的共同积极参与和双向沟通交流,促进了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说明学校和家庭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家庭和社会的单独影响。
家庭微系统、教师微系统、同伴微系统必须建立一致性的联系,家庭、教师、同伴传递一致性的价值观,避免出现“5+2=0”的现象。
(三)注重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积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系统,提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与经费保障;为建立能够满足需求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的监督机制保障。
已有的调查发现政策制度保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呈显著正相关,这也反映出政策与制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营造积极向上有校园文化和班级氛围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班级氛围是指班级成员通过长期的合作、互动以及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共同的学习目标、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整体性、表征性的表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班级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环境具有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功能。学校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但社会文化环境并非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在发挥“滤”的作用之下,发展“育”的功能,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信忠义
学生心理健康围护体系的构建-从生态系统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双重视角,舒姝
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审视与生态促进,卿素兰
关键词:学校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生态系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是一个多元、复杂的生态系统,包含但不限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支持与服务等。在学校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中,需要综合的全方位考虑到影响学生心理与行为的相关因子,积极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从多方位的视角来制定出积极的心理健康系统建设与维护方案,最终达到优化环境、实现对学生心理健康进行全方位系统维护的目的。
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现状
1、中小学普遍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分之一以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与辅导为主,辅以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心理社团活动或其他活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遍开展、内容的设置与国家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密不可分。2002 年,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并指导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国家政策和文件的指导下,大部分省、市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小组,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检查及培训工作。
2、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校专职担任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教师较少,多是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这种情况是学校应对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严重不足, 而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又日益增多的矛盾的产物,也是学校教师编制系统中缺少“心理教师”岗位的产物。部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法在公立学校获得一席之地,只能投身社会机构或是在思政等学科岗位、教务等行政岗位就职。
3、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有待提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格和训练提出三项要求:一是要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书,二是有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三是要系统地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而我国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构成复杂,专职教师较少,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兼任,还有部分学校由校医兼任或者外聘社会机构的教师,他们的专业资质远不如专职教师,专业水平有待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教育方法、教育观念不够专业,往往用传统的教育思想和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加上宣传上的不力或对心理问题的错误认知,最终使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学校、乡镇所在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论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的丰富程度,还是拥有专职心理教师的学校数量,不论是开设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学校数量,还是设置心理咨询室的学校数量,都远落后于城市城区学校。经济因素是制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关键,城市城区学校不仅比农村地区的学校更加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便于开展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使得他们能够聘请专职心理教师并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课程,甚至编写校本教材;能够建设心理咨询室并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
二、生态系统理论下学校心理健康建设的思考
(一)完善教師队伍及服务体系,丰富心理健康活动内容,科学指导家长及同伴
1、建立心理教师资格认证体系。借助香港台湾模式,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将师资队分及服务为三级:以广大学校教师作为第一级队伍,主要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辅导大众学生;学校心理专业教师组成第二级队伍,主要承担学生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咨询工作;通过与专业心理治疗机构合作,组成第三级队伍,以心理疾病的治疗为主。
2、科学指导家长进行心理辅导。引导父母将家庭教育纳入到学校心理健康体系建设之中,发挥家庭的心理健康促进作用,树立参与学校心理健康建设的意识。
3、科学引导学生之间的同伴友好关系。好的同伴关系具有有支持功能;同伴的心理互助也可发挥心理健康促进功能,如同伴间的相互倾诉、宣泄、集体活动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同伴系统能够发挥心理预警功能。
(二)加强家校共育,建立学校——家庭——同伴积极有效一致性联结
从中系统层面来看,家庭微系统、学校微系统、同伴微系统必须建立积极有效的联系。父母、教师、同伴之间的影响应该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对学生发展影响的研究表明,家长与教师的共同积极参与和双向沟通交流,促进了小学生进入中学后的表现,他们表现出较高的创造性和独立性、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说明学校和家庭的相互作用过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可能远远大于家庭和社会的单独影响。
家庭微系统、教师微系统、同伴微系统必须建立一致性的联系,家庭、教师、同伴传递一致性的价值观,避免出现“5+2=0”的现象。
(三)注重政策支持与制度保障
积极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外系统,提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保障与经费保障;为建立能够满足需求的专业化师资队伍提供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运行的监督机制保障。
已有的调查发现政策制度保障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呈显著正相关,这也反映出政策与制度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四)营造积极向上有校园文化和班级氛围环境
校园文化是指在长期办学过程和教育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群体意识和群体行为规范。班级氛围是指班级成员通过长期的合作、互动以及相互影响所形成的共同的学习目标、价值观、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的整体性、表征性的表现。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创造一个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班级作为一个学生学习生活的集体环境具有潜在而强大的教育功能。学校学生必然会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但社会文化环境并非都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在发挥“滤”的作用之下,发展“育”的功能,促进良好心理健康生态系统建设。
参考文献
关于布郎芬布伦纳发展心理学生态系统理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信忠义
学生心理健康围护体系的构建-从生态系统理论与积极心理学的双重视角,舒姝
新时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审视与生态促进,卿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