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7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杜家山上的新社员——记北京知识青年蔡立坚到农村落户》的通讯,曾经鼓舞过一代没有学上、没有工作又不甘于在校园打派仗、一心想为中华民族真正做点儿什么的年轻学生。她就是蔡立坚。
扬名
蔡立坚,原名蔡玉琴,“文革”中她给自己改名为立场坚定的“立坚”,改名是那个时代青年中的一种时髦,大家用锋芒毕露的革命化名字表明自己的革命决心。看着全国的红卫兵不花钱坐火车进行革命串联,给国家造成的经济负担太重,蔡立坚觉得应该学习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样子步行串联,于是和同学们组成了“二七铁军红卫兵长征队”。
1966年年底,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这个小村就是山西省榆次县最边远的杜家山,总共5户17口人,最年轻强壮的男劳力都已经47岁了。北京娃们在此小憩一夜便上路了,可蔡立坚却总觉得应该建设杜家山,她留了下来,一住就是12年。
群山环绕的杜家山粮食单产不足百斤,人们住的是小窑洞,吃粮靠人推碾子加工,常年伙食就是小米、窝窝和山药蛋,为了买盐打醋、打酱油要跑几十里山路……她学着婆姨的样子烧柴灶熬小米粥、蒸山药蛋,照着男人的样子打柴担柴,和男劳力一起到漫坡下破冰担水,到草窑里切草。
这期间,公社书记郑重地告诉她,如果想来就得迁户口。她曾经给家里写信要户口,家里没有回信,她只得返回北京。
一直到1968年3月18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知青办等有关部门才批准了她的申请。从接到批准通知到启程,她仅仅用了3天的时间。
这一年她刚满19岁,她也是“文革”期间自愿到山西插队落户的第一人。到了山里种谷时节,从她的母校北京长辛店中学又来了4个知识青年。1968年7月4日是锄草日,大伙儿歇息时在地头上打开了半导体收音机,忽然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发《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杜家山上的新社员——记北京知识青年蔡立坚到农村落户》的消息。
爱情
随着杜家山的扬名,顿时不仅飞来无数热情洋溢的信件,也吸引了不少身体力行的年轻人。
这一天,在知青住的房门玻璃上突然贴出了一份血书:“鲜血滴在一起,红心连在一起,永远忠于人民,永远忠于毛主席。”立坚顿时呆住了:有人翻她的东西!
这血书是她学习大寨的决心书,也是定情物。无疑,有人误拆了对方给她的信,于是把她的情书公开了,他俩当初写的血书也被年轻人给翻了出来——那是在一个农业学大寨的现场会结识的解放军抗洪抢险一等功臣班班长小杜写来的,俩人同是特邀代表,小杜表示复员后即来建设杜家山,为了表示决心,两人用咬破手指流在一起的鲜血写了一式两份血书各自珍藏。“私自谈恋爱,分明不是真心扎根山区!”个性十足的知青顿时就乱了起来。
“小杜事件”使她清楚了必须把情感交给杜家山的更深层意义。于是把自己的感情勇敢地交给了与放弃大学生待遇、背着馒头咸菜赶来建设杜家山的民兵连长王和平。
此后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时,组织上曾推荐蔡立坚上大学,可蔡立坚就像当年斩断和小杜的爱情一样,果断地谢绝了这个机会。
义举
1969年蔡立坚作为上山下乡知青代表参加国庆观礼时,周总理曾叮嘱过她“要在农村干一辈子”,她向总理做了保证。她对组织上承诺,无论周围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自己绝不食言!
1980年,国务院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的两位处长亲自上了杜家山,要求蔡立坚必须服从组织安排,下山当国家干部。立坚不肯,她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对周总理食言。
“……可是,小蔡呀,如果周总理能够活到现在,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他老人家也绝不会让你再留下去了。”立坚还能再说什么呢?
这年,蔡立坚怀着极端复杂和沉重的心情下山了。村里为她开了欢送会,立坚含着眼泪检查了自己工作中的欠缺处,请求大家原谅。
返城之后,蔡立坚被分配到了山西省委党校工作。1997年5月24日下午,蔡立坚带着学员们外出考察的途中,在山路上包租的客车刹车突然失灵,司机见状跳车逃命,作为班主任的她一边安抚大家一边想应急对策。谁能料到就在一刹那间急速行进的无人驾驶汽车突然无情地甩下了蔡立坚,之后不久便自己慢慢地停下了……同学们安然无恙,可是敬爱的蔡老师却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摘自《书摘》)
扬名
蔡立坚,原名蔡玉琴,“文革”中她给自己改名为立场坚定的“立坚”,改名是那个时代青年中的一种时髦,大家用锋芒毕露的革命化名字表明自己的革命决心。看着全国的红卫兵不花钱坐火车进行革命串联,给国家造成的经济负担太重,蔡立坚觉得应该学习毛泽东主席青年时代徒步考察湖南农民运动的样子步行串联,于是和同学们组成了“二七铁军红卫兵长征队”。
1966年年底,他们来到一个小山村,这个小村就是山西省榆次县最边远的杜家山,总共5户17口人,最年轻强壮的男劳力都已经47岁了。北京娃们在此小憩一夜便上路了,可蔡立坚却总觉得应该建设杜家山,她留了下来,一住就是12年。
群山环绕的杜家山粮食单产不足百斤,人们住的是小窑洞,吃粮靠人推碾子加工,常年伙食就是小米、窝窝和山药蛋,为了买盐打醋、打酱油要跑几十里山路……她学着婆姨的样子烧柴灶熬小米粥、蒸山药蛋,照着男人的样子打柴担柴,和男劳力一起到漫坡下破冰担水,到草窑里切草。
这期间,公社书记郑重地告诉她,如果想来就得迁户口。她曾经给家里写信要户口,家里没有回信,她只得返回北京。
一直到1968年3月18日,北京市革命委员会知青办等有关部门才批准了她的申请。从接到批准通知到启程,她仅仅用了3天的时间。
这一年她刚满19岁,她也是“文革”期间自愿到山西插队落户的第一人。到了山里种谷时节,从她的母校北京长辛店中学又来了4个知识青年。1968年7月4日是锄草日,大伙儿歇息时在地头上打开了半导体收音机,忽然听到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播发《人民日报》发表通讯《杜家山上的新社员——记北京知识青年蔡立坚到农村落户》的消息。
爱情
随着杜家山的扬名,顿时不仅飞来无数热情洋溢的信件,也吸引了不少身体力行的年轻人。
这一天,在知青住的房门玻璃上突然贴出了一份血书:“鲜血滴在一起,红心连在一起,永远忠于人民,永远忠于毛主席。”立坚顿时呆住了:有人翻她的东西!
这血书是她学习大寨的决心书,也是定情物。无疑,有人误拆了对方给她的信,于是把她的情书公开了,他俩当初写的血书也被年轻人给翻了出来——那是在一个农业学大寨的现场会结识的解放军抗洪抢险一等功臣班班长小杜写来的,俩人同是特邀代表,小杜表示复员后即来建设杜家山,为了表示决心,两人用咬破手指流在一起的鲜血写了一式两份血书各自珍藏。“私自谈恋爱,分明不是真心扎根山区!”个性十足的知青顿时就乱了起来。
“小杜事件”使她清楚了必须把情感交给杜家山的更深层意义。于是把自己的感情勇敢地交给了与放弃大学生待遇、背着馒头咸菜赶来建设杜家山的民兵连长王和平。
此后推荐工农兵上大学时,组织上曾推荐蔡立坚上大学,可蔡立坚就像当年斩断和小杜的爱情一样,果断地谢绝了这个机会。
义举
1969年蔡立坚作为上山下乡知青代表参加国庆观礼时,周总理曾叮嘱过她“要在农村干一辈子”,她向总理做了保证。她对组织上承诺,无论周围的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自己绝不食言!
1980年,国务院知识青年安置办公室的两位处长亲自上了杜家山,要求蔡立坚必须服从组织安排,下山当国家干部。立坚不肯,她知道自己绝对不能对周总理食言。
“……可是,小蔡呀,如果周总理能够活到现在,根据国家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他老人家也绝不会让你再留下去了。”立坚还能再说什么呢?
这年,蔡立坚怀着极端复杂和沉重的心情下山了。村里为她开了欢送会,立坚含着眼泪检查了自己工作中的欠缺处,请求大家原谅。
返城之后,蔡立坚被分配到了山西省委党校工作。1997年5月24日下午,蔡立坚带着学员们外出考察的途中,在山路上包租的客车刹车突然失灵,司机见状跳车逃命,作为班主任的她一边安抚大家一边想应急对策。谁能料到就在一刹那间急速行进的无人驾驶汽车突然无情地甩下了蔡立坚,之后不久便自己慢慢地停下了……同学们安然无恙,可是敬爱的蔡老师却经抢救无效,永远地离开了人间。
(摘自《书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