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考察及调查数据的分析,构建了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模式,力求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法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校企合作日益引起理论及实践界的关注,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快变时代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实践内容及形式都有了新的调整,各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新的育人目标,都在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1~3],本文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做了一些探索。
1高职院校现行校企业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现行校企业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4~7]:
1.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把企业引进学校,把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学生可以在校内实现“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1.2工学交替模式
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一部分时间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课程轮换;
1.3“订单”式合作模式
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
1.4校企互动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提供建议,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实现校企双方互聘。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本文作者做了如下调查:
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为校企合作模式的相关问题,调查对象分为三组,分别为:在校学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人事部门人员,调查结果如下:
2.1学生组
学生组的调查群体为高职院校应界毕业生(未离校)。在调查中,共派发了100 份问卷,回收98份问卷,有效问卷95份。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是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对于认为参加企业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有46%学生选择了提高专业技能, 25%学生选择了和社会接触,其他学生选择了赚钱和打发时间;对于校企合作的模式,74%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属于学校的管理制度范围,对该问题的认识较模糊;23%的学生认为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尚欠合理,但没有具体的改进方案及思路;3%的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及建议。
2.2教师组
教师组调查群体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调查中,共派发问卷50份, 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调查结果显示: 46%的教师对其所在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基本满意;54%的教师认为其所在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效果欠佳;在认为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效果欠佳的54%教师中,20%教师认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原因是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导方向不明确;26%的教师认为原因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比较冷漠,其他教师的则认为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缺乏完善的长效机制。
2.3 企业组
企业组的调查群体为企业人事部门人员。在调查中,共派发问卷50份,回收40份, 有效问卷40份。调查结果表明: 80% 以上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很有必要, 但当问到是否愿意积极加入校企合作的行列时,52%的企业选择不太愿意参与。当问到其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原因时,32%的企业选择了学生不能很快融入业务操作,短期效益不明显;20%的企业选择了没有明确的效益奖励机制,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做出的的贡献没的明确的效益回报。
3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3.1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可归纳总结成几下几点:
3.1.1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很有必要,但对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认识较模糊;
3.1.2教师对校企合作的现行模式认识较深刻,认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合理的学校政策和长效合作机制的缺失;
3.1.3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主要看重企业效益的提升,大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3.2原因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归纳,影响校企合作效果及阻碍校企合作深度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3.2.1学校方面
① 专业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不清晰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性和系统性内容较充实, 教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性较强,但专业知识在岗位上的具体应用相对较少,基础理论的内涵融入未能进行灵活多变的案例分析应用,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实践能力培训的比重较小。岗位针对性不清晰造成学生在工作后难以快速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形势和新发展,实验实训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求与时俱进。由于传统教学模式2 + 1模式,即两年的在校学习及实验实训和一年的工厂实习,造成学生在两年的学校学习期间课程内容难以同步于行业技术更新,使得实习生和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岗位成熟时间较长。
3.2.2企业方面
①短期效益不明显导致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烈
新形式下,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更看重企业的直接效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对校企合作态度比较消极,虽然他们也意识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总觉得对企业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同样可以获得所需人才,有些还担心留不住培养的人才。有的企业觉得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校企合作更多情况往往是学校的“一厢情愿”。
② 缺乏长效机制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前景持怀疑态度
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要做,也希望政府买单,给予一定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学生数给予补贴。尤其是民营企业,更是追求短期利益,并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发展战略。政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缺乏具体的环境支持,在参与教育上,企业究竟应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对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如何化解,责任如何分担等,缺乏现成可鉴的经验和具体法规条文指导。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前景持怀疑态度。
4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基于对新形势下校合作模式的分析,本作者构建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模式, 如图1所示:
图1为新形势下校合作模式的图,结构模式由一个突破口、四个机制及两个动力系统构成,具体如下:
4.1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促进新形势下校企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所以经济效益理应成为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积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销售渠道优化、 企业文化改革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改变企业观念,革新企业面貌,从内部动内的提升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学校实验实训过程中,将经济效益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实训
过程中,除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外,增加创业实践内容,要求学生为企业进行产品的销售,并将其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
4.2以四个机制为中心,贡献评价体系为纽带,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实践内容及形式都有了新的调整。新的合作模式以多元教学机制、人才合作机制、效益分配机制和法规保障机制为中心,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方向,并且细化了可操作的合作的内容及形式。贡献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科学合理地对校企合作的成果做出评价,从量化的分析结果中得出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所体现的效益和成果,将效益的分配过程进行量化操作。
4.3优化动力系统,提升校企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动力系统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源泉,对学校和企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动力系统应具有新的内涵。学院通过人才评价体系,结合贡献评价体系,推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及实训体系的改革,从而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企业通过业绩评价体系,结合贡献评价体系,推动才引进、员工培训、销售渠道优化及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推进公司业绩提升。
5新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效益分析
5.1学校效益分析
新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参加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实训的形式及内容由原来的学校单独制定改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更多的先进生产实际新技术能够更及时地得以应用,使得学生实践的内容更先进性,从而优化了实训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确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
5.2企业效益分析
新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从而使企业员工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公司可以借助贡献评价体系,在学校内展开一系列的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的业绩、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企业文化,同时也为企业引进了实用性人才。
5.3学生获益分析
新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学校受益的同时,学生也同样受益。企业获得效益,就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运行体系中,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的构建甚至到学校授课,学校的教学质量必然得以提升,由此,学生则是完全的受益者,学生的学习视野得以开阔,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专业认知能力职业技能得以提升,直接获得就业的机会也就越大。
6结论
文本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考察,分析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主要原因,构建了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以四个机制为中心,以贡献评价体系为纽带,辅以优化的动力系统,力求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杭寿荣.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电专业教学探讨[J]. 教研, 2011, 18(9): 70-71
[2] 王友强. 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J]. 博士专家论坛, 2011, 5(6): 32-33
[3] 李占平. 电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机械职业教育, 2010, 10(10): 18-29
[4] 产婵, 李云杰.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 广西轻工业, 2011, 12(12): 165-66
[5] 李冰, 宋继华. 浅析高校校企合作模式[J]. 学术论坛, 2011, 14(14): 221-221
[6] 罗月明, 杨科钰. 校企合作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 职校论坛, 2011, 15(15): 614-615
[7] 王丹.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 管理实务, 2011, 1(1): 52-53
作者简介:
许金渤(1962-),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学、教育学。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中图法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近年来,校企合作日益引起理论及实践界的关注,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和企业适应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快变时代的必然选择。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实践内容及形式都有了新的调整,各高职院校为了实现新的育人目标,都在积极探索切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1~3],本文就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做了一些探索。
1高职院校现行校企业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现行校企业合作模式主要有四种[4~7]:
1.1学校引进企业模式
把企业引进学校,把企业的一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学生可以在校内实现“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
1.2工学交替模式
劳动和教学相结合:学生一部分时间在学校上课,一部分时间去企业劳动或接受实际培训,按学期或课程轮换;
1.3“订单”式合作模式
是由学校选拔的学生和企业招收的员工组成,教育的实施由企业与学校共同完成,培训和考试内容来源于企业的需要,开设为本企业所需的专业技能和实习课程,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
1.4校企互动模式
由企业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原料,企业对学校的教学计划制定提供建议,企业优秀管理者或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实现校企双方互聘。
2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现状调查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本文作者做了如下调查:
对调查对象发放调查问卷,问卷的内容为校企合作模式的相关问题,调查对象分为三组,分别为:在校学生、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以及企业人事部门人员,调查结果如下:
2.1学生组
学生组的调查群体为高职院校应界毕业生(未离校)。在调查中,共派发了100 份问卷,回收98份问卷,有效问卷95份。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是提高个人专业技能的重要途径。对于认为参加企业社会实践的主要目的,有46%学生选择了提高专业技能, 25%学生选择了和社会接触,其他学生选择了赚钱和打发时间;对于校企合作的模式,74%的学生认为校企合作模式属于学校的管理制度范围,对该问题的认识较模糊;23%的学生认为现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尚欠合理,但没有具体的改进方案及思路;3%的学生对校企合作的模式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方案及建议。
2.2教师组
教师组调查群体为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师。在调查中,共派发问卷50份, 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调查结果显示: 46%的教师对其所在专业的校企合作现状基本满意;54%的教师认为其所在专业的校企合作模式效果欠佳;在认为校企合作模式现状效果欠佳的54%教师中,20%教师认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原因是学校对校企合作的政策指导方向不明确;26%的教师认为原因是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支持力度不够,比较冷漠,其他教师的则认为原因在于校企合作缺乏完善的长效机制。
2.3 企业组
企业组的调查群体为企业人事部门人员。在调查中,共派发问卷50份,回收40份, 有效问卷40份。调查结果表明: 80% 以上的企业认为校企合作很有必要, 但当问到是否愿意积极加入校企合作的行列时,52%的企业选择不太愿意参与。当问到其不愿意参与校企合作的具体原因时,32%的企业选择了学生不能很快融入业务操作,短期效益不明显;20%的企业选择了没有明确的效益奖励机制,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做出的的贡献没的明确的效益回报。
3调查结果及原因分析
3.1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问卷可归纳总结成几下几点:
3.1.1绝大多数学生认为校企合作很有必要,但对校企合作的具体模式认识较模糊;
3.1.2教师对校企合作的现行模式认识较深刻,认为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主要原因是合理的学校政策和长效合作机制的缺失;
3.1.3企业对于校企合作主要看重企业效益的提升,大部分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
3.2原因分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归纳,影响校企合作效果及阻碍校企合作深度的原因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3.2.1学校方面
① 专业教学内容的岗位针对性不清晰
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学体系中,理论性和系统性内容较充实, 教学内容结构严谨、逻辑性较强,但专业知识在岗位上的具体应用相对较少,基础理论的内涵融入未能进行灵活多变的案例分析应用,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实践能力培训的比重较小。岗位针对性不清晰造成学生在工作后难以快速的将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形势和新发展,实验实训的内容和形式都要求与时俱进。由于传统教学模式2 + 1模式,即两年的在校学习及实验实训和一年的工厂实习,造成学生在两年的学校学习期间课程内容难以同步于行业技术更新,使得实习生和毕业生进入社会后岗位成熟时间较长。
3.2.2企业方面
①短期效益不明显导致企业合作意愿不强烈
新形式下,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有企业,都更看重企业的直接效益。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对校企合作态度比较消极,虽然他们也意识到校企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总觉得对企业的收益不大,即使不通过这种方式,企业同样可以获得所需人才,有些还担心留不住培养的人才。有的企业觉得为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影响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校企合作更多情况往往是学校的“一厢情愿”。
② 缺乏长效机制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前景持怀疑态度
多数企业认为培养技能人才是学校的事,与自己关系不大,要做,也希望政府买单,给予一定政策优惠,或减税,或按学生数给予补贴。尤其是民营企业,更是追求短期利益,并没有把技能人才的培养纳入发展战略。政府在政策和制度层面缺乏具体的环境支持,在参与教育上,企业究竟应担当什么角色承担什么责任,对合作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如何化解,责任如何分担等,缺乏现成可鉴的经验和具体法规条文指导。缺乏长效的合作机制致使企业对校企合作前景持怀疑态度。
4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模式的构建
基于对新形势下校合作模式的分析,本作者构建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模式, 如图1所示:
图1为新形势下校合作模式的图,结构模式由一个突破口、四个机制及两个动力系统构成,具体如下:
4.1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促进新形势下校企深度融合
新形势下,经济效益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更加微妙,所以经济效益理应成为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突破口。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学校积极利用现有教学资源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销售渠道优化、 企业文化改革等等,通过这些举措,改变企业观念,革新企业面貌,从内部动内的提升促进企业经营业绩的提高。学校实验实训过程中,将经济效益理念贯穿于学生的实训
过程中,除了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以外,增加创业实践内容,要求学生为企业进行产品的销售,并将其作为一项非常重要的实践内容
4.2以四个机制为中心,贡献评价体系为纽带,构建校企合作模式
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育人理念、教学模式、实践内容及形式都有了新的调整。新的合作模式以多元教学机制、人才合作机制、效益分配机制和法规保障机制为中心,明确了校企合作的方向,并且细化了可操作的合作的内容及形式。贡献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科学合理地对校企合作的成果做出评价,从量化的分析结果中得出校企合作对学校和企业所体现的效益和成果,将效益的分配过程进行量化操作。
4.3优化动力系统,提升校企合作深度
校企合作新模式的动力系统是校企合作的成功源泉,对学校和企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动力系统应具有新的内涵。学院通过人才评价体系,结合贡献评价体系,推动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双师队伍及实训体系的改革,从而推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企业通过业绩评价体系,结合贡献评价体系,推动才引进、员工培训、销售渠道优化及企业文化的发展,从而推进公司业绩提升。
5新模式下的校企合作效益分析
5.1学校效益分析
新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参加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验实训的形式及内容由原来的学校单独制定改为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更多的先进生产实际新技术能够更及时地得以应用,使得学生实践的内容更先进性,从而优化了实训体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明确了学以致用的办学理念,促进了学校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以提高。
5.2企业效益分析
新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对企业的员工进行专业理论知识培训、企业管理知识培训,从而使企业员工业务水平、管理水平得到提升。公司可以借助贡献评价体系,在学校内展开一系列的专业技能竞赛,一方面可以提升企业的业绩、影响力和知名度,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企业文化,同时也为企业引进了实用性人才。
5.3学生获益分析
新形式下校企合作模式中,企业、学校受益的同时,学生也同样受益。企业获得效益,就会积极的参与到教学运行体系中,积极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训体系的构建甚至到学校授课,学校的教学质量必然得以提升,由此,学生则是完全的受益者,学生的学习视野得以开阔,知识结构得到优化,专业认知能力职业技能得以提升,直接获得就业的机会也就越大。
6结论
文本通过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考察,分析了新形势下校企合作的特点及影响校企合作效果的主要原因,构建了新形势下的校企合作模式。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以经济效益为突破口,以四个机制为中心,以贡献评价体系为纽带,辅以优化的动力系统,力求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杭寿荣.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机电专业教学探讨[J]. 教研, 2011, 18(9): 70-71
[2] 王友强. 新形势下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有益探索[J]. 博士专家论坛, 2011, 5(6): 32-33
[3] 李占平. 电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J]. 机械职业教育, 2010, 10(10): 18-29
[4] 产婵, 李云杰. 关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模式的思考[J]. 广西轻工业, 2011, 12(12): 165-66
[5] 李冰, 宋继华. 浅析高校校企合作模式[J]. 学术论坛, 2011, 14(14): 221-221
[6] 罗月明, 杨科钰. 校企合作的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J]. 职校论坛, 2011, 15(15): 614-615
[7] 王丹. 校企合作模式探索[J]. 管理实务, 2011, 1(1): 52-53
作者简介:
许金渤(1962-),男,汉族,辽宁沈阳人,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建筑学、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