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基层新闻报道基本要素

来源 :新闻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wd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内蒙古日报》发稿的总体要求
  《内蒙古日报》前几年提出“三服务”的办报理念,即:“为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服务,为各级地方的建设与发展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服务。”这就是说《内蒙古日报》所刊登的新闻稿或宣传稿,时刻要与中央精神保持一致,与自治区的大政方针相合拍,主旋律是积极的、健康的,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的。我们所采写的新闻宣传稿件,其内容都要贯穿和体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措施,为自治区的和谐稳定、又好又快发展鼓与呼。这是新闻媒体,特别是自治区的各级党报不容置疑的职责和任务。
  党报是中央和自治区精神的传声筒,是各级地方建设与发展的传播媒介。它有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通过这一平面载体,把各地积级有效的,有利于改革、建设与发展的措施、办法以及成功经验、先进典型及时地传递给全区广大读者,让各级机关、单位有所借鉴,有所启迪,从而达到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目的。所以,我们在采写新闻宣传稿的时候,时刻要有为他人提供信息,为他人提供可参、可鉴、可学经验这根弦,让我们所要发表的内容有值得一读的地方,有让人开阔眼见、拓展思路、增长见识、精神为之所动的东西,不能无的放矢,让人食之无味,觉得毫无价值。近两年来内蒙古日报社社长总编辑提出让《内蒙古日报》“好看、有用”,即是对媒体报道简略而根本的要求。无论是写新闻还是搞宣传都要牢记这一点。
  二、《内蒙古日报》对基层新闻报道的具体要求
  党报要求新闻必须要有真实性、权威性、时效性、可读性,《内蒙古日报》也不例外。就基层通讯员供稿来说,有这么几点值得注意,也可以说是《内蒙古日报》对新闻稿件的具体要求。
  一是要新。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不新不叫新闻。那么,什么样的新闻才是新呢?这是一个比较概念。从时间来说,它需有一个纵向比较。也就是说,过去未曾发生过,而现在发生了,那它就是新闻;从空间来说,得进行横向比较,即别的地方没有出现,而你这儿出现了,它就是新闻。那么,怎样来鉴别它是不是新闻呢?我们可以借助这样几个途径:一是凭自己的经验和阅历进行观察和思考。也就是说,当你看到或听到某一发生的事实,首先要凭自己的感觉,体味它是不是新的东西。你觉得它是新的,就应抓住它,不要让它轻易错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新闻敏感。二是借助于网络进行分析和判断。在你发现某一发生事实又拿不准它是不是新闻时,你可以打开电脑,看看这一事件或现象在全区(当地)是不是出现过或报道过,若没有,那你就把它写出来。三是经常读一读报纸,特别是你要投稿的报纸。如果这张报纸没有报道过,那你不妨写出来试一试。总之,硬让碰了,也不要让误了。
  二是要快。现代传媒的传播速度是越来越快,它对平面媒体——报纸的冲击是非常大的,报纸要想在这种境遇中生存,那它的传发速度也必须尽量得加快。基层记者或通讯员是最贴近基层、靠近新闻发生源的信息传递员,这一点是媒体大本营记者无法比拟的。但我们了解信息要快,采写速度要快,传递稿件要快,这样才能让媒体尽快地接收、编发。《内蒙古日报》前些年有个硬性规定,也就是有些通讯员曾有所耳闻的“三五原则”,它要求《内蒙古日报》要闻版(也即一、二、三版)的动态性新闻,事件性新闻,或特写、侧记等,从新闻发生时间到见报日,必须控制在3天之内,否则不予刊登;基层新闻(版)和社会新闻(版)则须控制在5天之内。这一时间要求看上去挺长,但实际操作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比如说基层新闻,新闻反馈和知悉需要有个时间,深入实地采访需要时间,写作需要时间,即使是用电子邮件传递,到编缉手上,下载编发,组织上版,校检印刷,都需要时间。所以,掌握新闻线索后,一刻也耽误不得,否则时效已过,就是做无用功。
  三是要鲜。这是针对新闻内容来说的。新闻不仅要新鲜,还要鲜活。要想让新闻可读,就必须是鲜活的新闻事实,让读者可触、可感。报纸不可能像电视或网络影视播放,让人觉得直观、具体、形象,但它也要通过你的语言记述和描述,让你的新闻事实尽量做到详实、可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对你列举的事实觉得真实、可信,是真正来自于生活现实的东西。基层新闻工作者是工作和生活在一线的新闻事实的直接目击者,做到这一条应该更具优势。即使是记述而不是纪实的新闻宣传作品,也要言之有物,概括中有具体,叙述中有事实,切忌全文都是空泛的、概括总结性的语言,这也就是我们不能用干巴巴的公文总结材料替代新闻宣传作品的原因。我们可以借助新闻记述(也即以新闻做抓手)来交代和体现你所做的幕后工作,但绝不能用工作总结来替代新闻,即使是宣传也要有新意,也要有鲜活的新闻事实。
  四是要活。活主要指的是写作形式。新闻写作有它大体的固定模式,比如消息要有导语(也就是开篇话),有具体的事实记述以及发生背景,甚至是导致结果和作用;通讯要按内容分类或时间顺序有主题、有节奏、有目的地进行记述或描述。但不管是哪一类体裁,哪一种形式,都要具备5个或3个“W”,即什么时间、在什么地点、什么人或物发生什么事,甚至什么原因、什么结果。但就现代新闻作品来说,又讲究新闻无定式,只要把5个或3个“W”交代清楚,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你可以选择由重到轻、由主到次、由点到面的“金字塔”型,也可以选择由面到点、由概括到具体、由浅入深的“倒金字塔”型,还可以选点面结合、按类叙述的“混合”型。在写作体裁上,你可以根据想侧重记述还是表述来选择,用消息体还是通讯体,若是表意那就用言论体,也可以混合使用。总之要活,要有生气,要有文采,要吸引读者喜读、爱读,读之有味,读后有感。
  五是要精。從字面上直接理解,就是说新闻作品要用最简洁、最凝炼的语言来表述最突出的新闻事实。这里面要求,一是语言叙述要凝炼,能用3个字说明的问题,绝不用5个字。在这方面,新闻体又跟公文体相近的地方,有别于善于铺陈的文学体;但就语言表现力来说,它又不同于枯燥无味的公文体,更接近于能表情达意的文学体。新闻体讲究平实,但也不乏有最具表现力的文学修辞。二是选择实例要精当。在你说明新闻的时候,要选择最典型、最有说服力的实例,一般说来举两三例比较适中。少了单薄,显得乏力;多了冗赘,冲淡新闻主题。而且在举例时也要用精炼的语言,得当的事实,说明即可,绝不能像懒婆娘的裹脚,又臭又长。
  从它的深层内涵来说,新闻的精还应是高、是深。高是指新闻宣传要站在一定的(全局的)高度来写,要根据稿件刊发的媒体级别来审视你的新闻内容,或全国、或全区、或全盟市。不能爬得过高,让你的新闻显得空泛乏力,不切实际;也不能沉得过低,使你的新闻如井底之蛙,难上桌面。只有跟上级的精神和宣传意图相合拍,与时事和形势发展步调一致,你的作品的品味才显高。再就是深,新闻作品特别是带有问题性的新闻作品,不能光流于表面,要有深层次的挖掘,即从它表露在外的现象,透视和掘出它隐藏在背后的东西,用你犀利的笔锋、睿智的眼光,去剖析和审视新闻深层的蕴含,这样才会使你的新闻作品有厚重感,有深度。只有有高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才是精品。当然,一般的新闻不需你重作,而重要的新闻绝不能轻描淡写。
  (作者单位:内蒙古日报社)
  责任编辑:邰山虎
其他文献
报纸专刊是其正刊的补充和延伸,是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办好专刊,可以拓展报纸的信息传播通道,增加报纸的文化知识含量,实现报纸的引导教化功能,从而可以吸引、培育并且逐渐形成比较稳定的读者群体。那么,如何办好专刊,又如何衡量和评价专刊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标准就在于专刊的品质。品质取决于其选题的贴近性、内容的可读性、文章的规范性和版面的精致性。试以《内蒙古日报》“纵横”版为例对其解构。  一、以选题引导读
期刊
打通采编流程 做精“自选动作”  从业30年,从事要闻报道28年——天津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王宏提到,要做好主题宣传报道工作,关键在于做好“规定动作”、完成好“硬任务”的基础上,怎么把“自选动作”做好做精。要实现这一目标,组织顺畅的采编流程尤为重要。  由于航班晚点,王宏一行成为此次大型采访活动中最后一位到达呼和浩特的总编辑。8月17日当晚11时左右,刚下飞机的王宏不顾旅途劳顿,立即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期刊
新闻媒体有句行话:“新闻引客,副刊留客”。副刊是报纸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位知名媒体人曾说:“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看不耐看主要看副刊。”因此,副刊就责无旁贷地担负着留住读者的重任。  与此同时,报纸行业内竞争压力巨大。虽然报刊数量、种类不断增加,然而新闻源却比较单一,尤其是作为党报的各级日报。国际消息报道由新华社等通讯社供稿,国内新闻则基本报道重大事件,当地新闻还要采用宣
期刊
春节来临的前一周,内蒙古的主流媒体突然集中发力,对李克强总理一年来一直关注的喜事——包头市北梁棚户区改造成功,上万户居民喜迁新居,做了立体式地全方位地大型连续报道。北梁棚户区的改造成功,印证了党中央执政为民思想实践的扎实风格。  距年三十还有两天,内蒙古的主流媒体,甚至中央的主流媒体又一次集中发力,报道了习近平主席冒着严寒,到边防、到社区、到内蒙古最基层看望官兵和百姓的新闻。习近平主席到内蒙古慰问
期刊
基层电视新闻报道在“走转改”活动中引人注目,提高了人们对基层的关注度,取得了较好的收视效果。但是,从当前基层电视新闻的采访现状来看,也存在不少问题,催人深思,譬如拍摄对象特殊化、过于感情化、迎合化等等。毋庸质疑,这些不和谐的音符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电视新闻持续发展的瓶颈,某种程度上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带来了负面影响。传媒的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受众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失去受众,谈何发展!基层新闻要获得良
期刊
2008年7月19日,呼和浩特广播电视台一档全新的以人文纪实为宗旨的自办栏目应运而生,这就是《青城纪事》。从起初的周播节目到现在的1周3期,在众多忠实观众的陪伴下,不经意间走过了5年多的时间……  我们是摄像机后面的那双眼睛,我们是记录人物命运的那本书,我们是绘出斑斓世界社会万象的那支笔,我们的工作就是纪录,纪录,再纪录……。但又有多少人理解我们背后的那些忙碌与难处呢?  从选题的策划,人物的选取
期刊
摘要:如何提高实力,顺应数字化、信息化和网络化趋势,推进转型和升级,加强精品期刊的打造,文章认为应由七个方面去努力: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  关键词:精品期刊 创新 竞争力  作为创办30多年历史的专业期刊,《现代农业》杂志立足内蒙古,以打造专业精良的农业科普杂志为宗旨,以新闻出版业的十二五规划为指导,在品牌、内容、队伍、创新观念、专业程度和农业化平台建设上同时发力
期刊
从事电视新闻的人都知道,一篇好的电视新闻作品,只凭画面加解说是远远不够的,完整的现场同期声、背景声的合理运用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拍摄会议、典型、系列、连续报道还是一些突发事件,记者在完整拍摄事件发展过程的同时,千万别忘了打开机身话筒将现场同期声记录下来。因为电视新闻有了同期声,才有了生命,才有真实感、现场感,才能让观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反之,干巴巴的画面加上解说,新闻就会索然无味,电视新闻的优势就不
期刊
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迅速准确地识别新闻事实的价值的能力,是新闻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培养锻炼出的一种特殊的工作素质。记者的新闻敏感度是记者职业应该具备的一项重要业务能力。  美国新闻学者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而一个没有新闻敏感度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就如同我们常说的,“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个道理放之新闻界皆准。生活中并不缺少新闻,而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各大中城市出现都市类报纸的发展热潮。如今,新媒体发展之快,覆盖之广超乎想象,对传统媒体带来冲击的同时,也获得了媒介融合的发展机遇。内蒙古自治区的都市类报纸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如何应对挑战,走出一条媒介融合发展之路?本文以《北方新报》的微博发展为切入点,探讨在新媒体背景下内蒙古都市报的发展现状,希望能为内蒙古都市报的发展提出一些有益的建议。  一、媒介融合时代内蒙古都市类报纸面临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