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舍伍德·安德森是最早关注美国人内心世界,尤其是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并重视揭示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美国作家。本文基于文学伦理批评的方法,分析《鸡蛋》中父亲遭遇的伦理困境,对于其在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中亲情疏离,在梦想与幻想的迷失困境中梦想破灭,在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困境中人格分裂的三个方面进行解析,探究父亲在这些伦理困境的挤压下从一个快乐的农民沦为一个畸形商人的过程。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鸡蛋》;父亲;文学伦理批判;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2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坎登,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舍伍德·安德森是最早关注美国人内心世界,尤其是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并重视揭示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美国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小说《鸡蛋》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为背景,故事主人公是社会下层人,安德森采用了“希望——扑空——再希望——再扑空”结构,把自己对商业主义、工业化和传统价值的态度清晰地表现在父亲在“美国梦”的驱动下奋斗、失败、直至异化的悲剧和性格变化的过程中。
一、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亲情的疏离
被“美国梦”浸染的工业社会在情感、理智和生活上都是冷冰冰的,是缺乏人情味的。“美国梦”首先入侵了父亲的家庭,夺走了他原本淳朴的生活,摧毁了父亲生活中仅有的温情。父亲遭遇追求自由幸福的天性与生活中各种伦理枷锁的尖锐对立,他陷入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中,最终造成亲情的疏离。
父亲个性的发展在书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描述。在结婚前,在成为丈夫和父亲之前,父亲“天生就是个欢快洋溢的好心人”。然而结婚后,母亲促使父亲放弃了农场的工作,到城里创业。儿子的到来也使父亲内心发生变化,为了承担好父亲的职责,他混乱了自由与家庭间的关心,陷入了自由与家庭的焦虑之中。他们开办养鸡场,然而十年的奋斗换来的却是鸡死厂倒闭。渐渐地,父亲变得沉默寡言,垂头丧气。为了摆脱困境,夫妻二人开办了餐馆。可事与愿违,生意并不红火。为了让生意好转,父亲费尽心思。但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没能够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处在自由与家庭伦理困境的焦虑之中,他以为只要给妻子和儿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妻儿的方式,他不懂得家庭对于他的伦理价值,造成他在生活中的异化与疏离。
二、梦想与幻想的迷失困境——梦想的破灭
“美国梦”作为美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满足美国人富于幻想的伦理要求,填补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自我理想,获取暂时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满足。但是,只有理想是不现实的,父亲背井离乡,接二连三投身到自己一窍不通的生意之中,将梦想寄托于脆弱易碎容易病变畸形的鸡蛋,甚至做出一些完全有悖本性的事情,这终将造成梦想成为幻想。父亲旅馆的广告牌“EAT HERE”与旅馆门可罗雀的对比便是最好的验证。父亲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定位在发生在鸡身上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上。
鸡蛋是脆弱的,父亲将梦想寄托在鸡蛋上,这注定了他将陷入梦想与幻想的困境,在这一困境的焦虑之中,梦想恶化成幻想。商业社会将梦想扭曲,将人类异化,而人们却对之无能为力。经历养鸡场的失败并没有让父亲气馁,反而愈发雄心勃勃,甚至想到娱乐食客的点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美国梦”。正是父亲盲目的想法导致他荒谬的行为,并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将梦想捏碎成幻想,在二者的伦理困境中迷失。
三、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困境——人格的分裂
父亲梦想成为商业社会大众所认同的角色,但他就像脆弱易碎的鸡蛋,在缺乏人性的商业丛林法则只中逐渐迷失。父亲逐渐丧失了决定自己行为能力以及判断价值的标准,直至异化为生产机器和消费机器。
父亲绞尽脑汁摆弄鸡蛋,试图完成戏法,甚至可以说他是在和鸡蛋对抗。在现实的冲击下,父亲的心理逐渐失衡。父亲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自爱甚至自恋的人,他的畸形不在于他的惊恐与畏惧,而是因为他所遵从的价值观的崩塌。“鸡蛋碎在了手上”父亲最后的崩溃是因为乔的嘲笑,他的价值观被彻底摧毁,父亲人格分裂,鸡蛋胜过了人类,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承认了“美国梦”对人性的扭曲与扼杀,父亲人格分裂便是必然结果。
结语:
《鸡蛋》展示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些人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波折,而最终不能免于失败的事实,揭示了美国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物质至上的观念对人们心灵的腐蚀,造成人的异化与疏离。这不仅是父亲的悲剧,是父亲这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普通大众在现实社会中各种伦理困境下被毁灭的悲剧。作者深刻揭示了社会伦理遭受破坏后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中精神危机和人格发展的担忧也给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George Plimpton. The Art of Fiction No.12 William Faulkner [J].The Paris Review,1956(12).
[2]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陈立华 王娜 孔令达. 新编20世纪美国文学选读[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探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R·T诺兰等 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 姚新中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Gunliffe, Marcus. 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Beijing: China Foreign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关键词:舍伍德·安德森;《鸡蛋》;父亲;文学伦理批判;伦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11-0-01
引言:
舍伍德·安德森(Sherwood Anderson,1876-1942 ),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坎登,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享有非常特殊的地位。舍伍德·安德森是最早关注美国人内心世界,尤其是普通美国人的内心世界,并重视揭示美国人内心世界的美国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小说《鸡蛋》以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社会为背景,故事主人公是社会下层人,安德森采用了“希望——扑空——再希望——再扑空”结构,把自己对商业主义、工业化和传统价值的态度清晰地表现在父亲在“美国梦”的驱动下奋斗、失败、直至异化的悲剧和性格变化的过程中。
一、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亲情的疏离
被“美国梦”浸染的工业社会在情感、理智和生活上都是冷冰冰的,是缺乏人情味的。“美国梦”首先入侵了父亲的家庭,夺走了他原本淳朴的生活,摧毁了父亲生活中仅有的温情。父亲遭遇追求自由幸福的天性与生活中各种伦理枷锁的尖锐对立,他陷入自由与家庭的焦虑困境中,最终造成亲情的疏离。
父亲个性的发展在书中有着非常清晰的描述。在结婚前,在成为丈夫和父亲之前,父亲“天生就是个欢快洋溢的好心人”。然而结婚后,母亲促使父亲放弃了农场的工作,到城里创业。儿子的到来也使父亲内心发生变化,为了承担好父亲的职责,他混乱了自由与家庭间的关心,陷入了自由与家庭的焦虑之中。他们开办养鸡场,然而十年的奋斗换来的却是鸡死厂倒闭。渐渐地,父亲变得沉默寡言,垂头丧气。为了摆脱困境,夫妻二人开办了餐馆。可事与愿违,生意并不红火。为了让生意好转,父亲费尽心思。但是这一切的努力都没能够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作为丈夫和父亲,他处在自由与家庭伦理困境的焦虑之中,他以为只要给妻子和儿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是爱妻儿的方式,他不懂得家庭对于他的伦理价值,造成他在生活中的异化与疏离。
二、梦想与幻想的迷失困境——梦想的破灭
“美国梦”作为美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能够满足美国人富于幻想的伦理要求,填补现实社会中无法实现的自我理想,获取暂时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满足。但是,只有理想是不现实的,父亲背井离乡,接二连三投身到自己一窍不通的生意之中,将梦想寄托于脆弱易碎容易病变畸形的鸡蛋,甚至做出一些完全有悖本性的事情,这终将造成梦想成为幻想。父亲旅馆的广告牌“EAT HERE”与旅馆门可罗雀的对比便是最好的验证。父亲的悲剧命运从一开始就被定位在发生在鸡身上的各种各样的悲剧上。
鸡蛋是脆弱的,父亲将梦想寄托在鸡蛋上,这注定了他将陷入梦想与幻想的困境,在这一困境的焦虑之中,梦想恶化成幻想。商业社会将梦想扭曲,将人类异化,而人们却对之无能为力。经历养鸡场的失败并没有让父亲气馁,反而愈发雄心勃勃,甚至想到娱乐食客的点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美国梦”。正是父亲盲目的想法导致他荒谬的行为,并最终用自己的双手将梦想捏碎成幻想,在二者的伦理困境中迷失。
三、价值观与现实的冲突困境——人格的分裂
父亲梦想成为商业社会大众所认同的角色,但他就像脆弱易碎的鸡蛋,在缺乏人性的商业丛林法则只中逐渐迷失。父亲逐渐丧失了决定自己行为能力以及判断价值的标准,直至异化为生产机器和消费机器。
父亲绞尽脑汁摆弄鸡蛋,试图完成戏法,甚至可以说他是在和鸡蛋对抗。在现实的冲击下,父亲的心理逐渐失衡。父亲是一个自尊心极强、自爱甚至自恋的人,他的畸形不在于他的惊恐与畏惧,而是因为他所遵从的价值观的崩塌。“鸡蛋碎在了手上”父亲最后的崩溃是因为乔的嘲笑,他的价值观被彻底摧毁,父亲人格分裂,鸡蛋胜过了人类,从另一个角度讲就是承认了“美国梦”对人性的扭曲与扼杀,父亲人格分裂便是必然结果。
结语:
《鸡蛋》展示了在现代工业社会中一些人在追寻“美国梦”的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波折,而最终不能免于失败的事实,揭示了美国工业化社会的进程中物质至上的观念对人们心灵的腐蚀,造成人的异化与疏离。这不仅是父亲的悲剧,是父亲这个家庭的悲剧,更是普通大众在现实社会中各种伦理困境下被毁灭的悲剧。作者深刻揭示了社会伦理遭受破坏后的悲剧,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中精神危机和人格发展的担忧也给现代人的价值追求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George Plimpton. The Art of Fiction No.12 William Faulkner [J].The Paris Review,1956(12).
[2]杨金才.新编美国文学史(第三卷)[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陈立华 王娜 孔令达. 新编20世纪美国文学选读[M].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
[4]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探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5]R·T诺兰等 伦理学与现实生活[M]. 姚新中等译 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6]Gunliffe, Marcus. The Litera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Beijing: China Foreign Translation Publishing Company, 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