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

来源 :小学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m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元前332年,亚历山大大帝率领大军围困提尔古城。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役中,这位军事天才使用了一种别出心裁的侦查武器,令敌人和历史学家大为称奇。据说,亚历山大做了一个玻璃容器,容器用缆绳与海面上的船舶相连,亚历山大坐在容器中沉入海底,洞悉了敌军战舰的弱点……哇,这岂不是最古老的潜水艇吗?没错,至少在历史古籍中就是这么说的。但是,这毕竟无法查证,那么潜水艇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
  与达·芬奇无关
  有一个说法,认为潜水艇最早是由著名的“不务正业”的画家达·芬奇发明的。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达·芬奇身为一个画家,总是喜欢去其他领域搅局,导致他其实身兼数职:画家、水利工程师、生物学家、武器工程师……
  但是,达·芬奇真的没有发明出潜水艇啊!据说他只是曾经想过,要是能够发明一种“可以水下航行的船”该有多好。但在他那个时代,这种机械向来被视为“邪恶的”,所以他没有画出设计图,也没有真正发明过这种划时代的武器。
  因此,潜水艇的出现比传说中的要晚一些。
  潜水艇之父
  1578年, 英国数学家威廉·伯恩在自己的著作《发明与设计》中描述了潜水艇的构想。到了1620年, 首艘有文字记载的“可以潜水的船只”由荷兰裔英国人克尼利厄斯·雅布斯纵·戴博尔建成。戴博尔先生主要依据伯恩的设计,制造了木质潜水艇,推进力由人力操作的橹产生,看起来像一条机械大鱼。
  虽然人们对这艘潜艇的性能历来都有争议,但它还是有两种改良型于1620年和1624年在泰晤士河上进行了试验。戴博尔的潜水船被认为是潜艇的雏形,他本人也被称为“潜艇之父”。
  教员的谋略
  1776年7月,英属北美殖民地宣告独立,成立了美利坚合众国,也就是今天的美国。
  英国人在这里经营已有百年,说独立就独立,英国人接受不了哇!于是,恼羞成怒的英国殖民当局调集了3.5万名士兵,在海军舰队的掩护下进攻纽约。当时,镇守纽约的主将是后来的美国首任总统、时任陆军司令的华盛顿。他手中只有1.8万名士兵,更别说重炮和军舰,而纽约港已经被英国军舰封锁得水泄不通,形势十分严峻。
  就在这危急时刻,耶鲁大学的教员戴维·布什内尔献上一计——用一种能在水下行进和攻击的船只去偷袭英军战舰!
  “海龟”出击
  很快,布什内尔设计并制造了这样的攻击型潜水艇——“海龟”。
  “海龟”艇外形酷似海龟,艇内空气可供驾驶员呼吸半小时。在艇的上部还有两根通气管,上浮时打开,下潜时关闭,补充新鲜空气。艇内设有压载水舱,以控制潜艇的上浮和下沉,用手泵控制水舱内的水。此外,“海龟”内部还备有一块90千克重的铁块,紧急情况下可以抛弃铁块,迅速上浮逃生。
  “海龟”号的武器,则是挂在艇外的一个重约68千克的炸药包。它的表现如何呢?
  第一次就失败
  埃兹拉·李中士驾驶着这艘新型武器, 成功地潜到停泊在纽约港的英国战舰“老鹰”号的尾部进行攻击。
  “海龟”无法直接攻击敌舰,但是在“海龟”潜水艇前端有一个可操控的钻头,“海龟”里的李中士操作钻头,在敌舰底下钻孔安放炸药,然后脱离现场,并引爆炸药。
  李中士的运气不够好,打钻的地方正好遇到了一块金属板,半小时后仍没能钻透。艇内的氧气就要耗完,李中士只好上浮返回,史上第一次潜艇攻击以失败告终。
  荷兰人的贡献
  从1876年到1896年的20年间,荷兰人对现代潜水艇贡献良多。他们第一次发明了双动力系统,即在水面上航行时使用燃料动力,而在水下则使用电力推进,一下子解决了困扰潜水艇发展的动力问题,使得潜水艇终于可以自由地在水下和水面航行,具备了真正的实用性。
  潜水艇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得到了极大发展,特别是德国海军的海狼战术,令潜水艇的战术和性能都得到了飞跃。到了今天,潜水艇已经成为海面
  下最恐怖的威慑力量,想要拥有固若金汤的海
  上防线,没潜水艇怎么可能!
其他文献
生活中,我们常需要测量某些物品的长度。其中一些可以用尺子测量,但还有很多极为细小或极为长远的长度,我们用尺子是无法测量的。要想知道这些长度的数据,我们该怎么办呢?一定要利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先进的科学设备做辅助才能把它们测量出来。比如,微小细菌的长度我们能借助电子显微镜,纸张厚度可以通过测量加计算的方法得出……那么极大、极远的长度我们该如何测量呢?  测量:北京到上海有多远?  在测量前要准备一张标
你的換位思考能力如何
为了实现YBaCuO超导块材的大尺寸化,采用YbBaCuO钎料对YBaCuO高温超导块材进行了钎焊连接,分别测试了原始超导块材和钎焊接头的磁悬浮力,以评价钎焊接头的超导性能,并用SEM和能谱
采用直接超声钎焊工艺和超声预涂覆钎焊工艺实现了TC4钛合金和2A12铝合金的非真空钎焊。借助SEM和EDS等分析测试手段,对比分析了两种工艺对接头的界面组织结构、界面反应产物
在对超高压聚乙烯反应器用钢AISI 4340H进行详细力学行为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双向幂函数残余应力计算模型.经与实际残余应力试验结果相比较,较其他计算模型有更高的
对采用Ω环密封结构加氢换热器中的Ω环泄漏原因进行了分析,并从结构、材质及热处理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措施.
针对炼油厂重油催化裂化装置再生器相继出现的开裂问题进行分析,从理论上找到原因,并解决了实际工程应用中再生器的开裂问题.
介绍了1种不同于旧式快开盲板的胀圈补偿型新型快开盲板,该盲板具有工艺先进、结构合理、安全性能高及维护费用低的特点,使用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