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创伤恢复病人输注去白细胞血液后的长期高水平白细胞微嵌合状态

来源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kyo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 业已报道1例外伤患者输注未经去白细胞处理(non—LR)的新鲜血液后,至少2年表现出长期白细胞微嵌合状态(MC)。然而并不知道其发生是否与输注几乎没有白细胞的LR血液制品有联系。

其他文献
fg12凝血酶原酶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可直接激活凝血酶原的促凝因子,可能还具有如免疫抑制活性、细胞因子样作用等功能。目前研究表明,fg12凝血酶原酶与人、小鼠暴发性肝炎,流产,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的发生密切相关,也可能参与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的发病。对fg12凝血酶原酶在其中的具体机制和多重角色的进一步阐明,将可能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全新的思路。
期刊
英国血液学标准委员会(The British Committee for Standards in Haematology,BCSH)于1998年发表了第三版口服抗凝药物用药指南.当2005年6月修订时,委员们认为第三版的绝大多数推荐仍然是实用的,无需发行第四版.然而委员们也注意到一些关于抗凝的新资料.像原来版本中口服抗凝药物这一术语在此次修订中指的是口服维生素K拮抗剂(vitamin K Ant
期刊
背景岩藻糖聚糖,包括H抗原、在造血祖细胞归巢、黏附、生长和分化中起决定性作用。H活性抗原在CD34+祖细胞和定向巨核祖细胞上强表达,且可能介导以上细胞与骨髓间质成纤维细胞黏附。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自体外周血祖细胞植入(PBPCT)后,供体ABO血型对血小板植入的可能影响。研究设计与方法本文为回顾性分析1996年到2000年所有接受单份自体PBPCT的病例,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卡普兰一迈耶
期刊
背景 一种自动化的细胞处理系统(ACP 215,Haemonetics公司)能用于红细胞成分甘油化和去甘油,但红细胞必须为采集后≤6天,还取决于抗凝剂(CP2D)/添加剂(AS),去甘油的红细胞在1~6C可保存14天。此研究评价单采红细胞1~6C保存6天和14天甘油化和去甘油化后14天的体外变化。研究设计与方法从7位捐献者单采两单位CP2D/AS-3去白红细胞,一单位保存6天后甘油化,另一单位保存
期刊
交叉配血(XM)是输血前常规检查重要的一部分,用于检出ABO血型不相容和其他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交叉配血已有多次改进,近几年来已更加简化。现在常使用的两种是针对抗体阴性患者的立即离心交叉配血和针对其余患者的抗球蛋白交叉配血。除非体内存在一种有临床意义的抗体,一般认为可选择抗球蛋白XM。最初,XM被确定是ABO血型相容性和检出意外抗体的最终检验。电子交叉配血由密西根大学医疗中心于1992年最先提出。本
期刊
背景与目的 该研究的目的是为证明给患重症感染性紫癜成人患者输注血浆蛋白C浓缩物替代治疗的效果。材料与方法 作者报告8例患急性紫癜成人患者输用蛋白c浓缩物(Ceprotin R,Baxter,Vienna,Austria)的效果。除常规治疗败血症外,5例患者按调整患者蛋白c血浓度连续输注(10U·kg^-1·h^-1,调整蛋白C活性至100%),3例患者按大剂量分次输注(每6小时100U/kg)。需
期刊
背景脐血移植研究(COBLT)规划开始于1996年,其目的是建立标准操作规程(SOPs),募集脐血(CB)供者,积累和建成有不同种族的无亲缘关系的脐血库,支持移植规划。设计与方法规划涉及采集中心、3个脐血库、一个指导委员会和一个医疗协调中心(MCC),以此来研发和验证SOPs和一基于Web网的数据收集系统。由国家心脏、肺、血液协会和MCC执行外部监督。结果共筛查34799名可能的供者。20710名
期刊
患者56岁,女性,因严重贫血入院。患者6年前她被诊断患有混合型结缔组织病(MCTD)。入院时,患者的白细胞计数为9.9×10^9/L,Hb 6g/dL,用微血细胞容量计检测Hct为17%,由于患者的红细胞凝集[见图2(如图A,箭头所示,外周血涂片,Wright’s染色,100×)],她的Hct水平不能用Beckman-Coulter血液学系统做Hct测定。
期刊
背景血液制品中存在的白细胞被证实能促成许多包括供体抗受体和受体抗供体免疫反应的发生。美喹他嗪PRT处理使病原体减少是基于暴露核黄素和光照后,可使其核酸复制失活,有证据显示该处理也可致有核白细胞功能失活。研究设计与方法从接受美喹他嗪治疗或对经十四酰佛波乙酸酯(PMA)活性能力响应测试而未经美喹他嗪治疗的不同病人中收集成对白细胞;观察其对植物凝血素PHA、抗CD3+、抗CD28或同种异体细胞等刺激物的
期刊
背景当母体免疫球蛋白G(IgG)抗体进入胎儿循环并破坏新生儿嗜中性粒细胞时,发生新生儿同种免疫嗜中性粒细胞减少症(NAN)。抗体是否是特异性针对嗜中性粒细胞抗原HNA-1c(SH)导致NAN尚不清楚,因为在已报道的4例中有3例出现其他特异性中性粒细胞抗原。本文报道5例NAN,在母亲血清中仅检测到抗HNA-1c。研究设计与方法用免疫荧光流式细胞仪(FCI)和单克隆抗体(MoAb)同相抗原(MAIG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