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吕梁学院 教育系,山西 吕梁 033000)
摘 要:文章以吕梁学院为例,梳理其问题所在,主要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问题与对策的解析。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1-0176-02
Abstract: Taking Lvli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combs its problems,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students,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teaching 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Keywords: university general elective courses; teach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一、現狀与问题分析
(一)学校管理者
从教务处网站下载到开课的课程名称,学院通识选修课一共四类课程:其中,分为人文艺术与文化传承、公民素养与社会关怀、自然科学与科学思维、工程技术与资讯应用。这四类课程中人文艺术与文化传承课程较多,而工程技术与资讯应用的课程较少,学校对学生学分的要求是文理工科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进行交叉选课。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晚自习时间开设,每周一至周五都有。
1. 四类课程数量差异较大
上下学期开设的门数也有较大的距离,最多的一个差异为26门,最少的有11门,总数量方面下学期的门数比上学期的多,这些差异会成为学生选课的障碍,下学期可能开设的课程较多,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就会存在一些课程落选、弃选,而上学期课程较少会使得每门课学生的人数过多,超出班级的容量,曾经有一个学期有限制过班容量,一个课程最多选80人,最近一学期的限制为120人,很多教师的课程没有被选中,停止开设会打击教师教学的热情,这些弃选的课程从表面上来看有几种情况:(1)学分较少,1分居多;(2)课程名称不显眼;(3)专业化程度较高,难以接近;(4)相类似的课程存在资源的浪费。
2. 对于课程的开展缺乏有效地论证
目前,学校缺乏对通识选修课的有效论证。在申报开设选修课的文件中提到鼓励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申报课程,根据本校实际,高学历的教师基本上是以研究生居多,每个院系的教师中新教师就占到60%,因此每个系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占到了本系教师的70%,教研室为了完成开课的任务鼓励每位有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很多教师没有进行仔细的考虑就填写申报信息,使得报课的随意性增加。这也是与新建本科院校扩张学生之后引起的问题。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的思考课程的精髓所在就盲目的跟风报考,很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往往选择的课程不够新颖或者较为浅显,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需要,难以达到通识选修课的目的。
3. 考核方式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的考察较少,而通识选修课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为了一个分数,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实践类的课程比如:剪纸、插花等课程应当以动手为主,文学诗歌类的课程以即兴创作为主,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更大的提高。过程考核应当重于终结性的考核,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公选课考核的目的。作为管理者应当积极的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摆正教学的态度,根据不同课程性质的内容进行强有力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感想。
(二)教师
1. 教师点名
对30名教师发放问卷得知,79%的教师会进行随机的点名行为,作用是为了期末进行平时成绩的计算,而这种随机的点名行为对于学生的约束力来讲不尽如人意,只有70%的学生认为更加有效能够积极的促进他们的学习。
2. 与学生互动
走访了四名教师的课堂发现只有两名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课堂的提问,并且提问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讲课模式就是坐在电脑旁边说课,很少有板书的撰写,与学生的互动情况明显不足,这也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作业布置
通过对3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80%的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期中作业的布置,但是几乎10%的教师进行了作业的批改,作业的布置对于学生的反馈及作用较微弱。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的考察较少,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出勤为主,随机的点名让学生怀有侥幸的心理,并没有完全将心思放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不同内容的课程也由于有了专业的限制,理工科学生对于文科的内容不关注,文科的对于理工科的课程难以理解,使得教师在考核的时候难以下手,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问题:通识选修课课堂管理不严格。吕梁学院通识选修课开设时间都在晚自习时间7:30-9:30,很多教师白天的课较多,到了晚上时间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只是履行上课的职责,至于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课堂的组织并未做过多的考虑,导致学生到课率较低,上课的形式也以视频播放为主,有些教师的讲课也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上课与听课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学生在干自己的事情,比如写专业的作业、学英语、甚至是看课外书等等,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全部的课程中来。有些教师的课程专业性较强,非专业的学生即使来听课也难以听出所以然,这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的放松,这也没有做到有效的课堂管理。 (三)学生
1. 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学生选课大方向是以学校的规定为主,其次才能在自己的范围内选择相应感兴趣的课程,根据上表呈现,工程技术与应用资讯类、公民素养与社会关怀类课程较少,那有意愿选这些课程的学生选择的范围太狭窄,这样会导致学生选课的被动性增加,有些工科类的课程较难,个别教师就会告诉学生我的课你们不用来了,来了也听不懂,期末给个成绩就可以了,这样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会选择名字好听的课程,或者是较为熟悉的老师,每学期都会有一些选课人数较少不能开课的课程,这也削弱了一些教师教学的热情。
2. 学生对于课程重视度不够
大学分开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之公选课的考核方式也很简单,学生的到课率也很不尽如人意,一些想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不能好好的进行学习。学生的到课率最高的90%,最低的只有45%,对于不到課的原因:70%同学认为教师的讲课不够吸引力,自己学不到想要的东西,34%的同学有事不能来参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于公共选修课的忽略。
3. 学生选课较为功利化
学校对学生选课有相应的要求,理工类与文科类学生要进行专业互选课,才能修够选修课的10个学分,基于此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些自己不想选择的课程,而在选课的课程表上出现的有些课程较少,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小,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一些课时较多的或者是与社会相贴近的、课程名称听起来洋气的课程学习,而我们都知道课程名称有时候不见得如其所写,所讲课程的内容就没有名字听起来更加吸引学生,有些教师的课程在学期初就被弃选,此门课程或许被永久的取消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對策及建议
(一)学校管理者
学院现在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教务处,该部门对于选修课的设置到运行过程做了较多的监管。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 规范公选课的审批调停制度,审批层层选拔,分不同的专家组进行严格的考评,采取说课和答辩的形式考查所报考内容与讲授内容一致性程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对于调停课制度也要与其他专业课一样履行,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师去公选课开设较好的高校进行观摩学习,拓宽教学的视野,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自己的课堂。
2. 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的公选课程,让其他教师进行互相的评比与交流,先积极带动后进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非常有条件去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新建本科院校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硕士研究生,在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青年教师中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劲头,形成一批优质课程。
3. 加强管理者的监督作用,不定期开展讲课评比与课堂的检查,像专业课一样也要开展公共选修课的查课,查教师学生的出勤率以及上课师生的互动程度等;同时征求开课教师的建议,购买相应的参考书,存放在图书馆供全校学生借阅,对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开设的效果积极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的进行评估与反馈。
4. 采取灵活的学分管理方式,文科学生要选择理科和工科的课程,但是有些工科课程较少,理科的课程难以选择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科课程,以学分的总数为主,不要过分的去看待课程的分类,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以申报者申报的类别进行评价,实践类的就要实践作品考核,不能都用答题册或者答题纸完成,让学生学有所成。
(二)教师层面
1. 鼓励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申报课程,积极的聘请本地在某方面有特殊才干的优秀人才加入学校的教学中来,并且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本地民间艺人的手艺:剪纸、书法、伞头秧歌等等,可以灵活的设置相应的课时及学分,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施展的空间。
2. 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通过与学生交谈、发放问卷、深入听课等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鼓励教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旧式讲课的方式,将公选课的教学效果与绩效考核挂钩,要求教师每学期凝练几节有特色的课,并且进行公开的讲授与评比,在这个过程中让教师互相学习、听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尽量开展与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将最先进的要素加入到课程中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学生层面
1. 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代热点,关注社会的意识。除了学习专业课之外要更好的将个人素质的提高摆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来,通过公选课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师多交流增加知识的储备,真正达到专业知识的互补。
2. 本科生的发展不仅是专业内的竞争,更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学生要摆正姿态,将公选课的学习作为一个更好的台阶,让自己多方面发展,在公选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选课的时候也可以向师兄师姐取经,帮助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与听课的计划,为长远的发展做好打算。
参考文献
[1]裴立振.泰山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吕梁市农村学前教育普惠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丽芳(1985,7-),女,山西省柳林县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吕梁学院教育系助教,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研究。
摘 要:文章以吕梁学院为例,梳理其问题所在,主要从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三方面进行问题与对策的解析。希望通过文章的分析,能够对相关的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通识选修课;教学管理;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1-0176-02
Abstract: Taking Lvliang College as an example, this article combs its problems, mainly from the aspects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 teachers, students, and discusses the countermeasures,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elevant teaching work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article.
Keywords: university general elective courses; teaching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一、現狀与问题分析
(一)学校管理者
从教务处网站下载到开课的课程名称,学院通识选修课一共四类课程:其中,分为人文艺术与文化传承、公民素养与社会关怀、自然科学与科学思维、工程技术与资讯应用。这四类课程中人文艺术与文化传承课程较多,而工程技术与资讯应用的课程较少,学校对学生学分的要求是文理工科学生在选课的过程中进行交叉选课。时间:基本上都是在晚自习时间开设,每周一至周五都有。
1. 四类课程数量差异较大
上下学期开设的门数也有较大的距离,最多的一个差异为26门,最少的有11门,总数量方面下学期的门数比上学期的多,这些差异会成为学生选课的障碍,下学期可能开设的课程较多,学生选择的余地较大,就会存在一些课程落选、弃选,而上学期课程较少会使得每门课学生的人数过多,超出班级的容量,曾经有一个学期有限制过班容量,一个课程最多选80人,最近一学期的限制为120人,很多教师的课程没有被选中,停止开设会打击教师教学的热情,这些弃选的课程从表面上来看有几种情况:(1)学分较少,1分居多;(2)课程名称不显眼;(3)专业化程度较高,难以接近;(4)相类似的课程存在资源的浪费。
2. 对于课程的开展缺乏有效地论证
目前,学校缺乏对通识选修课的有效论证。在申报开设选修课的文件中提到鼓励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申报课程,根据本校实际,高学历的教师基本上是以研究生居多,每个院系的教师中新教师就占到60%,因此每个系开设选修课的教师占到了本系教师的70%,教研室为了完成开课的任务鼓励每位有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很多教师没有进行仔细的考虑就填写申报信息,使得报课的随意性增加。这也是与新建本科院校扩张学生之后引起的问题。很多教师没有真正的思考课程的精髓所在就盲目的跟风报考,很多教师为了完成任务往往选择的课程不够新颖或者较为浅显,不能够满足学生对于课程的需要,难以达到通识选修课的目的。
3. 考核方式单一
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的考察较少,而通识选修课最终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为了一个分数,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征,对于实践类的课程比如:剪纸、插花等课程应当以动手为主,文学诗歌类的课程以即兴创作为主,让学生在每节课都有更大的提高。过程考核应当重于终结性的考核,让学生真正理解到公选课考核的目的。作为管理者应当积极的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摆正教学的态度,根据不同课程性质的内容进行强有力的评价方式的改革,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感想。
(二)教师
1. 教师点名
对30名教师发放问卷得知,79%的教师会进行随机的点名行为,作用是为了期末进行平时成绩的计算,而这种随机的点名行为对于学生的约束力来讲不尽如人意,只有70%的学生认为更加有效能够积极的促进他们的学习。
2. 与学生互动
走访了四名教师的课堂发现只有两名教师会对学生进行课堂的提问,并且提问的效果不尽如人意,教师的讲课模式就是坐在电脑旁边说课,很少有板书的撰写,与学生的互动情况明显不足,这也是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作业布置
通过对3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分析,80%的教师会对学生进行期中作业的布置,但是几乎10%的教师进行了作业的批改,作业的布置对于学生的反馈及作用较微弱。教师对学生的考核以终结性评价为主,过程的考察较少,即使有也主要是以出勤为主,随机的点名让学生怀有侥幸的心理,并没有完全将心思放到课程的学习中来。不同内容的课程也由于有了专业的限制,理工科学生对于文科的内容不关注,文科的对于理工科的课程难以理解,使得教师在考核的时候难以下手,这也是其中的原因之一。
问题:通识选修课课堂管理不严格。吕梁学院通识选修课开设时间都在晚自习时间7:30-9:30,很多教师白天的课较多,到了晚上时间已经没有过多的精力去管理学生,只是履行上课的职责,至于学生的出勤率以及课堂的组织并未做过多的考虑,导致学生到课率较低,上课的形式也以视频播放为主,有些教师的讲课也以灌输式的方式进行,很少考虑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在上课与听课的过程中经常会看到很多学生在干自己的事情,比如写专业的作业、学英语、甚至是看课外书等等,难以将注意力集中到全部的课程中来。有些教师的课程专业性较强,非专业的学生即使来听课也难以听出所以然,这些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就更加的放松,这也没有做到有效的课堂管理。 (三)学生
1. 学生选课具有一定的被动性
学生选课大方向是以学校的规定为主,其次才能在自己的范围内选择相应感兴趣的课程,根据上表呈现,工程技术与应用资讯类、公民素养与社会关怀类课程较少,那有意愿选这些课程的学生选择的范围太狭窄,这样会导致学生选课的被动性增加,有些工科类的课程较难,个别教师就会告诉学生我的课你们不用来了,来了也听不懂,期末给个成绩就可以了,这样也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会选择名字好听的课程,或者是较为熟悉的老师,每学期都会有一些选课人数较少不能开课的课程,这也削弱了一些教师教学的热情。
2. 学生对于课程重视度不够
大学分开了必修课和选修课,学生对于选修课的重视程度较低,加之公选课的考核方式也很简单,学生的到课率也很不尽如人意,一些想认真听课的学生也在这样环境的影响下不能好好的进行学习。学生的到课率最高的90%,最低的只有45%,对于不到課的原因:70%同学认为教师的讲课不够吸引力,自己学不到想要的东西,34%的同学有事不能来参加,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对于公共选修课的忽略。
3. 学生选课较为功利化
学校对学生选课有相应的要求,理工类与文科类学生要进行专业互选课,才能修够选修课的10个学分,基于此学生不得不选择一些自己不想选择的课程,而在选课的课程表上出现的有些课程较少,学生的选择余地较小,大部分学生会选择一些课时较多的或者是与社会相贴近的、课程名称听起来洋气的课程学习,而我们都知道课程名称有时候不见得如其所写,所讲课程的内容就没有名字听起来更加吸引学生,有些教师的课程在学期初就被弃选,此门课程或许被永久的取消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
二、對策及建议
(一)学校管理者
学院现在对于通识选修课程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教务处,该部门对于选修课的设置到运行过程做了较多的监管。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 规范公选课的审批调停制度,审批层层选拔,分不同的专家组进行严格的考评,采取说课和答辩的形式考查所报考内容与讲授内容一致性程度,鼓励有条件的教师积极申报。对于调停课制度也要与其他专业课一样履行,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组织教师去公选课开设较好的高校进行观摩学习,拓宽教学的视野,将更多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自己的课堂。
2. 着力打造一批精品的公选课程,让其他教师进行互相的评比与交流,先积极带动后进步,对于新建本科院校来说是非常有条件去完成这个任务,因为新建本科院校有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硕士研究生,在他们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前几年可以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在青年教师中间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劲头,形成一批优质课程。
3. 加强管理者的监督作用,不定期开展讲课评比与课堂的检查,像专业课一样也要开展公共选修课的查课,查教师学生的出勤率以及上课师生的互动程度等;同时征求开课教师的建议,购买相应的参考书,存放在图书馆供全校学生借阅,对选修课程的设置和开设的效果积极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时的进行评估与反馈。
4. 采取灵活的学分管理方式,文科学生要选择理科和工科的课程,但是有些工科课程较少,理科的课程难以选择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科课程,以学分的总数为主,不要过分的去看待课程的分类,对于课程的考核方式也以申报者申报的类别进行评价,实践类的就要实践作品考核,不能都用答题册或者答题纸完成,让学生学有所成。
(二)教师层面
1. 鼓励高职称、高学历的教师申报课程,积极的聘请本地在某方面有特殊才干的优秀人才加入学校的教学中来,并且开设相关的课程,比如本地民间艺人的手艺:剪纸、书法、伞头秧歌等等,可以灵活的设置相应的课时及学分,为人才提供更好的施展的空间。
2. 加强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考核,通过与学生交谈、发放问卷、深入听课等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热情,鼓励教师不断深化课堂教学内容,改变传统的旧式讲课的方式,将公选课的教学效果与绩效考核挂钩,要求教师每学期凝练几节有特色的课,并且进行公开的讲授与评比,在这个过程中让教师互相学习、听课,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尽量开展与学生能够进行积极互动的环节,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学内容,将最先进的要素加入到课程中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三)学生层面
1. 培养大学生关注时代热点,关注社会的意识。除了学习专业课之外要更好的将个人素质的提高摆到一个正确的位置上来,通过公选课去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学生要自觉遵守课堂纪律,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与教师多交流增加知识的储备,真正达到专业知识的互补。
2. 本科生的发展不仅是专业内的竞争,更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因此学生要摆正姿态,将公选课的学习作为一个更好的台阶,让自己多方面发展,在公选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在选课的时候也可以向师兄师姐取经,帮助自己制定相应的学习与听课的计划,为长远的发展做好打算。
参考文献
[1]裴立振.泰山学院公共选修课实施现状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基金项目:2015年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吕梁市农村学前教育普惠性研究”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高丽芳(1985,7-),女,山西省柳林县人,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吕梁学院教育系助教,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学、中国教育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