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关键词 课堂 提问 适度 原则
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有所创新。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使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提问不仅要做到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下面就提问如何才能“适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考虑适度。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须借助于那些他所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而,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
2 难易适度。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作答与教师所问的难度密切相关。问题太难,学生塑而生艮: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
3 适宜的广度。教材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蜒点水,不能深入领会。所以,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
4 挖掘深度。教师向学生提问,在注意广度的同时。要重视挖掘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问题,深入领会课文中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挖掘深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到底要挖多深,做到心中有数,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超纲的不宜多挖。
5 合理的坡度。一般说来,教师不要向学生提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
6 多变的角度。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适中的密度。提问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问个不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席,繁琐的满堂问。要想密度适中,就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期。
8 凸现亮度。所谓亮度是指教师提问时要注重讲究盛情色彩,根据不同的内容,或幽默或喧染,总之要力求通过摒弃陈旧的提问方式,创造开拓出一种新鲜的,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问境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有效的进发。
9 易难的递进度。提问时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应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10 适中的速度。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布白”之道,其意为“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此理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同样具有启发性。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种提问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若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
关键词 课堂 提问 适度 原则
课堂提问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师对课堂提问在认识上有所深化,在实践中有所创新。长期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要使提问真正收到满意的效果,提问不仅要做到具有启发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面向全体性。而且还要做到适时适度。下面就提问如何才能“适度”。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 考虑适度。课堂提问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准备程度,据心理学家研究,如果人能够用他现有的知识去回答某个问题,那么思维过程就不发生;当提出的问题须借助于那些他所未掌握的知识才能解决时,思维过程也不发生。为此,提问必须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相关联,相衔接,所以教师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知识水平,智力水平,学习风气,学习态度等各个方而,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好提问。
2 难易适度。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课堂提问中,学生不作答与教师所问的难度密切相关。问题太难,学生塑而生艮:问题太易,又引不起学生的兴趣。难易适度的提问,应当是使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即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经过思考之后,能回答上来。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提问的难易度应当以全班1/3到2/3的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回答上来为宜。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一定要精心设计,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同时,也要“力戒”简单提问。
3 适宜的广度。教材内容纷繁复杂,教师的课堂提问既要做到重点突出,还要灵活把握,力戒面面俱到。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不分主次,那只能是蜻蜒点水,不能深入领会。所以,教师提问要善于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以便深化认识,强化记忆。
4 挖掘深度。教师向学生提问,在注意广度的同时。要重视挖掘深度。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透彻地理解问题,深入领会课文中所反映的本质的东西。挖掘深度,教师首先要明确教材到底要挖多深,做到心中有数,符合教学大纲要求,超纲的不宜多挖。
5 合理的坡度。一般说来,教师不要向学生提那些不假思索即可回答或书上有暗示性答案的问题。所提问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也要设置合理的坡度。所谓坡度,就是在提问时,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引入求知的高度。
6 多变的角度。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不要只局限于一个角度。在学生能够接受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提问的新颖性,同时也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7 适中的密度。提问要精简数量。直入重点。一堂课45分钟,不能问个不停,应注意提问的密度和节奏。教师要紧扣教学目的和教材的重难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问力求做到少而精,力戒平席,繁琐的满堂问。要想密度适中,就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俗话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提问也当如此。只有学生具备了“愤”,“悱”状态,即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时,才是对学生进行“开其心”“达其辞”的最佳时期。
8 凸现亮度。所谓亮度是指教师提问时要注重讲究盛情色彩,根据不同的内容,或幽默或喧染,总之要力求通过摒弃陈旧的提问方式,创造开拓出一种新鲜的,能激起学生求知欲望的提问境界,使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得到有效的进发。
9 易难的递进度。提问时教师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做到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我们要像《学记》中所说的那样“善问者如伐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处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这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应像砍伐坚硬的木材一样,先从易砍的地方砍起。然后再砍木材的关节。
10 适中的速度。中国的绘画艺术讲究“布白”之道,其意为“一幅画倘若全部涂满,一点空隙不留,反倒不成其为艺术品了”。此理对教师的课堂提问同样具有启发性。美国有位教育专家说,对学生的提问,在每个问题提出之后,至少要等待3秒钟,这样做有许多好处,可以有更多的学生能够主动而又恰当地回答问题:可减少卡壳现象;可增强学生的信心:可提高迟钝学生的积极性;可增多发散思维的成分;可增加学生回答的多样性等。像有的教师“连珠炮”式的提问法,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不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这种提问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如果学生没有时间冷静分析教师提出的问题,就不会产生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课堂提问切忌走过场,赶速度,紧张匆忙,切忌教师一问到底,不给学生留思考的时间,若这样就失去了提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