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对提高森林生产力的途径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选择适宜培育方式、加强树种的遗传改良工作、林分结构调控、林地选择与调控等途径,以期为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生产力;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90-02
提高我国森林的生产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在21世纪上半叶与继续扩大森林覆盖面积被并列为我国林业头等任务。根据我国林业承担的主要任务,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森林物产是比翼双飞的两大主项,由此导出了分类经营的管理格局[1-2]。虽然对生态公益林和用材林都需要提高生产力,但毕竟对前者要侧重在如何提高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方面,而对后者则森林生产力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森林经营效益的头等大事。现将用材林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因为其基本原则对于其他林种也是适用的。
1 选择适宜培育方式
应当选择适宜的培育方式,有效提高森林生存力。不论是天然林的经营,还是采用人工方式造林,必须根据各自适用的条件而定[3]。介于这2种培育方式之间的有飞机播种和封山育林,是2种过渡方式。由于不同的育林方式对森林生存力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一直以来,业内关于天然林经营和人工造林方式的优劣缺乏统一的定论。2种培育方式各有优缺点。人工方式育林可以在立地和遗传改良方面较为灵活,利用其高科技优势,调控林分结构,创造出很高生产力。但是如果造林措施不当,无法完全适应自然环境,有可能存在生产不稳定的现象,同时也存在森林发展不健康的风险。而天然林经营则可以较好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在稳定和健康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在经营管理措施得力的条件下,有可能产生较高生产力。因此,要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因树种制宜地选择适当的育林方式。已有天然林分布,且主要树种符合培育目标,易于天然更新或适于按异龄林经营的和培育方向侧重于生态防护要求的,都适于采用天然的育林方式。而在本没有天然林分布的无林地,且附近没有天然种源,封山育林在短期内成功存在困难的,或虽有天然林,但主要树种必须更换的,则只能采取人工造林培育方式。特别是在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中为集中高效地生产优质对口的木材,人工造林应是主要的选择方式。不管是经营天然林还是培育人工林,要取得高生产力都必须顺应自然、科学培育、有条件时增加集约培育的措施。近年来,欧洲一些林业先进国家针对大面积人工林培育可能产生的弊病,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企图利用天然林和人工林2个方面的优点,使人工林归返天然林稳定状态(如针叶人工林下引进阔叶树,转向择伐经营方式等),也可使天然林中有某些人工成分,这样可达到既保持高的森林生产力,又促进森林稳定健康的目标。这样的思路在我国也有施行的实例,如栽针保阔、人(工)天(然)混(交林)、“择伐 人工补植”等。
2 加强树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为了培育工业人工林,应当提高树种的遗传品质,可以像农作物一样采用遗传改良来实现。主要是针对抗逆性、优质性、丰产性、速生性等品质的改良培育,从而有利于其推广应用。由于自身特性,森林改良培育不同于传统的农作物栽培。因为森林培育往往结合多功能性和多重目的性,所以对树木的遗传特性有更加广泛的要求;森林的广泛地理分布及其培育过程的长期性意味着充分保护和利用在自然界存在的遗传多样性的特别重要地位;森林树种人工栽培化的历史较农作物较短,各个树种的遗传改良差距很大,并非处于同一发展阶段。针对不同条件的森林培育,可能要利用一系列的技术,例如天然优树繁育、植株基因重组改良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层次的技术,有可能各个层次的適用技术都将采用,包括传统的壮苗培育、杂交育种技术以及工厂化育苗、无性系造林、基因工程等。
3 林分结构调控
林分结构状况是协调树木个体生长和林木群体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利用光能及土地水分养分资源并使之合理循环运转的重要手段,对森林生产力的形成具有深刻的作用。林分结构调控与农作物群体结构调控也有共性存在,但其明显不同点在于对林分结构要求的多样性,以及由于林分体量高大、培育期长等因素引起的林分结构的多层性、复杂性、变动性和自然化特性[4-5]。
4 立地选择与调控
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于培育森林,也不是所有宜林地都适于培育高生产力的森林。因此,对于宜林地需要根据森林生存的基本要求来进行选择,而为了培育高生产力的森林(如作为工业用材林基地),必须根据高生产力的必须条件进行更严格的选择。能够符合高生产力所需全面条件要求的宜林地毕竟不多,许多宜林地可能具备基本条件,但在某一方面存在缺陷,如土壤不够深厚,偏旱或过湿,土中缺乏某种必要元素或酸碱度偏离适宜区间等。此时就要分析需要与可能,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立地性能,使之能具备高产的条件。这些措施包括整地、施肥、灌溉或排水洗盐,以及生物改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手段工具的发展,人们对立地调控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供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但森林培育中如何应用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生态经济的制约。森林生产力的提高有生态制约因素,如不引起水土流失,不影响流域水质,保持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等。森林生产力的提高也有经济制约因素,包括人力消耗因素、能源消耗因素、经济成本因素、林产品竞争力因素等。因此,在森林培育中一般不提倡高耗(人力、物质、能源)集约的立地调控措施,而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态经济平衡的、可持续的培育技术。
5 结语
以上所述是通过林分层次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从森林培育的全面目标来看,还必须有景观层次和区域(流域)层次的优化培育体系。
6 参考文献
[1] 周洁敏,寇文正.区域森林生产力评价的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5.
[2] 滕锡东,孙晓东.小议提高用材林森林生产力的途径[J].林业勘查设计,2007(2):16-17.
[3] 詹昭宁.现代林业与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和实践[J].林业经济问题,2007, 27(6):564-568.
[4] 杨艳波,刘艳艳.大兴安岭岭南地区营造速生丰产林技术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5,37(2):1-2.
[5] 吴远彬,蔡国富,王水城,等.发展优质阔叶材混交林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J].引进与咨询,2002(5):65-68.
关键词 森林;生产力;提高途径
中图分类号 S718.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5-0190-02
提高我国森林的生产力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它在21世纪上半叶与继续扩大森林覆盖面积被并列为我国林业头等任务。根据我国林业承担的主要任务,保护生态环境和提供森林物产是比翼双飞的两大主项,由此导出了分类经营的管理格局[1-2]。虽然对生态公益林和用材林都需要提高生产力,但毕竟对前者要侧重在如何提高森林的生态防护功能方面,而对后者则森林生产力问题是直接关系到森林经营效益的头等大事。现将用材林作为主要对象进行分析,因为其基本原则对于其他林种也是适用的。
1 选择适宜培育方式
应当选择适宜的培育方式,有效提高森林生存力。不论是天然林的经营,还是采用人工方式造林,必须根据各自适用的条件而定[3]。介于这2种培育方式之间的有飞机播种和封山育林,是2种过渡方式。由于不同的育林方式对森林生存力的影响也存在差异,一直以来,业内关于天然林经营和人工造林方式的优劣缺乏统一的定论。2种培育方式各有优缺点。人工方式育林可以在立地和遗传改良方面较为灵活,利用其高科技优势,调控林分结构,创造出很高生产力。但是如果造林措施不当,无法完全适应自然环境,有可能存在生产不稳定的现象,同时也存在森林发展不健康的风险。而天然林经营则可以较好地适应当地自然条件,在稳定和健康方面表现更为突出,在经营管理措施得力的条件下,有可能产生较高生产力。因此,要根据具体条件因地因树种制宜地选择适当的育林方式。已有天然林分布,且主要树种符合培育目标,易于天然更新或适于按异龄林经营的和培育方向侧重于生态防护要求的,都适于采用天然的育林方式。而在本没有天然林分布的无林地,且附近没有天然种源,封山育林在短期内成功存在困难的,或虽有天然林,但主要树种必须更换的,则只能采取人工造林培育方式。特别是在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中为集中高效地生产优质对口的木材,人工造林应是主要的选择方式。不管是经营天然林还是培育人工林,要取得高生产力都必须顺应自然、科学培育、有条件时增加集约培育的措施。近年来,欧洲一些林业先进国家针对大面积人工林培育可能产生的弊病,提出了近自然林业的发展方向,实际上是企图利用天然林和人工林2个方面的优点,使人工林归返天然林稳定状态(如针叶人工林下引进阔叶树,转向择伐经营方式等),也可使天然林中有某些人工成分,这样可达到既保持高的森林生产力,又促进森林稳定健康的目标。这样的思路在我国也有施行的实例,如栽针保阔、人(工)天(然)混(交林)、“择伐 人工补植”等。
2 加强树种的遗传改良工作
为了培育工业人工林,应当提高树种的遗传品质,可以像农作物一样采用遗传改良来实现。主要是针对抗逆性、优质性、丰产性、速生性等品质的改良培育,从而有利于其推广应用。由于自身特性,森林改良培育不同于传统的农作物栽培。因为森林培育往往结合多功能性和多重目的性,所以对树木的遗传特性有更加广泛的要求;森林的广泛地理分布及其培育过程的长期性意味着充分保护和利用在自然界存在的遗传多样性的特别重要地位;森林树种人工栽培化的历史较农作物较短,各个树种的遗传改良差距很大,并非处于同一发展阶段。针对不同条件的森林培育,可能要利用一系列的技术,例如天然优树繁育、植株基因重组改良等。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层次的技术,有可能各个层次的適用技术都将采用,包括传统的壮苗培育、杂交育种技术以及工厂化育苗、无性系造林、基因工程等。
3 林分结构调控
林分结构状况是协调树木个体生长和林木群体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充分利用光能及土地水分养分资源并使之合理循环运转的重要手段,对森林生产力的形成具有深刻的作用。林分结构调控与农作物群体结构调控也有共性存在,但其明显不同点在于对林分结构要求的多样性,以及由于林分体量高大、培育期长等因素引起的林分结构的多层性、复杂性、变动性和自然化特性[4-5]。
4 立地选择与调控
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适于培育森林,也不是所有宜林地都适于培育高生产力的森林。因此,对于宜林地需要根据森林生存的基本要求来进行选择,而为了培育高生产力的森林(如作为工业用材林基地),必须根据高生产力的必须条件进行更严格的选择。能够符合高生产力所需全面条件要求的宜林地毕竟不多,许多宜林地可能具备基本条件,但在某一方面存在缺陷,如土壤不够深厚,偏旱或过湿,土中缺乏某种必要元素或酸碱度偏离适宜区间等。此时就要分析需要与可能,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立地性能,使之能具备高产的条件。这些措施包括整地、施肥、灌溉或排水洗盐,以及生物改良等。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手段工具的发展,人们对立地调控的能力越来越强,可供选择的余地也越来越大,但森林培育中如何应用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生态经济的制约。森林生产力的提高有生态制约因素,如不引起水土流失,不影响流域水质,保持土壤肥力的可持续发展,以及有关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要求等。森林生产力的提高也有经济制约因素,包括人力消耗因素、能源消耗因素、经济成本因素、林产品竞争力因素等。因此,在森林培育中一般不提倡高耗(人力、物质、能源)集约的立地调控措施,而倡导顺应自然的、生态经济平衡的、可持续的培育技术。
5 结语
以上所述是通过林分层次提高森林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从森林培育的全面目标来看,还必须有景观层次和区域(流域)层次的优化培育体系。
6 参考文献
[1] 周洁敏,寇文正.区域森林生产力评价的分析[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5(1):1-5.
[2] 滕锡东,孙晓东.小议提高用材林森林生产力的途径[J].林业勘查设计,2007(2):16-17.
[3] 詹昭宁.现代林业与生态经济林业理论和实践[J].林业经济问题,2007, 27(6):564-568.
[4] 杨艳波,刘艳艳.大兴安岭岭南地区营造速生丰产林技术的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05,37(2):1-2.
[5] 吴远彬,蔡国富,王水城,等.发展优质阔叶材混交林与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有效途径[J].引进与咨询,2002(5):6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