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来源 :前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nhuangg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一个国家走什么样发展道路,是由这个国家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唯一正确抉择。当前,全面深化改革关键是要坚定不移走好这条道路,与时俱进拓展这条道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正确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是30多年来我们党成功领导改革开放取得的宝贵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在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摆在我们面前有三条路:一条是老路,那就是固守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继续肯定“文化大革命”“左”倾错误的道路;一条是邪路,那就是借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而从根本上否定社会主义的道路。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既拒绝走老路,又拒绝走邪路,带领人民通过改革开放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政治风波,当时摆在我们面前的也有三条路:一条是回头走老路,那就是改革开放前的道路;一条是跟着走邪路,那就是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垮台的道路。在命运攸关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再次拒绝了回头的路和垮台的路,带领人民毫不动摇继续走改革开放的新路,社会主义中国进一步呈现出勃勃生机,大踏步赶上了世界进步的时代潮流。
  当前,我国改革发展再一次处于重要历史关头。面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新任务,国内外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各种力量竞相发声,并开出各式各样的“改革药方”。有些人念念不忘回到封闭僵化的老路上去,认为只有走传统社会主义道路才能解决当代中国的现实问题和复杂矛盾;有些人则企图把改革引导到改旗易帜的邪路上去,无非是搞多党轮流执政、三权鼎立、两院制那一套,其实质是否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对此,我们必须始终保持高度警惕,不为各种错误观点所迷惑,不为各种干扰所左右。
  封闭僵化的老路既不能使中国从困境中摆脱出来,也不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起来。传统社会主义路子是在教条式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社会主义一般论述,并照搬照抄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其基本特征是实行“一大二公三纯”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看似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但由于生产关系严重脱离生产力发展要求,在实践中没有带来预期效果。同时,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发生重大失误,导致了“文化大革命”那样全局性错误,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实践证明,这条封闭僵化的老路已经成为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继续走下去,只能是死路一条。
  改旗易帜的邪路是亡党亡国之路,不但不能发展社会主义,而且注定会葬送社会主义。一方面,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另一方面,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教训也告诉我们,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必然导致亡党亡国。上世纪80年代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也在搞改革开放,但是他们的“改革”走上了邪路,改革的矛头实质指向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
  有鉴于此,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不断增强政治定力,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唯一正确道路,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这一正确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植根于中国社会,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既适合中国国情,又体现时代特征,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民深刻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二十一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一系列历史性成就。国内生产总值连续保持年均9.8%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由原来世界第10位上升到第2位。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创造了令世人惊叹的“中国奇迹”,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成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离开了党的领导,就没有社会主义新中国,就没有改革开放和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切;离开了党的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失去了最本质的特征,全面深化改革也就失去了根本政治保障。同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为此,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坚持把“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物质基础。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还必须坚持在推进“五位一体”建设基础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基础上,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彰显了党带领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取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们党为之不懈奋斗宏伟目标。有了这样的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始终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向前推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它开创了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崭新模式,是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发展道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正确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3亿中国人民就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社会主义中国就具有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我们就是要有这样的道路自信。
  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永无止境的前行之路,既是实践之路、探索之路,又是改革之路、创新之路。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党和国家保持生机活力的关键所在。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提下,在实践中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开辟和拓展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揭开了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序幕。“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我们打开了一条一心一意搞建设的新路”。党的十三大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提出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框架。此后,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确认这条基本路线。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内容也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充实展开。我们党先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等目标要求。到十八大,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更加完整准确的概括,提出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在内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目标,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前进方向。
  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必须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拓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部署,就是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道路;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紧紧围绕提高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道路。
  总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以更大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闯难关,着力解决我国发展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着力化解来自各个方面的风险和挑战,始终坚持和不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而沿着这条道路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单位:山东省社会科学院)
  责任编辑:沈 聪
其他文献
恩格斯在1895年3月11日写给韦尔纳·桑巴特的信中曾这样解释他研究并整理马克思思想时所采用的策略,即“按马克思的文字整理马克思的手稿,就是尽了我的职责,虽然这可能要逼着读者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由此可知,面对马克思已发表和未发表的大量文本,恩格斯作为第一位阐述马克思思想的人,将自己仅仅定位为是马克思思想的誊写者,而不是撰写者。这样做,一,保持了马克思思想的原貌,尽可能不破坏其“原始”状态;二,留
期刊
过去,出现安全生产责任事故,承担责任的多是行政领导。不过,这种情形或将成为历史。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第132次会议研究了《北京市安全生产党政同责规定(讨论稿)》。这是市委常委会又一次把安全生产列为会议议题。此前的2013年9月18日,市委常委会就曾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把“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落实到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安全是发展的“红线”,也是幸福的底线。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
期刊
历史长河中,时间的刻度因其记载的重大事件而具有特殊意义。  11月14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接力中,中华民族迎来了一个关键“时刻”——  这一“时刻”,旗帜高扬。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成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这一“时刻”,信心激荡。中国吹响全
期刊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家庭养老功能日益弱化,养老服务成为不容轻视的社会问题。  中共北京市委常委会第131次会议听取了关于《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工作情况的汇报。一周后的2014年11月26日至27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相关说明。  长期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老年群众,不断采取积极措施,推动老龄事业发展进步。但是,在快速发展的
期刊
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在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过程中,树立底线思维,保持战略定力,努力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显示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这对于我们准确判断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及时采取应对之策,化挑战为机遇,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战略意义。  底线思维的本质和战略定力的理论内涵  底线思维是化解风险,解决问
期刊
无论是国家、政党抑或领导干部,确立战略思维十分必要。2012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于中央党校秋季班开学典礼上指出,广大干部“一定要注重在养成辩证思维、战略思维、全局思维、创新思维能力上下功夫”。确立战略思维有着多方面的内容和要求,其中价值取向尤其重要,它决定着战略思维的内在品格。近年来,习近平高瞻远瞩,依据国内外大局现实情况,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时代精神,体现了当代中国经济社
期刊
《摆脱贫困》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988年至1990年在宁德工作期间的29篇讲话和文章,11万字。全书富有哲理的论述和创新思想,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是一脉相承的,与对北京发展的指示精神也是一致的,有着一以贯之的理想信念和求实作风。  崇高的信仰、坚定的信念是摆脱思想贫困的首要要求。细读《摆脱贫困》可以看出,很多文章都能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那种对理想信念毫不动摇的坚持,那种面对
期刊
“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梦”的深情阐述,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两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种场合对中国梦所涉及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围绕中国梦也开展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宣传教育,应该说中国梦已深入国人之心,并在国际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继续广泛
期刊
作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光华先生多年以来淡泊明志,抱朴守拙,故而观其画祥和圆融,光华清幽;识其人谦谦君子,温润如玉。  从这幅《暖气浮春》作品中,我们可以很好地感受到于先生笔墨结构与布局章法的大家风范。画中点线的位置与方向、墨色的浓淡与干湿、空间的大小与虚实、笔势的起承与转合、主体的凸显与呼应都有其法度,因而整个画面丰茂润泽,气韵生动。紫藤线条虽内涵筋骨,气势雄健,但走笔神闲气定,游刃有余;紫藤上
期刊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通过“批判的武器”与“武器的批判”两条线索寻求人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批判的武器”是从理论层面揭示宗教和政治制度对人的束缚与压迫;“武器的批判”是从实践层面阐释了无产阶级立场和“改变世界”的历史使命。深入理解《导言》意旨,对全面认识马克思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01批判“现实的苦难”世界  “就德国来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