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西凉乐是我国古代居住于今甘肃中西部及其周边地区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音乐、舞蹈文化艺术,对后世的音乐舞蹈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西凉乐也是凉州当地乐舞与中原汉族音乐以及龟兹乐、印度乐融汇交流后形成的一种绚烂多彩、优美动人的乐章。
[关键词]西凉乐;乐舞艺术;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65-02
出自于凉州本地的西凉乐舞以其特有的品质,在中国艺术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西凉乐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乐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凉乐指具有西凉地域风格特征的乐舞,狭义的西凉乐指隋唐部伎乐舞中的《西凉伎》,也称《西凉乐》。
一、西凉乐的兴起
凉州,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市。凉州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当时的凉州是水草丰美、生机勃勃的大草原,这里主要生活着匈奴等少数民族,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对酒当歌、应歌起舞。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角度看,凉州地处河西走廊,是古代西北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迁徙的必经之地,当时的凉州宜居宜业,吸引了各族人民在此安居乐业。民族的融合带来了文化艺术的融合,歌舞作为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成为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乐舞艺术在凉州的盛行就是自然之中的事了。北魏著名诗人温子升在《凉州乐歌》一诗中这样写道:“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整首诗对古代凉州繁华盛貌、歌舞升平的热闹场景作了生动的描述。历史上的凉州被称为“歌舞之乡”,乐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匈奴归顺于汉朝,建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之后,汉族与河西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使得该地区的艺术萌生了新的发展契机。汉武帝统一北方时,将凉州地区的乐舞艺术带回了长安,凉州乐舞自此作为汉朝宫廷乐舞中的重要保留节目而经常演出。由于凉州地处通往中原及中亚地区的要塞,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带,特别是汉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不断繁荣,西凉地区的乐舞和中原、西域等民族音乐艺术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交融与吸收,尤其是经过南北朝时期被宫廷以及佛教寺院所利用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形成了我国古代自南北朝到盛唐数百年间盛行不衰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格的西凉乐舞艺术。
二、西凉乐的形成与发展
西凉乐是一种中原乐舞与外来乐舞相融的歌舞艺术形式。它是在对西域乐舞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并与中原乐舞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公元349年,天竺国的使者送来了12人的乐队和一些乐器到凉州,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都昙鼓等九种,并且带去了印度歌曲《沙石疆》、舞曲《天曲》。公元381年9月,吕光奉命西征率兵攻占龟兹时,“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技异戏”。这是西域艺术传入凉州地区的最早记录。《隋书·音乐志》记载:“西凉乐声,起蔡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且(西凉)、(龟兹)杂技等,曲数既多,故得隶于众调已,调各别曲,至如雅乐少,须以宫体,历十二均而作,为可分配余调,更成杂乱也。”由此可见西凉乐是融合了凉州当地音乐、中原音乐、龟兹乐以及印度音乐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从史书记载看,西凉乐属于正宫调,曲调婉约柔美。西凉乐分为声乐、器乐、舞蹈三种曲目类型。
西凉乐舞艺术同其他乐舞到元末及明清之际,遂不见于史册记载。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统治阶层对民族民间文艺活动进行压制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西凉乐的乐谱没能流传下来,现在人们已经无法听到和看到它真实形态,只能通过流传下来的凉州狮子舞、凉州滚灯舞等民间艺术,以及历代文人笔下的诗词记载中去寻求。
三、西凉乐的舞蹈艺术特征
西凉乐舞有着丰富的艺术风格,这些舞蹈不仅在宫廷中表演,而且在盛大的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佛教活动中也举行群众性的舞蹈表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一诗中写道:“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真实地描述了当时西凉伎表演中欢跃腾飞的狮子舞形象以及气势恢宏的健舞风貌。当时的西凉伎就是凉州地区的狮子舞,它是中国舞狮文化的源头。
西凉乐舞的表演形式分为软舞与健舞,西凉民族舞蹈就是以唐代所称的“软舞”为主的一种柔和性舞蹈艺术。唐代闻名于世霓裳羽衣舞就是柔舞的代表。而属于健舞类型的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流传至今的凉州狮子舞、凉州滚灯舞、凉州攻鼓子以及祭孔乐舞等都有健舞的影子。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西凉乐的代表性舞蹈为“方舞”(四人舞)和“白舞”(独舞);西凉乐舞除了在宫廷中进行表演之外,群众性舞蹈主要在盛大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以及佛教活动时举行。西凉乐的表演规模之大、乐器种类和乐工人数之多,在隋唐时期是空前的。敦煌石窟第220窟中的乐舞壁画所展现的就是西凉乐的演出场面。
冯天民先生说:“西凉乐舞集曲调欢快、舞姿矫健的西域风格和轻盈柔婉、婀娜多姿的中原特色于一身,融入大量的龟兹乐舞成分,舞蹈语言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从上述情况看,西凉乐舞首先是以当地各民族乐舞艺术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汉族和西域其他民族地区以及某些异国的乐舞艺术,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从南北朝至隋、唐数百年间一直盛行不衰。
四、西凉乐的影响力及其艺术价值
西凉乐吸收了历代歌舞所长,融合西域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印度文化的精粹,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民族交融的繁荣场景和特有的风土人情。到了唐代,西凉乐成为唐代《十部伎》之首。自唐代以后更是流传到大江南北,名满天下。西凉乐对唐宋词和元曲的产生和发展均有过深刻的影响。唐宋词及元曲都是来自隋唐民间流行的曲子词和唐代宫廷音乐的一部分。著名诗人王昌龄在《殿前曲》中曾有过描述:“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子弟和《凉州》。歌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新唐书·音乐志》写道:“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百首,多用西凉乐曲。”《隋书·音乐志》记载,南朝陈后主因喜好西凉诸乐而导致亡国之祸,说明十六国时期西凉乐已流传到了江南一带。史载,唐朝使者到吐蕃时,奏凉州曲,说明唐代凉州曲已流传到吐蕃。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亡的梨园弟子,又把西凉乐带到了全国各地,说明当时西凉乐的影响很大。西凉乐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经过漫长的岁月,至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声威远播,特别是从贞观到开元的100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关系也有了空前大发展。西抵波斯、大食诸国,与伊朗、印度、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各民族都有友好往来,“歌舞杂有四方之乐”。为此人们眼界开阔,兼收并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和大传播。
西凉乐主要是以古代甘肃河西一带少数民族乐舞为基础,在保留其民族独特风格的同时,对其他民族和外来优秀的乐舞艺术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西凉民族乐舞艺术通过佛教向中原传播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在封建社会中,名义上作为宗教中心的寺院,往往也是人民群众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和进行娱乐活动的游艺场所。为此,艺术在这种场合中得到听众和观众的欣赏,同时,也是佛教寺院拉拢广大人民参加宗教活动的一种手段。西凉乐所蕴含的音乐、舞蹈艺术的内涵,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好的精神财富,在凉州特色民间艺术文化中最具开发价值。怎样去专心挖掘和搜集整理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使其与现代文化和时代元素相互交融,在传承和继续发展中,真正实现它应有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武威市第七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所编创的大型诗乐歌舞剧《梦幻西凉》全面复原吸取了西凉乐舞文化,再现了凉州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还创作了大型文艺演出西凉乐,该活动以壮观的场面和绚丽多彩的乐舞形式,展示西凉乐舞悠久的历史。
总之,古代西凉一带是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自古以来被誉为能歌善舞的歌舞、音乐之乡。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西凉乐舞艺术,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西凉乐是中原传统乐舞与西域乐舞交融的产物,其文化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闻名于世的甘肃敦煌石窟壁画中千姿百态的音乐、舞蹈形象就是西凉乐舞艺术自古繁盛的见证,它光辉灿烂的艺术魅力,为中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倾慕。西凉乐堪称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刘青弋.中国舞蹈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4]《武威通志》编委会.武威通志·凉州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5]刘秋芝.西北回族口头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4.
[关键词]西凉乐;乐舞艺术;民族音乐
[中图分类号]J2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8-0065-02
出自于凉州本地的西凉乐舞以其特有的品质,在中国艺术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西凉乐是一种中西结合的乐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西凉乐指具有西凉地域风格特征的乐舞,狭义的西凉乐指隋唐部伎乐舞中的《西凉伎》,也称《西凉乐》。
一、西凉乐的兴起
凉州,古地名,位于今甘肃省西北部的武威市。凉州地处青藏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当时的凉州是水草丰美、生机勃勃的大草原,这里主要生活着匈奴等少数民族,他们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对酒当歌、应歌起舞。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角度看,凉州地处河西走廊,是古代西北各民族相互交流、贸易、迁徙的必经之地,当时的凉州宜居宜业,吸引了各族人民在此安居乐业。民族的融合带来了文化艺术的融合,歌舞作为文化艺术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成为当地人们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乐舞艺术在凉州的盛行就是自然之中的事了。北魏著名诗人温子升在《凉州乐歌》一诗中这样写道:“远游武威郡,遥望姑臧城。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整首诗对古代凉州繁华盛貌、歌舞升平的热闹场景作了生动的描述。历史上的凉州被称为“歌舞之乡”,乐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匈奴归顺于汉朝,建立了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之后,汉族与河西各少数民族相互融合,使得该地区的艺术萌生了新的发展契机。汉武帝统一北方时,将凉州地区的乐舞艺术带回了长安,凉州乐舞自此作为汉朝宫廷乐舞中的重要保留节目而经常演出。由于凉州地处通往中原及中亚地区的要塞,是中西文化的交汇地带,特别是汉以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不断繁荣,西凉地区的乐舞和中原、西域等民族音乐艺术进行了更为广泛的交融与吸收,尤其是经过南北朝时期被宫廷以及佛教寺院所利用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形成了我国古代自南北朝到盛唐数百年间盛行不衰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独特民族风格的西凉乐舞艺术。
二、西凉乐的形成与发展
西凉乐是一种中原乐舞与外来乐舞相融的歌舞艺术形式。它是在对西域乐舞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并与中原乐舞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公元349年,天竺国的使者送来了12人的乐队和一些乐器到凉州,乐器有箜篌、琵琶、五弦、笛、铜鼓、都昙鼓等九种,并且带去了印度歌曲《沙石疆》、舞曲《天曲》。公元381年9月,吕光奉命西征率兵攻占龟兹时,“以驼二万余头致外国珍宝及奇技异戏”。这是西域艺术传入凉州地区的最早记录。《隋书·音乐志》记载:“西凉乐声,起蔡氏之末。吕光、沮渠蒙逊等据有凉州,变龟兹声为之,号为秦汉伎……且(西凉)、(龟兹)杂技等,曲数既多,故得隶于众调已,调各别曲,至如雅乐少,须以宫体,历十二均而作,为可分配余调,更成杂乱也。”由此可见西凉乐是融合了凉州当地音乐、中原音乐、龟兹乐以及印度音乐而形成的一种具有自己独特风格的音乐形式。从史书记载看,西凉乐属于正宫调,曲调婉约柔美。西凉乐分为声乐、器乐、舞蹈三种曲目类型。
西凉乐舞艺术同其他乐舞到元末及明清之际,遂不见于史册记载。这是由于这一时期统治阶层对民族民间文艺活动进行压制的结果。由于年代久远,西凉乐的乐谱没能流传下来,现在人们已经无法听到和看到它真实形态,只能通过流传下来的凉州狮子舞、凉州滚灯舞等民间艺术,以及历代文人笔下的诗词记载中去寻求。
三、西凉乐的舞蹈艺术特征
西凉乐舞有着丰富的艺术风格,这些舞蹈不仅在宫廷中表演,而且在盛大的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佛教活动中也举行群众性的舞蹈表演。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一诗中写道:“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真实地描述了当时西凉伎表演中欢跃腾飞的狮子舞形象以及气势恢宏的健舞风貌。当时的西凉伎就是凉州地区的狮子舞,它是中国舞狮文化的源头。
西凉乐舞的表演形式分为软舞与健舞,西凉民族舞蹈就是以唐代所称的“软舞”为主的一种柔和性舞蹈艺术。唐代闻名于世霓裳羽衣舞就是柔舞的代表。而属于健舞类型的舞蹈有胡旋舞、胡腾舞、柘枝舞、狮子舞等。流传至今的凉州狮子舞、凉州滚灯舞、凉州攻鼓子以及祭孔乐舞等都有健舞的影子。据《旧唐书·音乐志》载,西凉乐的代表性舞蹈为“方舞”(四人舞)和“白舞”(独舞);西凉乐舞除了在宫廷中进行表演之外,群众性舞蹈主要在盛大节日和传统性活动以及佛教活动时举行。西凉乐的表演规模之大、乐器种类和乐工人数之多,在隋唐时期是空前的。敦煌石窟第220窟中的乐舞壁画所展现的就是西凉乐的演出场面。
冯天民先生说:“西凉乐舞集曲调欢快、舞姿矫健的西域风格和轻盈柔婉、婀娜多姿的中原特色于一身,融入大量的龟兹乐舞成分,舞蹈语言丰富,艺术风格独特。乐曲高亢悠扬,动作舒展流畅,服饰华丽多姿,堪称历代歌舞之最。”从上述情况看,西凉乐舞首先是以当地各民族乐舞艺术为基础,同时也吸收了汉族和西域其他民族地区以及某些异国的乐舞艺术,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从南北朝至隋、唐数百年间一直盛行不衰。
四、西凉乐的影响力及其艺术价值
西凉乐吸收了历代歌舞所长,融合西域众多少数民族以及印度文化的精粹,充分体现了古代中国民族交融的繁荣场景和特有的风土人情。到了唐代,西凉乐成为唐代《十部伎》之首。自唐代以后更是流传到大江南北,名满天下。西凉乐对唐宋词和元曲的产生和发展均有过深刻的影响。唐宋词及元曲都是来自隋唐民间流行的曲子词和唐代宫廷音乐的一部分。著名诗人王昌龄在《殿前曲》中曾有过描述:“胡部笙歌西殿头,梨园子弟和《凉州》。歌声一段高楼月,圣主千秋乐未休。”《新唐书·音乐志》写道:“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百首,多用西凉乐曲。”《隋书·音乐志》记载,南朝陈后主因喜好西凉诸乐而导致亡国之祸,说明十六国时期西凉乐已流传到了江南一带。史载,唐朝使者到吐蕃时,奏凉州曲,说明唐代凉州曲已流传到吐蕃。特别是“安史之乱”后,为了躲避战乱四处逃亡的梨园弟子,又把西凉乐带到了全国各地,说明当时西凉乐的影响很大。西凉乐早在西汉时期就已经开始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经过漫长的岁月,至隋唐时期,国家统一,声威远播,特别是从贞观到开元的100余年间,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对外关系也有了空前大发展。西抵波斯、大食诸国,与伊朗、印度、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各民族都有友好往来,“歌舞杂有四方之乐”。为此人们眼界开阔,兼收并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促进了各族音乐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和大传播。
西凉乐主要是以古代甘肃河西一带少数民族乐舞为基础,在保留其民族独特风格的同时,对其他民族和外来优秀的乐舞艺术进行了有选择的吸收。西凉民族乐舞艺术通过佛教向中原传播也是一个主要的方面。在封建社会中,名义上作为宗教中心的寺院,往往也是人民群众进行商品交易的市场和进行娱乐活动的游艺场所。为此,艺术在这种场合中得到听众和观众的欣赏,同时,也是佛教寺院拉拢广大人民参加宗教活动的一种手段。西凉乐所蕴含的音乐、舞蹈艺术的内涵,以及它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为现代人留下了很好的精神财富,在凉州特色民间艺术文化中最具开发价值。怎样去专心挖掘和搜集整理这一宝贵的历史遗产,使其与现代文化和时代元素相互交融,在传承和继续发展中,真正实现它应有的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武威市第七届天马文化旅游节开幕式上,武威天马艺术剧院所编创的大型诗乐歌舞剧《梦幻西凉》全面复原吸取了西凉乐舞文化,再现了凉州乐所具有的艺术魅力。与此同时,还创作了大型文艺演出西凉乐,该活动以壮观的场面和绚丽多彩的乐舞形式,展示西凉乐舞悠久的历史。
总之,古代西凉一带是少数民族和汉族长期共同生活居住的地方,也是自古以来被誉为能歌善舞的歌舞、音乐之乡。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人民所创造的西凉乐舞艺术,是我国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西凉乐是中原传统乐舞与西域乐舞交融的产物,其文化艺术价值不可估量,是中华民族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明珠。闻名于世的甘肃敦煌石窟壁画中千姿百态的音乐、舞蹈形象就是西凉乐舞艺术自古繁盛的见证,它光辉灿烂的艺术魅力,为中国各族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所倾慕。西凉乐堪称中国民族音乐史上的瑰宝。
[参考文献]
[1]冯双白,茅慧.中国舞蹈史及作品鉴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袁禾.中国古代舞蹈史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3]刘青弋.中国舞蹈通史·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4]《武威通志》编委会.武威通志·凉州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7.
[5]刘秋芝.西北回族口头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