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学语文教育究其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以完整的全面的大语文教育观念来审视语文学科的问题、研究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鲶鱼效应;心灵;宽松;创新
前言: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他严守成功秘密,直到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语文教育究其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
语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具备“全面性”。如何打破狭隘的功利观念,以完整的全面的大语文教育观念来审视语文学科的问题、研究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这是我从教师十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育的突破口在哪?语文教育创新路在何方?“鲶鱼效应”给了我一些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把语文学习与丰富心灵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更有意义。
有人说,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和时宜。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给你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谈吐外,确是没有什么用处。在探求未知世界上,语文总是被多次质问:你有什么用?
但是,你的世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心灵世界。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语文会给你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关乎心灵的世界。
教师要做的,正是开启通向这一世界的大门…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实话实说》不正是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观众感到愉悦,才轻松善谈的吗?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这种思考的过程,对高中学生来说难能可贵。
三、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
很多观摩课,教师为了“创新”,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但细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
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会不断前进。
四、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革命。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到杜威的“五环节”,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殚精竭虑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点拨,讨论,辩论,竞赛,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师生间唇枪舌剑的战场……总之,只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革命。
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驾驭好创新这条“鲶鱼”,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
【关键词】鲶鱼效应;心灵;宽松;创新
前言:挪威人爱吃沙丁鱼,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他严守成功秘密,直到死后,人们打开他的鱼槽,才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鲶鱼以鱼为主要食物,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已分子后,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
语文教育究其本质是将学生培养成人而非工具的问题。
语文以其广、博的特点,使我们的教育目标必须具备“全面性”。如何打破狭隘的功利观念,以完整的全面的大语文教育观念来审视语文学科的问题、研究它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及其规律这是我从教师十几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语文教育的突破口在哪?语文教育创新路在何方?“鲶鱼效应”给了我一些启发,以下是我的几点认识:
一、把语文学习与丰富心灵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更有意义。
有人说,人必须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如果为了满足生活和知识两个世界,语文的确是有很多不和时宜。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而不去读书知人,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除了能给你在考试时换来可怜的几分和装点一下自己谈吐外,确是没有什么用处。在探求未知世界上,语文总是被多次质问:你有什么用?
但是,你的世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心灵世界。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语文会给你一个丰富的世界,一个关乎心灵的世界。
教师要做的,正是开启通向这一世界的大门…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要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好的语文课,要改变“课文阐释者”的旧形象,创设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爱读书,爱表达,成为学生的语言实践课,语言交流课。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教师培养出来的,《实话实说》不正是因为主持人创设了一种无拘无束的平民化环境,观众感到愉悦,才轻松善谈的吗?
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这种思考的过程,对高中学生来说难能可贵。
三、不断创造新的教学过程,运用新的教学手段,也引导学生尝试新的学习形式,新的学习方法。
很多观摩课,教师为了“创新”,花样百出,看起来形式新颖,但细究一下,也许效果并不是太好。因为“创新”的是老师,而不是学生。教师的花样再多,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地加以接受并延伸,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发展还是不起作用。创新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而一切在别人的安排下,只跟着别人花样繁多的指导就可以顺利得到一切,这样的学生何用创新?何来创新?何言创新?
创新是个体主动的行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的能力,必须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只有学生主动了,才能在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素质教育才会不断前进。
四、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革命。
改革创新的浪潮将五颜六色的教学方法的贝壳冲向了教与学的堤岸,我们随便拾取一颗,都会将我们狭窄的讲台装饰得别开生面。从赫尔巴特的“五段论”到杜威的“五环节”,从魏书生的“教学六步”到钱梦龙的“三主”方针,教学在一个个教育家殚精竭虑的实践中已翻开了尊重权威但否定模式的新篇章。在教学原则的旗帜下,各路人马实际上是在进行着“教无定法”的实弹演练。点拨,讨论,辩论,竞赛,或者将课堂变成剧院,变成师生间唇枪舌剑的战场……总之,只有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革命。
钱理群先生说:中学语文教育应该多一些人文教育,应该给人建立一种精神的底子。人若缺少这种底子是会有问题的,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把握语文教育的本质,驾驭好创新这条“鲶鱼”,不论哪种方法,都能“吹皱一池春水”,换取“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