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谷雨来临之前,新密莫空间的莫妮卡·德玛黛(以下简称莫妮卡)从意大利带来了马丽亚·卡特丽娜·斯帕达(以下简称马丽亚)的作品。保持着一贯的“莫式”风格,在莫空间春季展览中,莫妮卡策划了两场平行个展:意大利画家马丽亚·卡特丽娜·斯帕达的个展《心灵路线》和河南郑州的画家曹应斌的个展《丂山记》。这两位画家都是用水彩作画,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马丽亚的作品就如同莫妮卡所说的,是一首具象的诗歌,而曹应斌的作品,在我看来更像是一座抽象的雕塑。
马丽亚的作品是她的居家旅行日记,她与大多数的女性一样,承担着养育子女、照顾家庭以及外出工作的重担,但是她能很好地协调生活重担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策展人莫妮卡在开幕式上说,马丽亚的的作品最初是画在绘画本上,当莫妮卡找到她,并要将她的作品带到中国举办一场个人展览时,马丽亚显得有些害羞,同时也担心,她的作品会有人喜欢吗?确实,在展览开幕会上的马丽亚是羞涩的,甚至给人感觉放不开,她与我见到的大多数艺术家不同,她的身上更带有生活的气息,就像是前一天还与你一同在熙攘的超市中排队买东西的平凡女性。可是,在开幕之前,我在展厅内与马丽亚简单交流了几句,她显得有些兴奋。似乎只有在她的作品面前,在绘画的世界里,马丽亚才会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了在开幕仪式上那份局促不安。
与曹应斌相比,我更愿意靠近马丽亚。这倒不是因为从莫妮卡那儿得知他的“坏脾气”,而是曹应斌本人就像是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的感觉一样,有一种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就是这种感觉一下子拉开了我与曹应斌作品之间的距离。相比较之下,马丽亚无论是她的绘画还是她本人,总是给人如沐春风的亲切感。莫妮卡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马丽亚的作品放在蓝白相间的展厅内,没有用拘谨的画框装裱,而是将一幅幅画粗犷地摁在墙上,并且在每幅画的上面,用手写的方式写下图画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马丽亚的日记。这样的观展体验是我从来未有的,同时,在展厅内我也能感受到其他观众对此种体验的赞叹。
莫妮卡之所以将马丽亚的个展命名为“心灵路线”,是因为她从马丽亚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发自内心”一词,而且莫妮卡也觉得这个词更接近马丽亚的敏感性、深刻性、复杂性和她感受的直接性。马丽亚说,很多年来,她在自家的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她很了解它。于是,马丽亚笔下的月亮既是天上我们所熟悉的圆月,又有着我并不熟知的马丽亚的身影。我很喜欢马丽亚笔下的月亮,这幅画很震撼。几千年来,诗人们日夜辛勤地用诗韵营造了月亮的倾城之美,似乎在一瞬间就被马丽亚的画笔轻易击碎,取而代之的是,遥不可及却又看得清晰的月亮。中国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中国的月亮存活于诗歌里,是朦胧的且带有仙气。马丽亚笔下的月亮似乎更符合月亮本身,从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月亮的山川沟壑以及它橘黄色的光芒,就是在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中,又隐藏了一股牵引力,像是温柔女性的眼睛,令人着迷,又令人流连忘返。这也不意外,莫妮卡会选择这幅画作为马丽亚个展宣传海报上的图片。
与大多数艺术家一样,马丽亚身为母亲、妻子以及老师,她每天被各种各样的生活琐碎缠绕。艺术创作是需要精神独立和相对孤独的,马丽亚却能在琐碎中享受创作的快乐,她将与家人相处的日常以日记的形式画在本子上,每当她回忆过去时,就会翻开她的画本,然后想起当天的事情。马丽亚会画下她儿子特别喜欢爬的一棵大树;也会画下孩子们潜水打捞上来的海胆残骸;甚至还有她父亲从树林里带给她的栎树瘤。家庭的每一次外出旅行,都会被她用画笔记录下来,就像她自己所说,外出旅行,她很少会用照相机记录下每一刻,她更喜欢用手中的画笔快速地将美好的场景勾勒出来,然后回到家再用颜色涂满整张画纸。
看着马丽亚的日常描写,我想到了秦观写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也许用一首中国的古诗词来描述一位意大利人的绘画作品稍显突兀,但是我实在想不到还有哪一首诗歌比秦观的这首词更能表达出马丽亚绘画作品中那份闲适自由、肆意畅快。在马丽亚的绘画中,我也看到了类似秦观在这首词中使用的白描手法,画面恬淡而不矫情,色彩绚丽出自于现实。从国外画家的作品中看到中国古诗词,这种体验也非常奇特。
在马丽亚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她笔下的植物。虽然马丽亚的画的色彩基本上都是浓烈而艳丽的,但是唯独植物在她的笔下多了一份鲜活的“张牙舞爪”,感觉像是一张普通的画纸已经无法承载这株植物张扬而旺盛的生命力。马丽亚笔下的每一株植物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希腊科孚岛的沙滩上艳丽的花朵很是张扬;尤莱斯花园里沉稳老成的大树;让马丽亚难以画出其紫色光辉的栎树瘤则有着粉红少女心的娇羞。马丽亚对每一株植物都有着不偏不倚的爱情,她将这份感情溶于水彩之中,然后让自己沉住气,活得像植物一样简单,像不绝的流水又像一朵生命短促的花。
在马丽亚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全景构图,她似乎更执着甚至是沉迷于某种个体生命力的呈现。不论是一朵无名的花,还是一汪蔚蓝的海水,马丽亚会带有个人情感将她所看到的景物畫下来。换一种角度来讲,在马丽亚的绘画作品中,并没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每一幅画都是画家将自我代入并最终溶于绘画的色彩斑斓中的。
我很了解马丽亚在视力恢复后怀念近视的日子。她将眼睛所看见的一切都视为自己神奇世界的一部分。在马丽亚的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孩子般的惊奇与纯真。近视眼的世界是模糊的,不能看清全景,只能走进聚焦一个精巧的存在,从模糊到清晰本就是一个神奇的过程,马丽亚将此记录下来。 其实,要想理解马丽亚的绘画,就必须去看她的文字。在开幕会上,马丽亚在祁玉乐先生的翻译下,与在场的观众分享了她的日记。在欣赏过她的画作之后,再来听一听她的日记,似乎又能让人在这其中发现点新东西。在此,我将马丽亚的日记写下,与大家分享。
马丽亚·卡特丽娜·斯帕达的日记:
近视
我小时候很自由自在地在当时觉得很大、很空阔的纸上画画,虽然实际上离我鼻子不远的那些纸张尺寸并不大,这就是为什么绘画使我一直感到很快乐的原因。这种面对广阔空间的感觉被一件平庸的小事所强化。那是我十岁的时候,一次中暑发高烧迫使我躺在床上,可能当时有了幻觉,我发现闭着眼也能感到自己的腿脚在近处和远处,在高处和低处不同的地方出现,像一动不动的我想象的那样。过了很多年,当我开始去跳舞的时候,环绕在我周围强烈的隐约和狭窄空间,让我回忆起因近视而模糊的小世界。
绘画和着色
要想开始绘画,这就需要材料和时间,而假日、旅行以及随手拿起的背包也都是理想的条件。当我看到周围有令我感动的事物和有感觉的地方,就决定开始工作了。我一边画一边呼吸着周围的空气,我记录颜色、光线和气味,这些都有利于以后从容地完成画作。二十年来,在度假回家之前,我总是寄给朋友们一张我自己手绘的最漂亮的地方的彩色明信片,以此纪念。
袖珍小书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开始在第一个小本上填满图画,为了记忆我和丈夫以及两个孩子去过的地方。这些图画定格了很多用于在学校教学的细节,学生们如果知道是你画的那些画,他们会更专注。我画过典型的菜单、博物馆里最漂亮的展品、一幅画的局部、一个海滩、一处风景、一所建筑。能在实地欣赏这些漂亮的地方让我感觉很幸运,特别是在大海边。如果记不起在哪一年我们去过什么地方,我就翻阅我的小本。我总是先面对实物用黑色的墨水笔速写,然后有时间再用水彩着色。当我回家时,再把看到的事物变成具体的绘画,感觉好极了。把我眼睛看到的形象精髓用具体的图画记录下来,在描述我的感受而添加正确的颜色时,又再次感动而快乐。
对近视的怀念
九年前,一个手术给了我几乎完好的视力。最初的几天,我觉得如奇迹一般,因为当我称体重时能看到秤上的刻度,游泳时能看到海底的鱼,穿过卧室时,竟能清晰地看见闹钟上的数字!才知道自己原来的近视是多么的严重。以前低头离纸张一掌远的距离,我也能看到最小的说明字体,现在却看不见了。当我想回到近视的时候,就用一个放大镜,才又找回置身于充满有趣的局部的那種美好感觉,可惜却不如从前能看到那么多局部了,我变成一个正常的老花眼。
马丽亚的作品是她的居家旅行日记,她与大多数的女性一样,承担着养育子女、照顾家庭以及外出工作的重担,但是她能很好地协调生活重担与绘画之间的关系。策展人莫妮卡在开幕式上说,马丽亚的的作品最初是画在绘画本上,当莫妮卡找到她,并要将她的作品带到中国举办一场个人展览时,马丽亚显得有些害羞,同时也担心,她的作品会有人喜欢吗?确实,在展览开幕会上的马丽亚是羞涩的,甚至给人感觉放不开,她与我见到的大多数艺术家不同,她的身上更带有生活的气息,就像是前一天还与你一同在熙攘的超市中排队买东西的平凡女性。可是,在开幕之前,我在展厅内与马丽亚简单交流了几句,她显得有些兴奋。似乎只有在她的作品面前,在绘画的世界里,马丽亚才会感到轻松自如,没有了在开幕仪式上那份局促不安。
与曹应斌相比,我更愿意靠近马丽亚。这倒不是因为从莫妮卡那儿得知他的“坏脾气”,而是曹应斌本人就像是他的作品中呈现出的感觉一样,有一种高不可攀的神秘感,就是这种感觉一下子拉开了我与曹应斌作品之间的距离。相比较之下,马丽亚无论是她的绘画还是她本人,总是给人如沐春风的亲切感。莫妮卡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将马丽亚的作品放在蓝白相间的展厅内,没有用拘谨的画框装裱,而是将一幅幅画粗犷地摁在墙上,并且在每幅画的上面,用手写的方式写下图画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就是马丽亚的日记。这样的观展体验是我从来未有的,同时,在展厅内我也能感受到其他观众对此种体验的赞叹。
莫妮卡之所以将马丽亚的个展命名为“心灵路线”,是因为她从马丽亚的作品中感受到了“发自内心”一词,而且莫妮卡也觉得这个词更接近马丽亚的敏感性、深刻性、复杂性和她感受的直接性。马丽亚说,很多年来,她在自家的阳台上用望远镜观察月亮,她很了解它。于是,马丽亚笔下的月亮既是天上我们所熟悉的圆月,又有着我并不熟知的马丽亚的身影。我很喜欢马丽亚笔下的月亮,这幅画很震撼。几千年来,诗人们日夜辛勤地用诗韵营造了月亮的倾城之美,似乎在一瞬间就被马丽亚的画笔轻易击碎,取而代之的是,遥不可及却又看得清晰的月亮。中国人对月亮有一种特殊的情结,中国的月亮存活于诗歌里,是朦胧的且带有仙气。马丽亚笔下的月亮似乎更符合月亮本身,从画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月亮的山川沟壑以及它橘黄色的光芒,就是在月球表面的凹凸不平中,又隐藏了一股牵引力,像是温柔女性的眼睛,令人着迷,又令人流连忘返。这也不意外,莫妮卡会选择这幅画作为马丽亚个展宣传海报上的图片。
与大多数艺术家一样,马丽亚身为母亲、妻子以及老师,她每天被各种各样的生活琐碎缠绕。艺术创作是需要精神独立和相对孤独的,马丽亚却能在琐碎中享受创作的快乐,她将与家人相处的日常以日记的形式画在本子上,每当她回忆过去时,就会翻开她的画本,然后想起当天的事情。马丽亚会画下她儿子特别喜欢爬的一棵大树;也会画下孩子们潜水打捞上来的海胆残骸;甚至还有她父亲从树林里带给她的栎树瘤。家庭的每一次外出旅行,都会被她用画笔记录下来,就像她自己所说,外出旅行,她很少会用照相机记录下每一刻,她更喜欢用手中的画笔快速地将美好的场景勾勒出来,然后回到家再用颜色涂满整张画纸。
看着马丽亚的日常描写,我想到了秦观写的《行香子·树绕村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也许用一首中国的古诗词来描述一位意大利人的绘画作品稍显突兀,但是我实在想不到还有哪一首诗歌比秦观的这首词更能表达出马丽亚绘画作品中那份闲适自由、肆意畅快。在马丽亚的绘画中,我也看到了类似秦观在这首词中使用的白描手法,画面恬淡而不矫情,色彩绚丽出自于现实。从国外画家的作品中看到中国古诗词,这种体验也非常奇特。
在马丽亚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是她笔下的植物。虽然马丽亚的画的色彩基本上都是浓烈而艳丽的,但是唯独植物在她的笔下多了一份鲜活的“张牙舞爪”,感觉像是一张普通的画纸已经无法承载这株植物张扬而旺盛的生命力。马丽亚笔下的每一株植物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希腊科孚岛的沙滩上艳丽的花朵很是张扬;尤莱斯花园里沉稳老成的大树;让马丽亚难以画出其紫色光辉的栎树瘤则有着粉红少女心的娇羞。马丽亚对每一株植物都有着不偏不倚的爱情,她将这份感情溶于水彩之中,然后让自己沉住气,活得像植物一样简单,像不绝的流水又像一朵生命短促的花。
在马丽亚的作品中很少见到全景构图,她似乎更执着甚至是沉迷于某种个体生命力的呈现。不论是一朵无名的花,还是一汪蔚蓝的海水,马丽亚会带有个人情感将她所看到的景物畫下来。换一种角度来讲,在马丽亚的绘画作品中,并没有一种“真实的存在”,每一幅画都是画家将自我代入并最终溶于绘画的色彩斑斓中的。
我很了解马丽亚在视力恢复后怀念近视的日子。她将眼睛所看见的一切都视为自己神奇世界的一部分。在马丽亚的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孩子般的惊奇与纯真。近视眼的世界是模糊的,不能看清全景,只能走进聚焦一个精巧的存在,从模糊到清晰本就是一个神奇的过程,马丽亚将此记录下来。 其实,要想理解马丽亚的绘画,就必须去看她的文字。在开幕会上,马丽亚在祁玉乐先生的翻译下,与在场的观众分享了她的日记。在欣赏过她的画作之后,再来听一听她的日记,似乎又能让人在这其中发现点新东西。在此,我将马丽亚的日记写下,与大家分享。
马丽亚·卡特丽娜·斯帕达的日记:
近视
我小时候很自由自在地在当时觉得很大、很空阔的纸上画画,虽然实际上离我鼻子不远的那些纸张尺寸并不大,这就是为什么绘画使我一直感到很快乐的原因。这种面对广阔空间的感觉被一件平庸的小事所强化。那是我十岁的时候,一次中暑发高烧迫使我躺在床上,可能当时有了幻觉,我发现闭着眼也能感到自己的腿脚在近处和远处,在高处和低处不同的地方出现,像一动不动的我想象的那样。过了很多年,当我开始去跳舞的时候,环绕在我周围强烈的隐约和狭窄空间,让我回忆起因近视而模糊的小世界。
绘画和着色
要想开始绘画,这就需要材料和时间,而假日、旅行以及随手拿起的背包也都是理想的条件。当我看到周围有令我感动的事物和有感觉的地方,就决定开始工作了。我一边画一边呼吸着周围的空气,我记录颜色、光线和气味,这些都有利于以后从容地完成画作。二十年来,在度假回家之前,我总是寄给朋友们一张我自己手绘的最漂亮的地方的彩色明信片,以此纪念。
袖珍小书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开始在第一个小本上填满图画,为了记忆我和丈夫以及两个孩子去过的地方。这些图画定格了很多用于在学校教学的细节,学生们如果知道是你画的那些画,他们会更专注。我画过典型的菜单、博物馆里最漂亮的展品、一幅画的局部、一个海滩、一处风景、一所建筑。能在实地欣赏这些漂亮的地方让我感觉很幸运,特别是在大海边。如果记不起在哪一年我们去过什么地方,我就翻阅我的小本。我总是先面对实物用黑色的墨水笔速写,然后有时间再用水彩着色。当我回家时,再把看到的事物变成具体的绘画,感觉好极了。把我眼睛看到的形象精髓用具体的图画记录下来,在描述我的感受而添加正确的颜色时,又再次感动而快乐。
对近视的怀念
九年前,一个手术给了我几乎完好的视力。最初的几天,我觉得如奇迹一般,因为当我称体重时能看到秤上的刻度,游泳时能看到海底的鱼,穿过卧室时,竟能清晰地看见闹钟上的数字!才知道自己原来的近视是多么的严重。以前低头离纸张一掌远的距离,我也能看到最小的说明字体,现在却看不见了。当我想回到近视的时候,就用一个放大镜,才又找回置身于充满有趣的局部的那種美好感觉,可惜却不如从前能看到那么多局部了,我变成一个正常的老花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