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职高专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及对策

来源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bc0001234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在高校学生中出现了学生体质下降的趋势。如何更好的实施高校体育教育是每一个体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高职高专学生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分析高职高专学生体质逐年下降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的方法及对策。
  关键词:高职高专学校体育体质健康状况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147-01
  
  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根据2005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继续增加,速度、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水平进一步下降,这些问题如果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解决,将直接影响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影响到祖国将来的发展。
  
  1 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的原因
  1.1 缺乏体育理论知识,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淡薄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的结构,是以自我发展教育内容为灵魂和归宿,以知识教育内容、人格教育内容、情感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内容、体质教育内容、技能教育内容为载体和支点,7个方面内容各自发挥自己的功能,并且彼此之间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构成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从而实现体育育人的目的。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我们大部分教学过程只注重体质教育和技能教育,对于其他教育内容等都很少涉及,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营养好些,不进行体育锻炼,身体也会健康。
  1.2 注重竞技体育的考试标准,忽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
  通过调查了部分院校,授课形式大同小异,授课内容基本相同,参考教材大部分老师还是以体育专业课程为主,上课要求以掌握技术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且上课班级人数过多,课堂教学效果一般。考核要求以技术考核为主,对学生的进步表现等所占的比例太小。目前的考核不太注重个体差异,对身体发育较慢,年龄偏小,体质较弱的学生关注不够,从而不利于学习兴趣和自觉锻炼积极性的提高。
  1.3 学校体育设施与器材不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
  国家对于高校所必需具备的场地、器材条件都有明确的规定,但由于近年来体育器材价格的大幅上涨,许多学校的体育经费却没有得到相应的增加,仅有的场地器材只能维持正常的体育教学,难以满足学生课外活动的需要。目前学校室外场地免费开放,室内场地基本上采取收费形式,而室外场地的数量根本不能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而且场地种类不丰富,主要是篮球场、排球场,如网球场地、羽毛球场地、攀岩场地等基本没有或者场地不足,不能满足广大学生不同层次的需要。
  
  2 提高高职高专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对策
  2.1 加强思想认识,提高体育健身意识
  学生体质下降并非偶然现象,要全面提高大学生的体质健康问题,一定要改变社会传统上对体育认识的偏差和误区,形成体育锻炼有益于学习、健康体魄才是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障的体育价值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学校体育法规落到实处创设良好的环境。因此要提高大学生对体质健康内涵及其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大学生对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紧迫感。
  2.2 加强体育锻炼,注重科学的锻炼方法
  加强体育锻炼是增强体质健康水平最好的方式方法。但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要注意锻炼的科学性。
  2.2.1 明确锻炼目标
  每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具体目标是不尽相同的,而不同的目的和目标,对锻炼内容、方法的选择和运动负荷的安排有不同的要求和做法。因此,在制定锻炼方案时,首先要明确锻炼的目的,制定出一个切合实际的锻炼目标,这样才可以克服锻炼的盲目性。
  2.2.2 合理安排锻炼时间
  根据学校特点,在制定锻炼计划时,一般是以一学年或一学期为锻炼周期,以此来确定每周锻炼的次数及每次锻炼的时间。
  2.2.3 合理选择锻炼内容
  体育锻炼内容、方法不同,对人体产生的影响也不相同。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具有各自的特征,在练习的方法上要注意不同运动素质之间以及运动素质练习与其它练习的有机结合。同时,还必须选择搭配增强心肺功能的锻炼内容,只有这样合理搭配锻炼内容,才能收到好的锻炼效果。
  2.2.4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运动负荷是指身体练习时人体的生理负荷。负荷过大过小都不能对人体产生良性刺激。负荷过小,锻炼效果不明显;负荷过大,则会影响健康,甚至造成运动损伤。只有恰当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才能取得最佳的锻炼效果。
  2.3 加大对体育资金的投入、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改善与合理搭配
  学校的体育场地、器材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基础,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发展,学生人数的增多,要求运动场地也要不断的增加和改善,建立良好的体育环境。学校必须每年逐步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逐步改善场地、器材的现有条件,保证学校能有计划、有重点增置体育设备,维修场地,为课外体育锻炼创造良好的条件。
  2.4 举办体育文化节,促进课外体育锻炼的开展
  举办体育节,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引导学生发挥特长,提高运动能力,丰富大学生的课外生活,培养学生锻炼兴趣、习惯。改革校园竞赛活动,每年应有计划地举行一次体育节,把校运会办成竞赛、健身、娱乐、育人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节,学生社团所开展的项目可列为比赛项目,使具有各种特长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由于举办体育节的竞赛项目多,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观看体育项目的自由,引导学生由产生运动兴趣逐渐形成运动习惯,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形成全民健身的氛围,带动校内体育锻炼的全面开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总之,学生体质下降有其复杂的社会、学校教育等原因,然而学校体育教育无疑是最直接、最重要、最有希望能够尽快得到改善的因素。其中特别是改善学校的体育课,明确体育课的目标,科学合理的选择和安排体育课的内容,改進体育教学方法,追求体育教学的时效性,是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增强体质的最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栾丽霞.大学生体育习惯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2):167~169.
  [2] 张俊英.影响大学生课外参加体育锻炼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2002(1).
  [3] 董育平.对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归因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3).
  [4] 赵梅.影响高校课外体育锻炼发展的成因及对策[J].四川体育科学,2000,12(4):73~75.
  [5] 席玉宝.体育锻炼概念及其方法系统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118~120.
  [6] 孙琦,张宏利.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动机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1999,17(4):65~66.
其他文献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第四届财新峰会“启动全面改革”上表示,对负面清单管理的认识,不应仅限于“法无禁止即可为”,它更重要的是反映了政府管理方式的改变。
纳米催化剂是指尺寸在纳米量级(1-100 nm)的催化剂。它具有比表面积大、表面能高、有效活性中心多等独特优势。纳米催化剂对提高催化反应动力学、催化剂活性和选择性等具有深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刺激1受体(MST1R)抑制剂BMS-777607对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阐明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不同浓度BMS-777607处理乳腺癌MCF-7细胞,将细胞分为对
音乐剧的整合教育观早就深入美国的整个艺术教育体系,其通识性艺术教育已形成优良的传统,颇值我们借鉴。音乐剧这种整合教育观将艺术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多元素的训练模式打开
摘要:依据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分析了多模态话语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作用,梳理了创建多模态话语教学中,各种模态的选取及整合原则,以达到优化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多元读写能力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英语教学 模态 多模态话语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a)-0171-01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元文化的相互渗透,
PACS能够通过通讯网络及高速计算机设备利用数字信息来实现医学图像资料的加工。PACS对医学图像信息具有的存储、采集、管理、传输及处理等功能。通过PACS对医学图像的有效管
目的探讨复方甘草酸苷片联合氟米松乳膏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4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氟米松乳膏治疗;对照Ⅰ组48例,单用复方甘草
摘要:足球运动是一项非常考验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的竞技运动,它在一个国家的体育事业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批优秀的后备人才资源是保证一个国家足球事业稳定发展的基础。足球训练应该从小抓起,在小学足球训练中对学生的协调性训练更是开展足球训练活动的基础,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协调性才能够完成各种高难度的足球动作,不仅如此还能够提高学生的运动敏捷性以及还有利于提升学生对于参与足球训练的积极性。  关键词
目的了解门诊麻醉药品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门诊麻醉类镇痛药处方共1611张,用限定日剂量(DDD)值、药物利用指数(DUI)、用药频率(DDDs)进行数据统计与
现代媒体作为公共政策体制外的一种社会力量,对政府政策行为的合理性、公共性和有效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于公共政策行为的整个环节。    1 现代媒体是实现公共政策的一项重要工具  要使公共政策实现其本身伦理价值,就必须健全意见表达机制、公众决策参与机制和舆论监督机制。一是聆听更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保证政策有的放矢;二是吸纳尽可能多的民间智慧,保证政策更科学、更贴近民生;三是主动邀请多方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