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家里五六平方米的阳台,自从被妻子改造成花园,我们就在绿肥红瘦的意境里,逐步放下了儿子外出求学后留下的空落和沉闷,开启了另一种“花香烂漫”的生活方式。就连妻子3个月前买回来的丹桂,也在这个中秋月圆之际,如期开放。
父亲早已点燃了他的火塘,一丝不苟地烤抖着他亲手揉制的茶叶。那只被淬炼了无数遍的茶罐,在父亲娴熟的手上活蹦乱跳,急时如风剑光掠影,轻时如水微波拂面。悬壶入水的瞬间,焦香四溢,茶叶涅槃,情感升华。
多少年来,父亲总是用这样的姿势,抒发他对生活的理解:只有千锤百炼,才会芳香四溢。尤其在这个月圆人圆的中秋佳节,因身体原因喝不了酒的父亲,一如既往地要烤一罐百抖茶,犒劳我们弟兄几个。
看着父亲虔诚的姿势,我忽然想起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当年他一路翻山越岭,走过我们居住的小城,也是在这样一个“竟夕起相思”的日子,怀揣越来越激烈的思乡情结,在灌满江风的月色中,敲开了澜沧江畔高枧槽梅姓老人的门扉。
红红燃烧的火炭,热气腾腾的茶罐,梅姓老人用百抖茶这独特的方式招待远方的客人。徐霞客在游记里写下“梅姓老人颇能慰客,特煎太华茶饮予”的佳话,这段意外的缘分从此让“百抖太华茶”飘进千家万户,也把华夏民族的中秋情怀播种五湖四海。
记得26年前,我挥别父母远赴他乡求学。一段时间,识不了几个字的父亲总要亲自给我写封信,蹩脚的语句、成堆的错别字,说的都是家里的琐碎点滴。无法想象,父亲趴在桌上组合文字时该是怎样的揪心和艰难,每次读着那一个个拼凑起来的笔画,我都泪满眼眶。
24年前,即将离别学校的我,度过学生时代最后一个中秋。那晚,我被来自邻县的同桌拉去参加他们的老乡聚会。聚会结束,看着满地扔落的剩余月饼、糖果,我心疼不已,全然不顾别人不屑的目光,拾捡一些带了回去。
以后的几天,这些拾来之物成了舍友们争抢的热点充饥品。一个月后,我们背起行囊分道扬镳,临行前,同桌悄悄塞给我一封信,说是他的女老乡让转交的。
清秀的字迹透着淡淡的情思,信里说:一个懂得节俭的男人,肯定是一個懂得珍惜的男人,希望月饼为媒,牵手一生。20多年来,每每说起这事,妻子还娇羞不已。
每逢佳节,我们依然会吃着五花八门的月饼、蛋糕、瓜果,喝着父亲的百抖茶,唠着那“最浪漫的事”。
儿子虽然去了几千里外的他乡读书,但现代化的智能通信设备早已模糊了距离,让花好月圆即刻实现。
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皆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