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话剧《我贵姓?》是戏逍堂今年继《到现在还没想好》之后的又一部话剧。而此次他们选择的戏剧底本是意大利戏剧大师皮兰德娄当年的惊世之作:《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
原作首演于1922年,在很多戏剧文献中都记载着当时该剧演出时的境况:……演出开演不久,观众席上便骚动起来,表示抗议。嘲笑的口哨声、跺脚声震耳欲聋,一枚枚钱币雨点般似的扔向舞台。台上的演出结束了,台下的闹剧还持续了整整二十分钟。滋事的观众不肯善罢甘休,又在剧院周围的大街上举行了示威游行,甚至试图揪斗该剧的作者。
之所以该剧能引发如此激烈的冲突,正是因为皮兰德娄的这部戏突破了当时传统戏剧模式的创作思路和表演方法,大量地采用了实验性的表演因素。而这些创新在当时是无法被看惯了传统观念戏剧的观众所接受的。该剧故事构思非常离奇,描写了一个剧本中的六个人物被作者抛弃后,闯进一家剧团的排演场,要求导演把他们的戏排起来。他们诉说自己的艰难身世,戏中戏与我逐渐融为一体,虚构的剧中人的遭遇变成舞台上的真实事件,充分展现了生活的紊乱、现实与人的变幻莫测。
皮兰德娄在该剧中始终在强调一个观念“人有真实的自我和面具的自我,而今天的自我又不同于明天的自我!”人类自我与他人之间,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间,存在着永恒的理解鸿沟。人作为一个单纯的符号下的生命流动体,根本无法为一个流动中的自我做任何有意义的定义。世界与观念是在无穷尽的变化中不停转换的,而人类的个性与共性便在这样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空间中相互渗透并陷落,戏剧性也从这一刻产生了出来。
他的这些新形式戏剧在当时被称之为怪诞剧。对于后来震动整个世界的荒诞派戏剧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原剧虽然形式怪诞,但却内容却十分严肃甚至残酷。甚至结尾时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惊悚和压抑。
此次戏逍堂依据原作而改编成的话剧《我贵姓?》却搀杂了很多市井戏剧的元素。比如编剧将张艺谋《十面埋伏》的搞笑版安排在整部戏剧中,作为穿针引线同时博观众笑声的调味品。这一做法明显地带有当前卖笑戏剧的影子,即:只要能让观众发笑,可以随意在舞台上随性地抛掷噱头。而这种搞笑行为本身对于深化或扩大戏剧整体的主题意义往往毫无用处。
虽然该剧导演试图将这种卖笑行径与原剧的严肃尖锐性形成某种反差效应,但实际的结果却把整个戏剧的心理节奏搅得一团糟。虽然原剧本身也是采取戏中戏的表演形式,但原剧中所假设排练的戏剧本身是突出皮兰德娄的自嘲心理,是对于世俗戏剧的对抗情绪。而这次演出所穿插的搞笑版《十面埋伏》不但没有任何存在意义,它刻意模仿运用的那些已经被港台影视弃用的无厘头表演手法,反将这种世俗倾向变成了庸俗。
遍剧和导演本身根本没有真正把握到皮兰德娄戏剧背后深邃的哲学基础,只是单纯地从剧本阐释中发挥自我的想象,把对现实生活表面化的理解转化成表演的重心,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将一部惊心动魄的哲理思辩戏剧,改编成一部庸俗卖笑戏剧的原因。而且他们也没有理解整部戏剧所需要的统一贯通的情绪脉络,所以才会出现感观极不协调的两种戏剧套路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这首先抵消弱化了原剧中严肃而冷酷的心理节奏,同时又没有真正表现出喜剧所应具有的辛辣讽刺的力量,这造成了两方面的潜质全部丧失的结果。
改编大师的名作,本身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关键之处在于:你是否有这个能力把名作改编好?如果不能将名作的经典性充分发挥,或者能更生出一种原作所从未引发出来的新的意义层面的话,那么就要认真考虑是否有改编的必要了。但如果只想用大师的名义来标榜个人的业绩,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做法便要遭到质疑甚至鄙视了。
从戏逍堂的《到现在还没想好》到这部《我贵姓?》,以至到他们第三部话剧《自我感觉良好》,正印证了我在给《到》剧的评论中所做的一个论断:这种戏剧其实是一种戏剧的危机,是观念转型时的徘徊问路。是一种预备丢失个性而迎合潮的流转变前的告别仪式。也许下一部会更搞笑也更悲哀。《我贵姓?》是试图用大师的名义来挽救自己的戏剧良知,刚刚演完的《自我感觉良好》却已经彻头彻尾的沦为了贩卖笑料的玩物。
原作首演于1922年,在很多戏剧文献中都记载着当时该剧演出时的境况:……演出开演不久,观众席上便骚动起来,表示抗议。嘲笑的口哨声、跺脚声震耳欲聋,一枚枚钱币雨点般似的扔向舞台。台上的演出结束了,台下的闹剧还持续了整整二十分钟。滋事的观众不肯善罢甘休,又在剧院周围的大街上举行了示威游行,甚至试图揪斗该剧的作者。
之所以该剧能引发如此激烈的冲突,正是因为皮兰德娄的这部戏突破了当时传统戏剧模式的创作思路和表演方法,大量地采用了实验性的表演因素。而这些创新在当时是无法被看惯了传统观念戏剧的观众所接受的。该剧故事构思非常离奇,描写了一个剧本中的六个人物被作者抛弃后,闯进一家剧团的排演场,要求导演把他们的戏排起来。他们诉说自己的艰难身世,戏中戏与我逐渐融为一体,虚构的剧中人的遭遇变成舞台上的真实事件,充分展现了生活的紊乱、现实与人的变幻莫测。
皮兰德娄在该剧中始终在强调一个观念“人有真实的自我和面具的自我,而今天的自我又不同于明天的自我!”人类自我与他人之间,现在的自我与过去的自我间,存在着永恒的理解鸿沟。人作为一个单纯的符号下的生命流动体,根本无法为一个流动中的自我做任何有意义的定义。世界与观念是在无穷尽的变化中不停转换的,而人类的个性与共性便在这样一个既真实又虚幻的空间中相互渗透并陷落,戏剧性也从这一刻产生了出来。
他的这些新形式戏剧在当时被称之为怪诞剧。对于后来震动整个世界的荒诞派戏剧的产生有着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原剧虽然形式怪诞,但却内容却十分严肃甚至残酷。甚至结尾时有一种令人窒息的惊悚和压抑。
此次戏逍堂依据原作而改编成的话剧《我贵姓?》却搀杂了很多市井戏剧的元素。比如编剧将张艺谋《十面埋伏》的搞笑版安排在整部戏剧中,作为穿针引线同时博观众笑声的调味品。这一做法明显地带有当前卖笑戏剧的影子,即:只要能让观众发笑,可以随意在舞台上随性地抛掷噱头。而这种搞笑行为本身对于深化或扩大戏剧整体的主题意义往往毫无用处。
虽然该剧导演试图将这种卖笑行径与原剧的严肃尖锐性形成某种反差效应,但实际的结果却把整个戏剧的心理节奏搅得一团糟。虽然原剧本身也是采取戏中戏的表演形式,但原剧中所假设排练的戏剧本身是突出皮兰德娄的自嘲心理,是对于世俗戏剧的对抗情绪。而这次演出所穿插的搞笑版《十面埋伏》不但没有任何存在意义,它刻意模仿运用的那些已经被港台影视弃用的无厘头表演手法,反将这种世俗倾向变成了庸俗。
遍剧和导演本身根本没有真正把握到皮兰德娄戏剧背后深邃的哲学基础,只是单纯地从剧本阐释中发挥自我的想象,把对现实生活表面化的理解转化成表演的重心,这就是为什么他们会将一部惊心动魄的哲理思辩戏剧,改编成一部庸俗卖笑戏剧的原因。而且他们也没有理解整部戏剧所需要的统一贯通的情绪脉络,所以才会出现感观极不协调的两种戏剧套路同时出现在舞台上,这首先抵消弱化了原剧中严肃而冷酷的心理节奏,同时又没有真正表现出喜剧所应具有的辛辣讽刺的力量,这造成了两方面的潜质全部丧失的结果。
改编大师的名作,本身并没有什么可非议的。关键之处在于:你是否有这个能力把名作改编好?如果不能将名作的经典性充分发挥,或者能更生出一种原作所从未引发出来的新的意义层面的话,那么就要认真考虑是否有改编的必要了。但如果只想用大师的名义来标榜个人的业绩,这种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做法便要遭到质疑甚至鄙视了。
从戏逍堂的《到现在还没想好》到这部《我贵姓?》,以至到他们第三部话剧《自我感觉良好》,正印证了我在给《到》剧的评论中所做的一个论断:这种戏剧其实是一种戏剧的危机,是观念转型时的徘徊问路。是一种预备丢失个性而迎合潮的流转变前的告别仪式。也许下一部会更搞笑也更悲哀。《我贵姓?》是试图用大师的名义来挽救自己的戏剧良知,刚刚演完的《自我感觉良好》却已经彻头彻尾的沦为了贩卖笑料的玩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