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跟电影《变脸》主人公的遭遇迥异的是,企业换标,带来的是全新的形象,也让企业的新定位、新策略更让人易于接受。所以,英特尔25亿美元的投入,绝对不亏
看着街头巷尾的美容美发店如雨后春笋般一家家冒出,生意兴隆,便不难看出发型和容貌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而企业标识就如同一个人的外表一样,虽然不是决定因素,却也马虎不得。
五一长假之后,打开电脑,迎面而来的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更换企业标识的消息。在致客户信中,华为表示:“新标识在保持原有标识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基础上,更加聚焦、创新、稳健、和谐,表达了华为对客户的郑重承诺。”
事实上,早在正式换标之前,关于华为换标的新闻早已引起媒体的局厦关注。迄今为止,这家土狼般强悍的公司虽然并未上市,却是中国企业在国际化方面走的最远、最成功的公司。2005年,其年销售额达59亿美元,海外市场业务收入占全年销售收入的58%,比2004年增长17%,首次超过国内市场。同时,由于其总裁任正非的军人作风和一贯低调,更给这家非上市公司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有关华为的任何新闻,都会引来媒体的热棒。此次换标也不例外。
标识代表着一个企业的形象。改变标识意味着企业形象的转变,并非小事,其换标成本也是巨大的。2006年年初,英特尔新标识“Intel.Leap ahead (超越未来)”诞生,这一新标的宣传费用达到25亿美元左右,很大一部分用于给合作伙伴的换标广告报销之中。由此可以推测,此次华为换标的成本也不低。
花费巨额金钱和大量时间,人们纳罕的是,为什么非换标识不可呢,
标识的转变背后,是企业形象与策略的变化。可以说,华为换标与2003年联想更换标识时有相似之处。2001年,联想确立了“高科技服务、国际化”的战略目标,试图改变以前的“科工贸”形象。在企业战略变化的背景之下,经过两年的调查研究,2003年联想以启用新标识“lenovo”为契机,发起了一场品牌再造运动,成功实现了企业形象的转变。
如今,华为的产品进入28个全球前50强电信运营商,服务于全球超过1.4亿用户,2006年,华为设定的目标是,年销售额增长32%,从2005年的59亿美元提高到2006年的78亿美元,其中海外市场收入将占60%以上。这表明,华为将会在国际化道路上走的更远、更坚定。
而这些年来,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华为走的并非一帆风顺,思科案、印度事件、孟加拉和斯里兰卡贿赂案,凡此种种都令华为的国际形象受到了损害。在3G时代即将来临,全球电信业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华为急需改变“价格低廉”、“咄咄逼人”的国际形象,进入国际一流设备供应商之列。
可以说,更换标识正是为了适应公司国际化市场新定位的需求。针对新企业标识的推出,华为全球首席营销执行官徐直军表示:“全球电信业处在转型的关键时期。华为作为全球领先的下一代电信网络设备供应商,客户对我们寄予了更多的信任及期待。选择这个时机更换标识,表明华为已做好充分准备,有能力与客户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与机会。”
任正非曾经自比为狼,狼性是华为营销团队的精神。此外,华为的企业文化还有一个特点——做实。企业文化在华为不单单是口号,而是实际的行动。因此,这样一个务实的企业,其换标的决定必然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不会仅仅停留在换标的表面。面对思科、诺基亚、爱立信等国际电信巨头的挑战,换标或许只是“土狼”华为变形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