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文言文内容辨析题干扰选项的设置倾向

来源 :新高考·高三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an4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点地位仅次于文言翻译的内容辨析题,主要以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选择题形式出现。其题干多表述为“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或“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其选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翻译、转述或分析。为了增加试题选项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命题者往往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和分析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两处不符合文意的地方。在作答过程中,稍不注意,考生就会与正确选项失之交臂。
  笔者认为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要把选项与原文进行仔细比对,从中分析出它与原文不一致的地方,进而识破命题者的干扰设置。现结合2012年的16套文言考题,就内容辨析题干扰项的设置倾向作一探析与归类,以便考生理解与掌握。
  一、彼非此。张冠李戴
  高考文言文所选的材料大都是记叙性的,除了全文记叙的中心人物,还会写到另一些人物。这类干扰设置往往将“彼”强接在“此”上,张冠李戴。考生辨析时,应当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等信息,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北京卷第9题c选项及广东卷第8题c选项,均可作此类例证。
  例证试题1:(2012北京卷)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比对原文“疑命妇事之如疑事景淳,逾月,始辞去,不取其报”可知,李疑坚持照顾的是范景淳,照顾孕妇(耿子廉的老婆)的是李疑的妻子。另外文中“不取其报”的“报”应该翻译成名词“报酬”,而非动词“报答”。
  例证试题2:(2012广东卷)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由原文“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可知,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的是协办大学士英和,而非陶澍。
  二、乱连线。强加因果
  这类干扰项往往把没有因果关系的事件硬说成是因果关系,或者颠倒了“因”和“果”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考生作答时要注意选项中“因此”“以致”等表因果的词语。在遇到涉及因果关系的选项时,一定要与原文中相关的句子比较一下,仔细分析因果关系是否恰当。例取安徽卷第6题B选项,我们可窥见一斑。
  例证试题3:(2012安徽卷)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
  阅读对应文段“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便可知“外来商人感激涕零”的原因是“松江的奸民拿了货物,欠下小商贩的钱却不还。许曾裕到任后,惩处了几个特别狡黠的人”。另“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更是无从查据,与原文“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意思相差甚远。
  三、译不准,曲解文意
  译不准,是指对词语或句子的理解偏离了原文的意思,曲解了作者所要阐述的观点或所要表达的看法。辨析此类干扰,考生要在原文中准确寻找与选项对应的语句;提取与命题信息相关的关键词语,找出表述失真的地方。2012年高考试题中有四套文言文内容辨析题的选项,把干扰设置点落在关键词语的理解上,具体如下。
  例证试题4:(2012江苏卷)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把选项置于原文比对,很容易发现原文“宗素事权贵,诉于府。府为符县,公杖之”句中的指代性词语“之”的翻译有错误,其具体内容应该是“张宗”而不是“他的儿子”。
  例证试题5:(2012全国新课标卷)萧燧天分很高,为官不畏权贵。他自幼能文,进士及第后进入仕途;其时秦桧当权,与其亲党密告萧,要他主持秋试录用其子秦熺,遭到萧的拒绝。
  原文“时秦桧当国,其亲党密告燧”说的是“当时秦桧当权,秦桧的亲党密告萧燧”。句中“其”应译成“他的”即“秦桧的”,而非“秦桧”。
  例证试题6:(2012四川卷)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原文“少尝隐居医无闾山,因以医闾自号,人遂称为医闾先生”是说“贺钦年轻时曾经隐居在医无闾山”而并非“隐居学医”。“医无闾”是山名。
  例证试题7:(2012福建卷)潮音岩有一块雄伟平坦且可坐数十人的巨石,站在上面可以俯瞰美景,因而成为龙呜山的重要景点。
  根据文中第二段末句“遂蹑蹬至潮音岩。怪石异态百出”和第三段“上有天池沆潢,其水下飞潮音岩,引以给庖。其西绝顶,巨石雄坦,可坐数十人”,可知“其西绝顶”的“其”,代指“潮音岩”,因此,选项中“雄伟平坦的巨石”并非在潮音岩上,而是在它的西边。
  四、排错位,时序颠倒
  顺序的颠倒、错乱是叙述或分析错误的主要方面。考生作答辨析时,要了解以时间、地点叙写的文言材料的顺序特点,要善于抓住表示时空的词语,注意敏感的时间顺序,理清错位的时空或杂糅的事件。2012年高考文言试题此类干扰设置仅在天津卷中出现,但不如2010年山东卷典型,一并例举如下:
  例证试题8:(2012天津卷)薛雪行医救人很有成就,但盛年辞世,令人痛惜。
  原文是“子之大夫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盛年辞世”与“高年不禄”相悖;另据原文“令人痛惜”的应该是“他的后人在墓志铭中没有一字涉及医学,从此一瓢先生不被传扬了”。
  例证试题9:(2010山东卷)中甫到京师后屡遭挫折,后得到刘之纶、金声等人的举荐,被皇帝召见后授予京营副总兵的官职,中甫非常感动,表示誓死为国效力。
  比对选项与原文,可以发现授予申甫官职的时间弄错了,申甫是在感动后才被授予京营副总兵,而不是在授予京营副总兵后才感动。
  五、查无据,无中生有   此类错误,即指所给选项中分析或概括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把没有的事情说成事实。在2012年高考卷中,此类错误干扰出现四例,列述如下:
  例证试题10:(2012山东卷)光武帝答应了阴兴的请求,在阴兴去世后,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阴嵩监管羽林军十多年。
  比对原文“‘然伏见议郎席广、谒者阴嵩,并经行明深,逾于公卿。’兴没后,帝思其言,遂擢广为光禄勋,嵩为中郎将”可知,“提拔席广为光禄勋,阴嵩为中郎将”并不是阴兴的请求,更谈不上“光武帝答应了”。
  例证试题11:(2012全国大纲卷)郭浩、吴玠共同破敌,后感情产生隔阂。绍兴年间,金兵屡屡犯宋,两人联手大败金兵;吴举劾宋万年暗中通敌,郭不同意这一做法,被调往金州。
  查找选项对应的语段“绍兴元年,金人破饶风岭,……金人以步骑十余万破和尚原,进窥川口,抵杀金平,浩与吴玠大破之。玠按本路提点刑狱宋万年阴与敌境通,利所鞫不同,由是与浩意不协,朝廷乃徙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我们无法得到“后感情产生隔阂”的佐证。
  例证试题12:(2012重庆卷)王桢,是济阳公的孙子。济阳公死于靖难,王桢死于贼寇之手,他们都获得朝廷的封赠,承担过很多重任,在吉水以忠义之家著称。
  原文第一段很容易找到对应语句“王公桢,济阳公孙也。济阳死靖难,公死贼,获赠于朝,任一子广,吉水称忠义家莫过之。至其战马事,有足为世戒者”,但“承担过很多重任”于文无据。
  例证试题13:(2012湖南卷)《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劝谏他人”于文无据,从文题《自戒》和文末“故书以自戒”均能看出“终身其行斯言乎”是“自戒”之意。
  六、想当然,以偏概全
  有时命题者故意增删、改动文中表示范围限制或是程度轻重的词语,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误导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考生辨析作答时,要特别警惕选项中出现的“凡”、“全”、“都”、“所有”、“一切”、“各种”之类的字眼。2012年湖北、浙江、辽宁三份高考试题中均可查证,见下:
  例证试题14:(2012湖北卷)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原文“兄王浑之子济每来拜墓,略不过叔,叔亦不候。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只是说“他哥哥王浑的儿子王济每次来扫墓,几乎不去看望叔叔,叔叔也不等候他来。王济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而“从不看望叔父”的说法过于绝对。
  例证试题15:(2012浙江卷)作者因写时文而遭毁誉,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所以多次婉拒他索要文字的请求。
  “时文而遭毁誉”与原文“然有司过采,屡以先多士”意思相悖;另作者只是借自己的遭遇表达对时局的不满,并非认为自己不值得乐生学习、效仿。
  例证试题16:(2012辽宁卷)文中周凯在不同场合中两次以尧舜比况皇帝,对皇帝进行批评,反映了周凯虽身处官场却敢于直言的性格。
  比对原文相应语句:“帝宴群公……何如尧舜时邪?”凯因醉厉声曰:“今虽同人主,何得复比圣世!”……及王敦构逆,……曰:“君少未更事。人主非尧舜,何能无失,人臣岂可举兵胁主!共相推戴,未能数年,一旦如此,岂云非乱乎!彼狼抗无上,其意宁有限邪”,我们就可以知道:周凯并非两次都对皇帝进行批评,第一次是批评,第二次是为皇帝的过失开脱。
  解答此类题目,要坚持把选项中涉及的信息放回原文进行查对,围绕文意判断选项是否有人物张冠李戴、事件前后倒置、时间故意跳脱、事件层次杂糅、因果强加等以上分析与归类的细节。除此,还应注意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故意曲解,中心概括上的片面遗漏,评价人物时任意拔高等错误,努力找出选项叙述内容与文中遣词造句的细微差别,提高作答准确率。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