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原县三唐中心小学,山东 德州 253100)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素质与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实现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措施
社会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意识与能力在个人综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思想,使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数学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其积极探索与思考,提高思维的发散性与活跃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首先,营造生活化情境。例如,在学习乘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小明去文具店买了11支笔,每支笔2元钱,那么他一共花了多少元钱。这个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教师营造出这个场景后,学生就会将问题与自身联系到一起,引发情感共鸣,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或想法时,教师就可以有效引出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使知识点的引入自然、生动、有趣,能够使课堂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创设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情境。例如,在学习计算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如何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计算梯形面积,此时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将图形进行分割,然后求面积和;也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将梯形补充为长方形,然后求面积差。当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究式的情境能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主动展开思考与探究。
二、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足,学生仅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提出,而教师也不会对学生予以深入的关注,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一方面要向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应当肯定学生的努力,并引导其思维走上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予以充分的信任,愿意告知教师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逐步设计问题,如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共有多少个面?如何计算每个面的面积?其面积和是多少?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并逐步展开探究,当学生通过探索得出正确答案时,他们将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在交流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与看法,这样才能增进师生关系,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维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维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与探究,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例如,在除法余数知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余数不能比除数大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准备49根小棒,然后设置问题:可以将小棒分为多少根一组,能分多少组,还剩余多少根小棒。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得出的结果最多。在利用小棒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将完全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探究与思考,而教师则应当在必要时对学生予以指导,使其思路能够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在讨论出结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汇报,然后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四、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予以关注,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说出答案,还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尤其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思维予以关注,如果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有问题,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意识到错误的存在,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主动进行总结与分析,用抽象思维与综合思维思考问题,这些思维能力都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创造能力是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學中应当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学习,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并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
参考文献:
[1]陈文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2).
[2]孙国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5).
摘 要:小学阶段是学生素质与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实现三维培养目标。因此,数学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路与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特点出发,创新教学手段,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措施
社会发展使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创新意识与能力在个人综合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创新思想,使学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小学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数学教师应当发挥自身的作用,积极转变教学模式,将创新教育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一、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
合理的教学情境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其积极探索与思考,提高思维的发散性与活跃性,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
首先,营造生活化情境。例如,在学习乘法计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小明去文具店买了11支笔,每支笔2元钱,那么他一共花了多少元钱。这个场景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教师营造出这个场景后,学生就会将问题与自身联系到一起,引发情感共鸣,从而进行积极的思考,当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或想法时,教师就可以有效引出乘法这一教学内容。情境的创设使知识点的引入自然、生动、有趣,能够使课堂形成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创设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情境。例如,在学习计算梯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分析如何利用之前学过的知识计算梯形面积,此时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将图形进行分割,然后求面积和;也有学生可能会提出将梯形补充为长方形,然后求面积差。当学生提出多种多样的方法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究式的情境能够在课堂上形成良好的探究氛围,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能主动展开思考与探究。
二、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
在传统教学中,师生交流不足,学生仅能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教学,即使有问题也不愿意主动提出,而教师也不会对学生予以深入的关注,这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教师应当关注学生的想法,与学生展开有效的互动与交流,一方面要向学生进行提问,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观点,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应当肯定学生的努力,并引导其思维走上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应当引导学生主动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予以充分的信任,愿意告知教师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长方体表面积计算时,教师可以逐步设计问题,如长方体有哪些特点?共有多少个面?如何计算每个面的面积?其面积和是多少?学生会在教师的引导下畅所欲言,并逐步展开探究,当学生通过探索得出正确答案时,他们将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印象。在交流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学生,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与看法,这样才能增进师生关系,为培养创新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维护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在培养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维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其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进行思考与探究,这样学生的创造力才能够得到全面的锻炼与发展。例如,在除法余数知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并掌握余数不能比除数大这一内容,教师可以准备49根小棒,然后设置问题:可以将小棒分为多少根一组,能分多少组,还剩余多少根小棒。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进行分组讨论,看哪一组得出的结果最多。在利用小棒进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将完全占据课堂的主体地位,对知识点进行有效探究与思考,而教师则应当在必要时对学生予以指导,使其思路能够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在讨论出结果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汇报,然后对学生的汇报结果进行点评,并引导学生比较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四、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
为了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予以关注,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鼓励学生说出答案,还要让学生说清楚自己的思考过程,尤其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教师应当对学生的思维予以关注,如果发现学生的思维过程有问题,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引导,使其意识到错误的存在,用正确的思维方式思考并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就会主动进行总结与分析,用抽象思维与综合思维思考问题,这些思维能力都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
创造能力是学生在成长与发展中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學中应当发挥其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当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展开学习,与学生展开有效的沟通,并注重教学方法的传授。
参考文献:
[1]陈文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5(2).
[2]孙国栋.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