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进入21世纪后,美国院校研究的工作领域、职业发展路径、首要职责及角色等发生了新的变化。针对这些新变化,美国院校研究会通过建构院校研究知识与课程,提出院校研究新模式与新愿景,界定院校研究职责和功能,修订院校研究职业道德条例,重新界定美国院校研究会的使命,对院校研究进行了再界定。这有助于推动院校研究机构提高协同能力,提高院校研究在内部咨询研究中的参与程度,提高院校研究的专业化水平,但如何提高其非权力影响力,如何把握决策支持的情境嵌入性,如何协调专业自主与外部干预成为院校研究面临的挑战。
【机 构】
: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
【基金项目】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6YJC880084)。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后,美国院校研究的工作领域、职业发展路径、首要职责及角色等发生了新的变化。针对这些新变化,美国院校研究会通过建构院校研究知识与课程,提出院校研究新模式与新愿景,界定院校研究职责和功能,修订院校研究职业道德条例,重新界定美国院校研究会的使命,对院校研究进行了再界定。这有助于推动院校研究机构提高协同能力,提高院校研究在内部咨询研究中的参与程度,提高院校研究的专业化水平,但如何提高其非权力影响力,如何把握决策支持的情境嵌入性,如何协调专业自主与外部干预成为院校研究面临的挑战。
其他文献
美国密歇根大学开设的院校研究方向硕士学位项目,旨在培养能改善教育实践的人才。该项目的师资队伍具有多学科的背景,实践工作经验丰富;课程内容强调研究方法和实践性知识;教学方式重视“做中学”和信息技术的运用。密歇根大学培养院校研究专业人员的经验具有典型性,对我国高校培养院校研究专业人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改革开放40年来,通过国家重点建设强起来的顶尖高校与其他普通本科高校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高等教育生态严重失衡。随着"双一流"建设和高等教育强国战略的推进,处于高等教育生态链中间层次的高校--地方高水平大学具有强烈的内外部发展诉求。为提升地方高水平大学的整体实力,急需在博士学位授权审核方面给予倾斜性政策支持,以加快建设地方高水平大学,强化其在高等教育生态链中的支撑作用。
"全国专业学位博士教育质量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专业学位博士生的学科背景一致性较高,求学动机明晰,对职业发展的满意度评价较高;但专业学位博士教育也存在培养目标定位不清,导师制度流于形式,不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欠缺校外力量参与,培养方案依附性强,成果产出偏重论文发表,学生能力提升与发展需求不匹配,对博士专业学位认知不清等问题。为推进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发展,应从扩大教育规模、分类构建适切的培养模式、引导实践成果产出、完善相关监督体系、推进社会认同多个方面加以改进。
对"拔尖计划"学生的访谈分析发现,他们对自身拔尖性的认知可分别归为学业成绩优秀、学科兴趣、学术理想三类。在学院制和实体化班级培养模式下,"拔尖计划"学生易将拔尖性简单指向学业成绩优秀,在虚拟班级培养模式下,学生多将拔尖性归结为浓厚的学科兴趣,同时也有少数学生经由探究性学习而深刻感知到学科及学术价值,从而能超越培养环境约束建构起学术理想,这也是多数学生认可的拔尖性的本质。为更好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实施"拔尖计划"应进一步深入推进探究性教学模式,帮助学生建构学术理想。
英国的学位学徒制是职业主义在高等教育领域迈进的新坐标。"雇主主导、工作本位"的特点使其与高等教育精英传统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引发了课程权力应坚持学术自由还是雇主主导、治理模式应选择大学自治还是向社会问责妥协、大学使命是引领变革还是顺应产业需求等事关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论争。学位学徒制合法性的获得是知识观、学习观、教育体系及社会变革的突出表现,职业主义与精英教育传统可以在高等教育领域以共生和谐的方式共同闪耀光芒。
澳门回归祖国20年来,高等教育发展以制度完善、规模普及、"横琴决策"为标志在延续和变革中不断提升。澳门是一个小而全、小而精的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形式多元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融入合作为载体的科研创新模式和以发展定位为导向的教育服务模式。展望未来,澳门高等教育应聚焦核心定位,主动融入粵港澳大湾区建设;发挥微型城市特点,引领经济适度多元发展;设立国际标准,提升特色学科影响力;推动互联网+,建立优质教育资源辐射网络;创新合作模式,发挥高校的集聚-溢出效应。
立足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结合重要教育政策文本、关键教育事件和现实数据,探寻中国高等院校调整变革的历史脉络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70年来,我国高等院校调整经历了以建设单科性院校为主、急躁冒进与急速缩减相继、注重多科性院校发展、推动高校综合化发展、质量与绩效并重五个演进阶段。反思我国高等院校调整变革的历史路径,对于新时代高等院校的区域布局、资源分配、结构优化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经历了六次转换,转换中创造出的新话语体系为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作出了特殊贡献。新中国70年高等教育话语体系转换的核心使命是探索中国高等教育的现代性,内生动力是发展以人民为中心的高等教育,主体任务是协调两种高等教育理想的内在张力,基本样态是高等教育国家话语占主导地位。为更充分发挥话语体系在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中的作用,需在话语体系建设上进一步夯实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将我国大学制度的优势转化为大学治理的效能;需以中国为中心重写高等教育的现代叙事,更加
基于生态学的研究视域分析我国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生态可以发现,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的学科生态系统在不同层面展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多样化的结构特征影响和制约着学科生态系统功能的形成与发挥,呈现出学科个体的自我生长进化、学科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学科生态系统的动态调整与平衡等进化机理。为优化学科生态系统机能,推进"双一流"建设,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应遵循固本培元、分而治之、系统协同、道法自然的治理逻辑,打造与培育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尊重学科生态系统的差异性与多样性,引导学科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顺应与维护学科生
以集体行动理论作为分析视角,结合公共治理的内核,可以构建"选择性激励--制度规范--共赢善治"的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实践逻辑。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实践逻辑决定了高校继续教育治理的发展路向。高校继续教育治理要遵循治理主体结构的合理化、信息公开的常态化、运行制度的完善化、治理目标的明确化这一路径,为高校继续教育治理发展指明行动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