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信息化是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来的,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化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运用,特别是把IT在教育中的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这种趋势在我国发展之快,影响面之大,令许多教育工作者感到困惑和无所适从。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进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仗,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仗的魔术师。
具有信息时代教育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育为主导,以学生探索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
随着Internet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学中适合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个别差异,创造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但应该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应该在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国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了,每一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成果,这样才能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讨论,扮演好组织者、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建立一支优良、精干适合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认识。
第一,转变观念。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要使自己接受并在课堂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现代化教育,谁把握信息科学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教育。
第二,角色转化意识到位。现代化的教育使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以“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为“生”为中心的组织者、启发者、辅助者。
第三,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这个“新角色”的职能更趋多元化,教师除了具有原来的基本功外,还要具有现在的基本功,就是电教基本功即“两种理论”“两个设计”“五项操作”。两种理论就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两个设计就是会教学设计,会教学软件设计。五项操作指:“编”——会编写电教教案;“演”——会进行各种媒体的操作演示;“导”——会选择媒体、教学软件,组织教学;“练”——会收集各种信息,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训练,培养学生能力;“馈”——会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反馈。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华东师大教育信息网络中心主任祝智庭教授认为,教育信息化应被看做一个过程,其结果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广泛应用以电脑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表现为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管理自动化、环境虚拟化。
教育信息化的目的是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现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信息机器引进教育的过程,更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革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
如果说信息技术是威力巨大的魔仗,那么教师就是操纵这个魔仗的魔术师。
具有信息时代教育观念的教师,应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过去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强调利用两个工具,即字典和图书馆,今后要增加一个工具,更应该强调通过互联网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能借助于自己的知识去获取新的能力,并使之成为一种思索活动。因此,课堂教学要以教师创造性的教育为主导,以学生探索的学为主体,以发展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观察、操作、实践和独立思考的环境。
随着Internet的出现,为网上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便利的空间,在网络环境下学生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一种新的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正在形成和发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它强调以学生“学”为中心,教师应围着学生转。因特网(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人类联想思维特点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式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在教学中适合不同进度、不同程度、不同能力的学生的个别差异,创造了个性发展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纯的,唯一的知识传授者,学生一方面在教师指导下掌握有限的知识,一方面又利用网络主动获取无限的相关知识,并不断的提出新的问题。在这种环境下,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围绕同一主题,提出不同问题,大家分头获取信息,找出答案的过程。这样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学会了思考,学会了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的过程中与学生的心理得到了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我们的基础教育不但应该为学生打好扎实的基础,更应该在挖掘学生潜力的过程中着眼于学生一生的发展。“教学生五年,为学生想五十年,为国家民族想五百年”。国此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本领。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由场上的“主演”改变为场外的“指导”,教师对学生的直接灌输减少了,但教师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工作,组织工作都大大增强了,每一环节若要取得较理想的学习效果都离不开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对自己的角色进行新的认识和调整,应不断更新观念、更新知识,了解最新科技成果,这样才能自如地与学生进行真正的交流讨论,扮演好组织者、辅导者、合作者的角色。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引起了教师角色的转换。建立一支优良、精干适合信息时代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是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根本保证。为了适应现代化教育的需要,一定要从自身做起,加强认识。
第一,转变观念。人们对任何一种新的知识和技术的认识总有一个过程,要使自己接受并在课堂中自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认识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发展现代化教育,谁把握信息科学技术,谁就把握了未来教育。
第二,角色转化意识到位。现代化的教育使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以“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为“生”为中心的组织者、启发者、辅助者。
第三,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这个“新角色”的职能更趋多元化,教师除了具有原来的基本功外,还要具有现在的基本功,就是电教基本功即“两种理论”“两个设计”“五项操作”。两种理论就是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两个设计就是会教学设计,会教学软件设计。五项操作指:“编”——会编写电教教案;“演”——会进行各种媒体的操作演示;“导”——会选择媒体、教学软件,组织教学;“练”——会收集各种信息,增加课堂容量,加大训练,培养学生能力;“馈”——会对信息资源进行及时反馈。
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只有转变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才能适应未来教育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