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变与不变中超脱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n8512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学习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单元提示中的单元目标是不但要欣赏其中描绘的自然风光,还要求体会作者抒发的感情和文章寄予的旨趣。
  《赤壁赋》的作者苏东坡到黄州来之前正陷于一个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案”的冤案中,之后,他从监狱里走来,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的小县城走来。余秋雨对此高度评价,认为他完成了一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他在黄州的杰作,宣告着他进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那么,苏东坡到底是怎样突围、超脱的呢?这在他的文章《赤壁赋》中又是怎样体现的呢?笔者反复阅读文本,发现苏轼是一位高人,他在哲学的相对论中,在变与不变中完成了对凄苦孤独的挣扎和超越。
  文中,作者的感情是起伏变化的。文章第一段,知己、美景,饮酒、作诗,对于一位文人来说,简直是赏心乐事,诗人凭虚御风,仿佛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然而,心中的理想并没有磨灭,看到江水之阔,宇宙之大,“望美人兮天一方”,诗人难免产生知音何处之感,此时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不禁悲从中来,向客发问,这里的客也许就是诗人自己,诗人自己心中有疑惑,自问自答。
  文章的第三、第四自然段可以联系起来看,就是三问三答。第一问,英雄不再。面对眼前的江水明月,诗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当年他们是何等的风流潇洒、意气风发、不可一世,如今却也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灰飞烟灭,风流云散,不禁悲从中来。第二问,人生短暂。诗人被贬黄州,尽管在江边捕鱼砍柴,驾着小船,喝着美酒,但面对茫然万顷,仍感叹自己如沧海一粟,与无穷无尽的长江相比,自己的生命是如此短暂,从而心生羡慕。第三问,想超脱现实而不得。诗人面对如此困境,想“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但诗人也深知,不可骤得,只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苏轼毕竟是苏轼,虽然遭贬,仍坚持对生活的执着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的关切,不甘沉沦,虽看到江水之阔、宇宙之大,产生知音何处、天各一方的感叹,仍会自我解脱,正如在《定风波》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潇洒放达。针对第三段提出的三个问题,诗人列举江水、月光,说明了去留、增减的辩证关系。“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作者归纳到一般的认识哲理:变与不变,无论是宇宙还是人生,都是相对的。所以,从变的一面来看,天地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停止,正如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所以,无论是不可一世的英雄还是被贬边远地区的小人物都是如此,最终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散!从不变的一面来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何必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不必谈人生的短暂,而应保持豁达乐观的态度,阐发了变化和永恒的辩证关系。针对第三问,怎样超脱现实,作者提出,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我们可以寄情山水,尽情享用,豁达乐观。至此,“客喜而笑”,这里的客人何尝不是作者自己,作者自己提问自己解答,自我超脱。
  苏轼是怎样做到的呢?这与他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苏轼在儒学体系的基础上濡染佛老,他把儒、佛、老三家哲学结合起来,各家思想对他几乎都有吸引力。他早年就“奋厉有当世志”,很向往“朝廷清平而天下治平”的盛世,具有儒家辅君治国、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所以尽管被贬黄州,仍“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这里的美人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作者仍希望自己能够遇到圣主清明的世事。当他遭遇失败时,佛老思想又帮助他通达地观察问题,能够超然“游于物之外”,认为“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自可“无所往而不乐”,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历尽升沉,可正是苦难让苏轼加深了阅历,扩大了视野,使他在文学上获得很大的成功,成为一代文豪。
其他文献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元问题”,其研究状况关系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整体发展和未来学术前景。目前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历史学视角、政治学视角、社会学视角、哲学视角、人学视角等角度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推动了理论的深入发展,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相关概念混淆、研究逻辑起点相对滞后、理论论证不到位、缺乏比较研究视野;其未来发展需要进一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界、把握相关的重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提升,我国的远程教学模式也因此得到了长足发展,山区县因各种原因步伐虽慢,在逐步推进的同时也进行了广泛的探索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远程教育在山区县小学生的应用实现了极大的突破,特别是2020年的新冠疫情加速了远程教学方式的推广运用,推动了山区县的基础教育,为师生提供了海量的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的形象化和多样化的同时也能够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帮助学校从根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图书馆的服务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来越呈现出跨学科、深层次、数字化的趋势,图书馆只有及时进行服务模式的调整,才能更好地应对新技术发展给图书馆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了新技术在当前图书馆的应用,并列举了当前新技术在图书馆服务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据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如何更好地应用新技术以促进图书馆服务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新技术运用;图书馆服务;发展趋
诵读是语文课堂中重要的教學环节。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意为反复诵读文章,就能更清晰地理解文意。出色的诵读能让学生体会平面文字转化成立体声音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能使学生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在入其境、体其味中陶冶情性,增长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抓好诵读环节,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文本,深入品味文本内蕴。  叶圣陶先生曾经这样论述语文学习中的诵读环节。他说:“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
[摘 要:针对目前各高校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出在设计类专业课程中开展双创教育的教学模式探索。将双创思想贯彻课程设计的整体,包括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标准等。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从学生课堂的反馈和完成项目情况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关键词:双创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模式]  一、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结合的必要性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人
[摘 要:体育课程是我国中职教学体系的重要成分之一,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开展教学工作有益于促进学生体育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的良好发展,促使学生逐渐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作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中职院校多以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核心任务目标,导致体育教学长期面临着边缘化的困境,终身体育这一观念的渗透更是无从入手,针对这种现象,则需广大教师端正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加快改进措施的研究和落实,让体育锻炼真正成为伴随学
[摘 要:随着新课改逐渐推行与实施,很多学校根据新课改的相关标准来开展教学工作。在新课改中,比较重视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要求教师要注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还要将对学生评价的结果和学生的毕业以及升学都要所有联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推進了课程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成长方式的转变。但就当前的情况而言,虽然有部分学校践行了新课改的想要要求和标准,但是所获得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并不是很理想的效果。主要
[摘 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常见手段,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理解能力开始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最关注的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探究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翻转课堂等方式都能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本文就关于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如何提高学生理解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和建议。  关键词:理解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实施
[摘 要:2020年1月,中国正值农历鼠年的喜庆气氛下,一场新冠疫情在全世界悄然爆发。首当其冲的中国,在最先发现疫情后,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中央采取了果断的措施,包括了采取对于武汉的封城、湖北的及时管控、全国各省各市控制人员流动、对于返乡人员及时的监测、经济几近停滞、大学等机构单位全部改由线上办公学习等。在这种举国动员下,经过近一年的努力中国的抗疫行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就在中国人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承认,他绝不允许他所写的东西不经过修改就发表。他说:“我修改并变化,一直到感觉我在摧残它。”托尔斯泰把他对自己作品的修改说成近乎摧残,绝不是危言耸听。这种说法,恰恰可以看出他对修改的认真和慎重。他写的《战争与和平》以及《安娜·卡列尼娜》之所以称为世界名著,苦心修改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大作家的创作是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也是如此。教师应该在作文课上,有意识地教会学生修改作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