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是学生工作中重要的必然的组成部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其本身的必要性、独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内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对策
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各族学生的未来和切身利益的大事,是立校之本和办学方向的大事,也是切实保障成人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新时期民族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外环境对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对民族院校学生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从国内环境看
1.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现象,以及官员腐败、贪污现象,从而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所怀疑。并且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区域经济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城乡教育收益的不公平、社会治安状况等问题面前,他们就会迷茫,就会出现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变化,导致理想信念的模糊或缺失甚至破灭。
2.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由于理论功底薄弱,往往用一知半解来评价改革、评价社会,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风云中迷失方向,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持否定怀疑的态度。有些学生自身不愿努力学习,没有进取之心而是得过且过,持“混文凭”心态。
(二)从国外环境看
1.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花样翻新、手段多样你,使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四信”发生偏离。[1]因此,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跟自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这是国家各级领导人考虑的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模糊和淡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残害人民、危害社会安定团结,敌视国家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其手段有日趋残忍、极端的趋势。他们利用传播等形式煽动民族仇恨,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特别是近年来他们利用网络进行渗透的情况越来越厉害。他们通过这些渠道大肆传播宗教极端、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的思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
2.中西方文化价值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价值观念等涌入大学生的生活。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把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我们,诸如色情、暴力、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产生影响,动摇了成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淡化了人生信仰。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压力及原因
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压力表现在学习、经济、就业、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等方面,但这些不适应同汉族大学生相比有许多自身的原因。[2]
(一)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以及环境原因,基础教育落后, 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知识基础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起点参差不齐,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感到学习压力大,惧怕同学间的竞争,影响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语言水平上,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不同,少数民族学生接触汉语和学习的程度也不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汉语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普通话水平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障碍。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少数民族学生会渐渐产生心理压力。他们一方面会与其他同学来往、交朋友,渴望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另一方面又会因一些生活习惯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将自己局限在本民族的小圈子内,限制了他们与同学间的相处和沟通,阻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也会引发人际交往的压力。宗教文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与本民族信仰相符合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而非本民族同学之间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他们害怕触犯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禁忌而引发矛盾,这无疑会使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产生障碍,这也是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要压力。离开养育自己的十几年的乡土,来到陌生的都市,进入高等学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历练,他们在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不适应的现象。
(二)就业形势严峻造成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放缓,大学生的就业已需求大于供给,90%以上的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庭供给,[3]学生家庭在社会上所处的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思想状况,严重影响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而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了动摇。
三、学生工作面临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维护学校的稳定
广泛开展大学生地理文化节、历史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节、读书节、体育节、爱心节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并成为精神动力,又要通过组织开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关的读书会、文化沙龙、少数民族语言的学术讲座、汉语演讲比赛、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讨论会、感恩会、募捐扶贫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大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一思想,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深入内心,并将其转化为现实活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4]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民族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创建和谐社会等重要作用和意义。多渠道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二)加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通过教育, 使民族学生了解、熟悉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强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院校更应积极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增强反分裂、反渗透能力,承担起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要广泛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定期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以及民族风情宣传活动,形成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对学生加强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树立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正确思想,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自觉性。要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传统文化教育更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取其精华,汲取养分,将传统文化吸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来,以充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五观”教育[5]、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和法律教育,来做好高校大学生反渗透反分裂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防范、抵御、辨别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能力,要教育各族大学生认清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以及境内外的斗争是尖锐的、复杂的、长期的,有时是很激烈的,从而不断地增强与西方敌对势力作斗争的自觉性。现代传媒工具的普及受到青年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主要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等,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管理的结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导向融于规章制度和考核其中。
(三)抓好学科建设,抓好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紧密结合社会形势和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帮助他们确立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事例和教育内容,要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以理论创新为基础,结合形势政策报告会等,回答各族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抓好队伍建设,一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二是抓好教职员工队伍建设。学校各级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以及岗位职责规范和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增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特点的了解,努力探索实践规律,提高工作水平。
(四)坚持不懈地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民族院校生源多样化源于早期的教育、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民族和宗教等背景存在,造成学生个体间存在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做好各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贴近”,[6]贴近实际,就是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实际联系起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解惑答疑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贴近生活,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们的民族和生活习惯,悉心研究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学生,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各族学生的距离更近、感情更真、心肠更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需,多了解学生的民族习惯、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帮助他们解难题、办实事。做好大学生就业、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民族地区贫困和整体性贫困状态的生存条件恶劣,两极分化趋势不断加快,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需要党的温暖,更要人本关怀,需要对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多方面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将影响社会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也影响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社会各行业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自主创业,要更新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工作。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自卑、自闭、嫉妒、敏感等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按照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的原则,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积极引导、培养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胜困难的坚强勇气和坚定的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语言交流上有一定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 可以请同宿舍的学生帮助提高,通过班级活动等形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多交流、多学习。教育广大学生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对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要通过学院的助学资助体系,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通过在精神上支持、在学习上帮助形式,应引导少数民族贫困生正确对待困难,逐渐培养起自立自强、奋发成才、讲求诚信的优秀品德。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组织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展自我,完善心理机能,[ 7]使学生能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自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一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二是发挥学生群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作用,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如大学生行为准则、学籍管理、毕业资格认定等之中, 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生交友会,注意力、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意志力训练和知识竞赛等,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200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董莉 闻素霞.国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研究述评.牡丹江大学学报第18卷,第3期.
[3]李爽,安晓琴.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5:164-167.
[4]李保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 [J].宁夏社会科学,2007,(5).
[5]韦鸿鹏[3]陈晓愍,王银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6]耿亚军.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和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7]何瑾,樊富民.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7,28(2):79-84.
关键词: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国内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对策
做好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社会和谐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大事,是关系各族学生的未来和切身利益的大事,是立校之本和办学方向的大事,也是切实保障成人学生培养质量的前提和保证。新时期民族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国内外环境对民族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在新的历史时期,国际国内环境对民族院校学生政治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主要表现在:
(一)从国内环境看
1.市场经济的影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上出现一些不合理、不公正现象,以及官员腐败、贪污现象,从而导致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有所怀疑。并且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如下岗失业人员的增多、区域经济差距拉大、贫富差距拉大,城乡教育收益的不公平、社会治安状况等问题面前,他们就会迷茫,就会出现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变化,导致理想信念的模糊或缺失甚至破灭。
2.学生自身素质有待提高。部分大学生由于理论功底薄弱,往往用一知半解来评价改革、评价社会,容易在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风云中迷失方向,对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持否定怀疑的态度。有些学生自身不愿努力学习,没有进取之心而是得过且过,持“混文凭”心态。
(二)从国外环境看
1.意识形态斗争激烈。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意识形态渗透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花样翻新、手段多样你,使部分大学生的“三观四信”发生偏离。[1]因此,在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存在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祖国繁荣富强、民族伟大复兴跟自己无关的思想,认为这是国家各级领导人考虑的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认识模糊和淡薄。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国际恐怖势力残害人民、危害社会安定团结,敌视国家的本质没有丝毫改变,其手段有日趋残忍、极端的趋势。他们利用传播等形式煽动民族仇恨,破坏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特别是近年来他们利用网络进行渗透的情况越来越厉害。他们通过这些渠道大肆传播宗教极端、民族分裂和暴力恐怖的思想,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这影响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接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
2.中西方文化价值冲突。随着改革开放的稳步推进,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模式、价值观念等涌入大学生的生活。西方国家通过各种手段把他们的文化价值观强加于我们,诸如色情、暴力、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对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产生影响,动摇了成人学生对社会主义的信心,淡化了人生信仰。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压力及原因
探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主要压力表现在学习、经济、就业、人际关系以及生活等方面,但这些不适应同汉族大学生相比有许多自身的原因。[2]
(一)难以适应新的教学环境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以及环境原因,基础教育落后, 少数民族学生整体知识基础与汉族学生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学生入学时的文化起点参差不齐,使得一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入学后感到学习压力大,惧怕同学间的竞争,影响了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在语言水平上,由于各民族地区的历史背景、经济状况不同,少数民族学生接触汉语和学习的程度也不同,造成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汉语水平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而且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受到少数民族语言影响, 普通话水平不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给少数民族学生带来了学习上的障碍。面对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少数民族学生会渐渐产生心理压力。他们一方面会与其他同学来往、交朋友,渴望得到其他民族的认同;另一方面又会因一些生活习惯和心理等方面的原因,将自己局限在本民族的小圈子内,限制了他们与同学间的相处和沟通,阻碍了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也会引发人际交往的压力。宗教文化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追求与本民族信仰相符合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而非本民族同学之间缺乏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交流,他们害怕触犯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禁忌而引发矛盾,这无疑会使同学间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产生障碍,这也是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的主要压力。离开养育自己的十几年的乡土,来到陌生的都市,进入高等学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历练,他们在学业、生活和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都有不适应的现象。
(二)就业形势严峻造成的影响
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毕业生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逐年放缓,大学生的就业已需求大于供给,90%以上的学生最主要的经济来源是家庭供给,[3]学生家庭在社会上所处的经济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思想状况,严重影响自身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影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进而对现阶段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产生了动摇。
三、学生工作面临的对策
(一)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维护学校的稳定
广泛开展大学生地理文化节、历史文化节、校园文化艺术节、心理健康教育节、读书节、体育节、爱心节等形式多样、内容健康向上弘扬主旋律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信念并成为精神动力,又要通过组织开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有关的读书会、文化沙龙、少数民族语言的学术讲座、汉语演讲比赛、国际国内热点问题讨论会、感恩会、募捐扶贫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让大学生更加全面系统地认识、理解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一思想,使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识深入内心,并将其转化为现实活动的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4]民族地区由于地域的特殊性和社会发展的差异性,以及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在相互交往中往往会出现一些民族关系问题,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民族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稳定,促进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维护祖国统一,创建和谐社会等重要作用和意义。多渠道地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健全和完善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预案,维护学校和社会稳定。 (二)加强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坚持不懈地开展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教育,通过教育, 使民族学生了解、熟悉党和国家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增强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院校更应积极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增强反分裂、反渗透能力,承担起推动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要广泛利用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定期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政策,以及民族风情宣传活动,形成民族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亮点。对学生加强民族关系和民族团结教育工作, 树立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的正确思想,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培养各族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提高各族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自觉性。要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教育活动,使各族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传统文化教育更要植根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取其精华,汲取养分,将传统文化吸纳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来,以充实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加强大学生“四个认同”、“五观”教育[5]、公民道德意识教育和法律教育,来做好高校大学生反渗透反分裂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增强大学生防范、抵御、辨别敌对势力渗透破坏的能力,要教育各族大学生认清我们与西方敌对势力以及境内外的斗争是尖锐的、复杂的、长期的,有时是很激烈的,从而不断地增强与西方敌对势力作斗争的自觉性。现代传媒工具的普及受到青年的广泛认同和接受, 高校思想政治建设主要加强网络阵地的文化建设、安全保障机制建设、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等,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加强管理的结合,建立思想政治工作考核机制。把思想政治工作的柔性导向融于规章制度和考核其中。
(三)抓好学科建设,抓好队伍建设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紧密结合社会形势和民族学生学习、生活与思想政治状况的新特点,帮助他们确立在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事例和教育内容,要深入发掘其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使学生在自我学习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要以理论创新为基础,结合形势政策报告会等,回答各族学生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做好释疑解惑和教育引导工作。抓好队伍建设,一是抓好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二是抓好教职员工队伍建设。学校各级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必须按照德才兼备的原则,通过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工程,完善激励和保障机制,以及岗位职责规范和考核制度,充分调动工作队伍的积极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自觉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增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心理特点的了解,努力探索实践规律,提高工作水平。
(四)坚持不懈地解决思想问题和实际困难
民族院校生源多样化源于早期的教育、家庭环境、个人经历、民族和宗教等背景存在,造成学生个体间存在心理、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做好各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三贴近”,[6]贴近实际,就是将党的民族政策、理论学习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成长、成才实际联系起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回避热点难点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解惑答疑和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导向作用;贴近生活,就是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深入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们的民族和生活习惯,悉心研究他们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和生活追求,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贴近学生,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各族学生的距离更近、感情更真、心肠更热,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需,多了解学生的民族习惯、价值观念和心理特征,帮助他们解难题、办实事。做好大学生就业、和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民族地区贫困和整体性贫困状态的生存条件恶劣,两极分化趋势不断加快,对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和谐社会,需要党的温暖,更要人本关怀,需要对弱势群体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和帮助,多方面建立健全长效帮扶机制,帮助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大学生就业问题处理得当与否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将影响社会可持续健康、和谐发展,也影响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社会各行业采取多种措施和渠道,努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一方面,要制定各种优惠政策,鼓励、支持高校毕业生就业与自主创业,要更新就业观念,到基层去工作。
(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对少数民族学生出现的自卑、自闭、嫉妒、敏感等心理问题及时疏导,按照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的原则,切实做好学生的心理危机事件的预防与处理工作,降低学生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率。积极引导、培养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战胜困难的坚强勇气和坚定的信心、良好的心理素质。对语言交流上有一定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 可以请同宿舍的学生帮助提高,通过班级活动等形式鼓励少数民族学生多交流、多学习。教育广大学生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营造良好的民族团结氛围,对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要通过学院的助学资助体系,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通过在精神上支持、在学习上帮助形式,应引导少数民族贫困生正确对待困难,逐渐培养起自立自强、奋发成才、讲求诚信的优秀品德。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组织的作用,培养学生自我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发展自我,完善心理机能,[ 7]使学生能够能通过自身的努力进行自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心理问题。一是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志愿者协会,二是发挥学生群团组织和学生干部的作用,把教育与自我教育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的内容和要求体现在管理的各项制度中,如大学生行为准则、学籍管理、毕业资格认定等之中, 使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开展一些有益于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学生交友会,注意力、创造力、社会适应能力、意志力训练和知识竞赛等,从而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能力和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奚洁人.《科学发展观百科辞典》.200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
[2]董莉 闻素霞.国内少数民族大学生压力研究述评.牡丹江大学学报第18卷,第3期.
[3]李爽,安晓琴.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对策[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5:164-167.
[4]李保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民族地区高校德育教育 [J].宁夏社会科学,2007,(5).
[5]韦鸿鹏[3]陈晓愍,王银春.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与和谐社会的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1).
[6]耿亚军.创新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维模式和路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
[7]何瑾,樊富民.西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教育对策研究.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7,28(2):7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