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设计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而“研究性学习”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一个热点、亮点、难点。笔者是站在研究性学习课程教学第一线的教师,结合教学实践,就有关初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谈一下自己的体会,以供商榷。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思考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
综合国内“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发现,运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完全自主”式,一种是“部分教师参与、导师主导式”。在总结借鉴了现有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并实施了自己的运行方式:“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仍以班级为单位,由在课题研究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业指导师,在体验和训练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与技能之后,学生自组课题组,自选课题,自行聘请有关学科教师或专家做导师实施课题研究。此种模式既有利于组织与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实施总体目标
初一,使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尝试小课题的研究。
初二, 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的训练,能较熟练地运用有关方法进行小课题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初步具备科学素养。
初三,能触类旁通、机动灵活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具备较为理性的思维与分析,能写出较优秀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2、 实施方法及原则
考虑到初中生存在着注意品质上的缺陷,如注意不够内化、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扰、注意内容狭窄、个人兴趣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容易分心等,具体实施时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及原则:①、不作枯燥的讲授,以生动活泼的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在不同的活动中使学生体验与感知课题研究的内涵与方法。②、以发散性思维训练题为激发点,于日常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培养优秀思维品质。③、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榜样,自觉寻找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激发其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深化研究动机。④、边扶持边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既相信又不高估学生的能力,学生有点滴的成就即给以热情的肯定。⑤、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引导学生避免浮躁和浅尝辄止。
3、实施反馈
课程实施一学年后,笔者在所任教的七年级14个班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每班随机抽取了7或8份共100份问卷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深受大部分学生欢迎(88%),90%的同学认为本课程非但不会妨碍其它课程的学习,反而会起到促进作用。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学生分别在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问题与困惑
1、安全因素制约着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带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如果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发生意外怎么办?是否有相关法规予以保护?教师是否要承担责任?
2、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与固定课时授课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学生的知、能层次不同,开展研究的水平与进度就不同,决定着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方式也就不同。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应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或分散或集中地使用课时。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
3、关于评价,目前探讨较多的是学生的评价问题,但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关键,如何对教师进行评价以更好地激励教师从事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也应提到行政议事日程上来。
三、实施体会与思考
1、观念的转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关键。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所带来的是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它的实施要求中国人的教育观必须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尤其是站在育人第一线的教育者更要加快步伐更新观念。有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本课程的认识还不充分,轻视研究性学习课程,随意限制甚至中止学生的课题研究,为课程的实施制造了障碍。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实施课题研究不但不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相反会更好地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2、全社会的支持是顺利实施本课程的有力保障。
调查反馈显示学生非常渴望到社会大舞台上去锻炼、去求知,但目前实施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时经常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侮辱谩骂,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初中生的知识能力较弱,为使其能真正有所收获,应尽量放慢课程推进的速度,把每个环节都设置得更具体些。
在学生进入研究实施之前先对他们进行基本方法的训练,:如:如何选题、如何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组织实施、如何写调查报告等。通过亲身参与和积极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沟通与合作,逐步培养起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科学素养
4、实施中切忌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由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化为加快学校或教师的扬名。教师不可为使学生的研究成果获奖或发表,以达到出成就的目的而催促学生急于求成,甚至捉刀代笔,不能让学生为眼前的利益而去研究。
5、及时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保持本课程的生命力
课程实施之初,学生的兴趣较浓,但随着课程的推进、困难的增多,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减退,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适时调整课程进度,相机设置兴奋点,不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6、校际资源如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能够更加完善和向学生开放,为他们进行研究提供阵地和舞台。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积极关心、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能成为学生的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郭元祥:《綜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赵继玲,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市实验中学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课程;实践;思考
一、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践
综合国内“研究性学习”课程设置发现,运行模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全体教师参与、学生完全自主”式,一种是“部分教师参与、导师主导式”。在总结借鉴了现有的运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及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我校制定并实施了自己的运行方式:“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自主进行课题研究”。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基础上,仍以班级为单位,由在课题研究方面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专业指导师,在体验和训练了一定的研究方法与技能之后,学生自组课题组,自选课题,自行聘请有关学科教师或专家做导师实施课题研究。此种模式既有利于组织与管理,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1、 实施总体目标
初一,使学生了解课题研究的基本知识,初步掌握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和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探究问题的能力。初步尝试小课题的研究。
初二, 进一步深化研究方法的训练,能较熟练地运用有关方法进行小课题的研究。通过研究,使学生具备较强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学会分享与合作,初步具备科学素养。
初三,能触类旁通、机动灵活地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具备较为理性的思维与分析,能写出较优秀的研究报告或论文。
2、 实施方法及原则
考虑到初中生存在着注意品质上的缺陷,如注意不够内化、容易受外界刺激干扰、注意内容狭窄、个人兴趣左右着自己的行动、容易分心等,具体实施时我们采用了如下的方法及原则:①、不作枯燥的讲授,以生动活泼的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在不同的活动中使学生体验与感知课题研究的内涵与方法。②、以发散性思维训练题为激发点,于日常教学中不断训练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开放性,培养优秀思维品质。③、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榜样,自觉寻找竞争对手与合作伙伴,激发其提升自身素质的内在需求,深化研究动机。④、边扶持边逐步放手让学生进行课题研究,既相信又不高估学生的能力,学生有点滴的成就即给以热情的肯定。⑤、既重过程也重结果,引导学生避免浮躁和浅尝辄止。
3、实施反馈
课程实施一学年后,笔者在所任教的七年级14个班级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每班随机抽取了7或8份共100份问卷进行统计。统计结果表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深受大部分学生欢迎(88%),90%的同学认为本课程非但不会妨碍其它课程的学习,反而会起到促进作用。经过一学年的实践,学生分别在收集处理信息资料的能力、社交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表达能力、克服困难的能力等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
二、问题与困惑
1、安全因素制约着教师不敢放开手脚带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如果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时发生意外怎么办?是否有相关法规予以保护?教师是否要承担责任?
2、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实践性与固定课时授课制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学生的知、能层次不同,开展研究的水平与进度就不同,决定着教师的指导内容与方式也就不同。笔者认为研究性学习的课时安排应有灵活性,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实施的具体情况或分散或集中地使用课时。但具体如何操作,还有待行政部门的统筹安排。
3、关于评价,目前探讨较多的是学生的评价问题,但教师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关键,如何对教师进行评价以更好地激励教师从事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也应提到行政议事日程上来。
三、实施体会与思考
1、观念的转变是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的关键。
研究性学习强调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它所带来的是与中国传统教育文化、教育价值观念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它的实施要求中国人的教育观必须发生革命性的转变,尤其是站在育人第一线的教育者更要加快步伐更新观念。有部分家长和教师对本课程的认识还不充分,轻视研究性学习课程,随意限制甚至中止学生的课题研究,为课程的实施制造了障碍。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实施课题研究不但不会影响其它学科的学习,相反会更好地促进其它学科的学习。
2、全社会的支持是顺利实施本课程的有力保障。
调查反馈显示学生非常渴望到社会大舞台上去锻炼、去求知,但目前实施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是:开展社会调查、社会实践时经常受到冷遇,甚至冷嘲热讽、侮辱谩骂,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3、初中生的知识能力较弱,为使其能真正有所收获,应尽量放慢课程推进的速度,把每个环节都设置得更具体些。
在学生进入研究实施之前先对他们进行基本方法的训练,:如:如何选题、如何搜索信息、处理信息、如何设计研究方案、如何组织实施、如何写调查报告等。通过亲身参与和积极体验,学生不仅学会了进行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还学会了沟通与合作,逐步培养起了进行课题研究的科学素养
4、实施中切忌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由促进学生的发展转化为加快学校或教师的扬名。教师不可为使学生的研究成果获奖或发表,以达到出成就的目的而催促学生急于求成,甚至捉刀代笔,不能让学生为眼前的利益而去研究。
5、及时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保持本课程的生命力
课程实施之初,学生的兴趣较浓,但随着课程的推进、困难的增多,部分学生的积极性会逐渐减退,这就要求教师随时关注学生的情绪,适时调整课程进度,相机设置兴奋点,不断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6、校际资源如校园网、图书馆、实验室等设施能够更加完善和向学生开放,为他们进行研究提供阵地和舞台。也希望有更多的老师积极关心、参与研究性学习课程,能成为学生的导师,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郭元祥:《綜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实施》,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赵继玲,女,浙江温州人,温州市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