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褐色的齐肩短发干净利落,一条长长的白色丝巾静静搭在黑色皮衣上。在中国生活整整20年,原口纯子还是偶尔会遇到语言交流的障碍。她于是在本子上端正地写出汉字给记者看,显出特有的审慎和细心。
出生于日本横滨的原口纯子是《108位在中日本人:即使这样,也要住在中国的理由》的主要编辑之一。这本书出版半月,日本亚马逊网站上的销量就是外交和国际类的第一名。
在2012年秋天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变得紧张之后,一大批抨击中国的读物在日本上市。《108位在中日本人:即使这样,也要住在中国的理由》是一个例外。
当然,它没有用数字去反驳“日企在中国的悲惨遭遇”、“中国崩溃论”,也没有大声辩解“中国不是日本的最大威胁”。100多个日本人,从矢野浩二、佐藤爱这样的“著名鬼子”到建筑师、留学生、寿司厨师、摄影师、日语教师以及家庭主妇用也许并非十分精彩的故事,讲述了留在这个国家的理由。
原口纯子也是这个“创意”的发起者之一。在这个被她称为“非常有意思”的国家,虽然存在挑战,但似乎并没有渲染的那样严峻。无论对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封闭”的中国
从东京庆应大学文学和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原口纯子先在日本一家旅游杂志当了两年编辑,而后转到一家电影发行公司做宣传。在那个岗位上的6年时间里,她每年都要前往巴黎好几次。
这段时间,原口纯子认识了一些在巴黎做翻译或者写专栏的日本人,她第一次发现还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发挥自己语言方面的特长在国外生活。不过当时日本和法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介绍已经非常普遍,对一个新人来说,想从中争取机会显然非常困难。
1993年,原口纯子随外派的丈夫到北京,开始了一句中文都不会的中国生活。
那是一个“封闭”和“古板”的中国,日本主流媒体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口纯子迁居中国的热情。“生活、艺术、人物采访类的文章不多,媒体主要话题都是政治、经济或者社会问题,其他的新闻很少,所以那时候我对中国的印象特别有限。”然而,当她站在北京街头才发现,这里的人们并不是新闻里讲的那样“压抑”。其次,诸多的生活细节让她发现,这个城市有着许多不同于日本和法国的智慧。
那也是一个悠闲的国家,“在日本,朋友们之间有两个小时的聊天时间就差不多了。但是北京的朋友特别好,有时候我去朋友家吃午饭,聊一下午天,再吃晚饭,一连八九个小时。”原口纯子还发现中国人很有幽默感,这是她在日本时完全没想到的。
于是,她想到,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介绍到日本去,“加上过去在媒体行业积累的经验,我想如果能在中国做一个专栏作家或者编辑,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原口纯子的梦想开始在一本一本书籍和专栏中间实现:《中国的聪明厨房》、《北京上海街头的小故事》、《中国杂货》、《北京在跳舞》等多本书籍陆续在日本出版。此外,她还连续6年在一家日本航空杂志《翼的王国》上开辟专栏,每期介绍中国的一个小城市或者有特别风土人情的乡村。为了这个专栏,她光临了许许多多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地方。
像几乎所有在中国的日本人一样,原口纯子强调采访不能涉及“敏感话题”。但敏感问题带来的紧张关系却是《108位在中日本人:即使这样,也要住在中国的理由》的缘由。
从书名就可以看到,它的内容分为“即使这样”和“理由”两个部分。前者也许显得更有故事,18个中国城市的日本人描述了反日情绪高涨后的遭遇,比如被砸超市员工们的团结、中国街头仍然可以听见的《北国之春》。
究其根本,这恐怕也是他们继续在中国生活的真正理由。
友好的中国人
大多数讲述者在中国都已经生活了10年以上。“如果在20年前做这本书,内容可能不会这么丰富。”原口纯子说,过去日本人到中国有一定身份限制,比如必须是工作原因。现在来中国的理由多种多样,日本对中国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她希望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一面。
一位在银川工作的母亲,讲述了和中国丈夫的美好生活。但是最近一年多来的变故,使她对局势给孩子可能带来的影响感到担心。
原口纯子本人的遭遇则是,在黄山采访从事传统制墨工艺的工匠时,受到热情招待。“去之前非常担心:如果人家不接受采访怎么办?采访时遇到困难怎么办?”出乎她意料的是,当地接待的人对她非常热情。
当原口纯子好奇地问对方为什么那么照顾自己时,对方告诉她,他的第一位日语老师对自己特别好,他觉得应该感恩,所以要好好照顾日本的朋友,“这件事让我感受到日语老师的重要性,因为日语老师是中国人接触日本的第一个人,是介绍日本和日本文化的窗口,对于两国交往来说,他们的职业太重要了。”
总体来说,原口纯子对中国的印象与大多数中国人差不多。比如担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现在大家都越搬越远,老胡同越来越少了。”
另外显著的是中日之间交通的便捷,“过去北京和东京之间的航班很少,机票的价格也很贵。现在每天都有很多航班飞往东京,机票价格也便宜了很多。如果有事情,3个多小时就可以回到东京。”与在法国相比,原口纯子觉得在中国,“大家都是黄皮肤黑头发,样子很像,就觉得很亲切。”
还有越来越像的日本人和中国人,“过去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居住区是完全隔离的,现在大家都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事情。”包括那时走在马路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是日本人、哪个是中国人,“以前中国人都没有发型,但是现在都有了不同的发型,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样子越来越像,如果不开口说话,完全区分不出来。”
当然,在原口纯子眼里,骨子里的区别仍然不同。比如日本文化里的“客气”,日本人觉得这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的重要方面;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太客气反而交不到很好的朋友。
对于未来,原口纯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过去20年,她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把中国的介绍到日本去;以后她想调整方向,把日本的情况写成中文的书,介绍到中国来,“我想,这对促进中日交流是很有意义的。”
出生于日本横滨的原口纯子是《108位在中日本人:即使这样,也要住在中国的理由》的主要编辑之一。这本书出版半月,日本亚马逊网站上的销量就是外交和国际类的第一名。
在2012年秋天中日关系因钓鱼岛问题变得紧张之后,一大批抨击中国的读物在日本上市。《108位在中日本人:即使这样,也要住在中国的理由》是一个例外。
当然,它没有用数字去反驳“日企在中国的悲惨遭遇”、“中国崩溃论”,也没有大声辩解“中国不是日本的最大威胁”。100多个日本人,从矢野浩二、佐藤爱这样的“著名鬼子”到建筑师、留学生、寿司厨师、摄影师、日语教师以及家庭主妇用也许并非十分精彩的故事,讲述了留在这个国家的理由。
原口纯子也是这个“创意”的发起者之一。在这个被她称为“非常有意思”的国家,虽然存在挑战,但似乎并没有渲染的那样严峻。无论对日本人、还是中国人。
“封闭”的中国
从东京庆应大学文学和社会学专业毕业后,原口纯子先在日本一家旅游杂志当了两年编辑,而后转到一家电影发行公司做宣传。在那个岗位上的6年时间里,她每年都要前往巴黎好几次。
这段时间,原口纯子认识了一些在巴黎做翻译或者写专栏的日本人,她第一次发现还有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发挥自己语言方面的特长在国外生活。不过当时日本和法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介绍已经非常普遍,对一个新人来说,想从中争取机会显然非常困难。
1993年,原口纯子随外派的丈夫到北京,开始了一句中文都不会的中国生活。
那是一个“封闭”和“古板”的中国,日本主流媒体的介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原口纯子迁居中国的热情。“生活、艺术、人物采访类的文章不多,媒体主要话题都是政治、经济或者社会问题,其他的新闻很少,所以那时候我对中国的印象特别有限。”然而,当她站在北京街头才发现,这里的人们并不是新闻里讲的那样“压抑”。其次,诸多的生活细节让她发现,这个城市有着许多不同于日本和法国的智慧。
那也是一个悠闲的国家,“在日本,朋友们之间有两个小时的聊天时间就差不多了。但是北京的朋友特别好,有时候我去朋友家吃午饭,聊一下午天,再吃晚饭,一连八九个小时。”原口纯子还发现中国人很有幽默感,这是她在日本时完全没想到的。
于是,她想到,将中国的文化和生活介绍到日本去,“加上过去在媒体行业积累的经验,我想如果能在中国做一个专栏作家或者编辑,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随着中文水平的提高,原口纯子的梦想开始在一本一本书籍和专栏中间实现:《中国的聪明厨房》、《北京上海街头的小故事》、《中国杂货》、《北京在跳舞》等多本书籍陆续在日本出版。此外,她还连续6年在一家日本航空杂志《翼的王国》上开辟专栏,每期介绍中国的一个小城市或者有特别风土人情的乡村。为了这个专栏,她光临了许许多多大多数中国人都没有听说过的地方。
像几乎所有在中国的日本人一样,原口纯子强调采访不能涉及“敏感话题”。但敏感问题带来的紧张关系却是《108位在中日本人:即使这样,也要住在中国的理由》的缘由。
从书名就可以看到,它的内容分为“即使这样”和“理由”两个部分。前者也许显得更有故事,18个中国城市的日本人描述了反日情绪高涨后的遭遇,比如被砸超市员工们的团结、中国街头仍然可以听见的《北国之春》。
究其根本,这恐怕也是他们继续在中国生活的真正理由。
友好的中国人
大多数讲述者在中国都已经生活了10年以上。“如果在20年前做这本书,内容可能不会这么丰富。”原口纯子说,过去日本人到中国有一定身份限制,比如必须是工作原因。现在来中国的理由多种多样,日本对中国的信息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她希望让更多的日本人了解中国丰富多彩的一面。
一位在银川工作的母亲,讲述了和中国丈夫的美好生活。但是最近一年多来的变故,使她对局势给孩子可能带来的影响感到担心。
原口纯子本人的遭遇则是,在黄山采访从事传统制墨工艺的工匠时,受到热情招待。“去之前非常担心:如果人家不接受采访怎么办?采访时遇到困难怎么办?”出乎她意料的是,当地接待的人对她非常热情。
当原口纯子好奇地问对方为什么那么照顾自己时,对方告诉她,他的第一位日语老师对自己特别好,他觉得应该感恩,所以要好好照顾日本的朋友,“这件事让我感受到日语老师的重要性,因为日语老师是中国人接触日本的第一个人,是介绍日本和日本文化的窗口,对于两国交往来说,他们的职业太重要了。”
总体来说,原口纯子对中国的印象与大多数中国人差不多。比如担心对传统文化的破坏。“现在大家都越搬越远,老胡同越来越少了。”
另外显著的是中日之间交通的便捷,“过去北京和东京之间的航班很少,机票的价格也很贵。现在每天都有很多航班飞往东京,机票价格也便宜了很多。如果有事情,3个多小时就可以回到东京。”与在法国相比,原口纯子觉得在中国,“大家都是黄皮肤黑头发,样子很像,就觉得很亲切。”
还有越来越像的日本人和中国人,“过去中国人和外国人的居住区是完全隔离的,现在大家都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特别好的事情。”包括那时走在马路上,一眼就能看出来哪个是日本人、哪个是中国人,“以前中国人都没有发型,但是现在都有了不同的发型,中国人和日本人的样子越来越像,如果不开口说话,完全区分不出来。”
当然,在原口纯子眼里,骨子里的区别仍然不同。比如日本文化里的“客气”,日本人觉得这是体现一个人的修养的重要方面;但是对于中国人来说,如果太客气反而交不到很好的朋友。
对于未来,原口纯子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过去20年,她一直在做的事情是把中国的介绍到日本去;以后她想调整方向,把日本的情况写成中文的书,介绍到中国来,“我想,这对促进中日交流是很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