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会计技能竞赛的举办,吸引了众多高职院校的参与。但随着各院校普高生源人数的下降和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生升学到高职院校人数的增加,研究如何在赛项引导下的赛教融合,并实现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生升学后的教育收益最大化是各高职院校努力的目标。
一、赛教融合和中高职衔接的背景
全国会计技能大赛的赛题是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设计的,赛题的呈现方式是高仿真的票据,参加竞赛的毕业生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当前对全国技能竞赛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各学校集中力量培训的学生仅是少数,难以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
我国中高职衔接机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近几年,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和高考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普遍招生困难。同时为了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中高职衔接的步伐逐步加快。环境的改变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必然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变化。
二、中高职衔接后高职教学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中高職衔接后,升学到高职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相差很大。经过三年的中职学习,有大约2%的学习已经考取了初级会计职称,有70%左右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理论和相关知识,但也有28%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为了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教学,设置不同教学内容。
(一)针对2%已经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学生,由于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所以要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方面,以高职全国会计技能竞赛的专业知识范围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方面除了竞赛所要求的之外,还要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调整;职业能力的培养则充分利用入驻学校的企业,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利用学生不上课的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参加真实的工作,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针对掌握了基本会计理论和基本技能的70%学生,最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技能课程就不再设置,把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取得相应证书做为理论知识培养的目标;职业能力方面,则在课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际工作的操作流程,再到校中厂从事具体的工作,以减轻师傅的负担,让更多的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受益。
(三)针对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28%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要重新设计。这一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中职学习,但会计专业最基本的理论都没能掌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问题,但也有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厌倦学习。针对这部分学生要从引导学生的兴趣开始教学,从高仿真的票据开始、再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再到理论学习,慢慢引导,逐步渗透相关知识。
三、在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备赛全国高职会计技能竞赛
(一)中高职比赛的差异分析
升学到高职的中职学生,有些在中职参加过会计技能竞赛。但中职会计技能竞赛和高职技能竞赛存在比较大的区别。首先,中职技能竞赛中学生只能参加手工技能赛项和信息化赛项中的一项,高职技能竞赛则是一队学生同时参加手工和信息化技能竞赛。其次,比赛要求不一样。例如中职手工技能竞赛中的点钞是以正确率和用时多少作为共同的标准的,而高职竞赛首先要求全部正确,否则再快也不能得分。第三,比赛内容难易程度不同。中职手工比赛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而高职比赛中适用的是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比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处理方面要复杂得多。
(二)中高职比赛的共同点分析
虽然中职比赛和高职比赛有很多不同,但因为同样是比赛,其中也会有很多的相同点。第一,比赛对参赛学生知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各方面全方位高要求。参赛学生首先要求知识全面、熟练,技能过关;但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比赛中的快节奏,以及应对比赛中突发事件,并给予正确的处理;高强度、长时间的比赛也要求具有好的身体,高质量完成比赛。第二,比赛要求学生要具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对学习的热爱。高职学生参加全国总能竞赛,有的学校准备两年多的时间,集训就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学生每天高强度的训练、高密度知识的灌输,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
(三)高职竞赛选拨学生的要求
中职升学来的学生,从知识存量方面来说差别很大,有的考过的初级职称,有的还不具备会计基础知识。但比赛中重点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举一返三的能力,既考察知识的宽度也考察知识的深度,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存量少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中职年龄小,没有目标,但并不代表学生学习能力差,进入高职之后,人长大了,有了目标,有学习能力就能学会相关知识。
其次,从心理和性格方面来说,要选择能吃苦有韧劲的学生。参加竞赛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学生具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不会、会了又忘、再学可能又忘的情况,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作者单位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项目“财会专业赛教融合的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gz2017002)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赛教融合和中高职衔接的背景
全国会计技能大赛的赛题是根据企业生产实际设计的,赛题的呈现方式是高仿真的票据,参加竞赛的毕业生可以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当前对全国技能竞赛的批评主要集中于各学校集中力量培训的学生仅是少数,难以实现“以点带面”的效果。
我国中高职衔接机制诞生于上世纪80年代。近几年,随着本科院校的扩招和高考生源的减少,高职院校普遍招生困难。同时为了搭建职业教育的“立交桥”,促进职业教育的长远健康发展,中高职衔接的步伐逐步加快。环境的改变要求高职院校的教学必然进行相应的改变,以适应变化。
二、中高职衔接后高职教学设计要具有层次性
中高職衔接后,升学到高职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相差很大。经过三年的中职学习,有大约2%的学习已经考取了初级会计职称,有70%左右的学生掌握了基本的会计理论和相关知识,但也有28%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为了实现教学收益的最大化,针对不同的学生要分层次教学,设置不同教学内容。
(一)针对2%已经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的学生,由于已经掌握了基础知识,所以要提高其理论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理论知识方面,以高职全国会计技能竞赛的专业知识范围作为学生的培养目标;专业技能方面除了竞赛所要求的之外,还要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调整;职业能力的培养则充分利用入驻学校的企业,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利用学生不上课的时间,利用一切机会参加真实的工作,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针对掌握了基本会计理论和基本技能的70%学生,最基本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技能课程就不再设置,把通过初级会计职称考试取得相应证书做为理论知识培养的目标;职业能力方面,则在课上先由教师讲解实际工作的操作流程,再到校中厂从事具体的工作,以减轻师傅的负担,让更多的学生从实际工作中受益。
(三)针对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28%学生,学习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要重新设计。这一部分学生经过三年的中职学习,但会计专业最基本的理论都没能掌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问题,但也有教学方式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致使学生厌倦学习。针对这部分学生要从引导学生的兴趣开始教学,从高仿真的票据开始、再到真实的工作环境再到理论学习,慢慢引导,逐步渗透相关知识。
三、在分层次教学的基础上备赛全国高职会计技能竞赛
(一)中高职比赛的差异分析
升学到高职的中职学生,有些在中职参加过会计技能竞赛。但中职会计技能竞赛和高职技能竞赛存在比较大的区别。首先,中职技能竞赛中学生只能参加手工技能赛项和信息化赛项中的一项,高职技能竞赛则是一队学生同时参加手工和信息化技能竞赛。其次,比赛要求不一样。例如中职手工技能竞赛中的点钞是以正确率和用时多少作为共同的标准的,而高职竞赛首先要求全部正确,否则再快也不能得分。第三,比赛内容难易程度不同。中职手工比赛适用小企业会计准则,而高职比赛中适用的是企业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比小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处理方面要复杂得多。
(二)中高职比赛的共同点分析
虽然中职比赛和高职比赛有很多不同,但因为同样是比赛,其中也会有很多的相同点。第一,比赛对参赛学生知识、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各方面全方位高要求。参赛学生首先要求知识全面、熟练,技能过关;但同时也要求学生在心理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够适应比赛中的快节奏,以及应对比赛中突发事件,并给予正确的处理;高强度、长时间的比赛也要求具有好的身体,高质量完成比赛。第二,比赛要求学生要具有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和对学习的热爱。高职学生参加全国总能竞赛,有的学校准备两年多的时间,集训就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么长的时间内,学生每天高强度的训练、高密度知识的灌输,没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和对学习的热爱很难坚持下来。
(三)高职竞赛选拨学生的要求
中职升学来的学生,从知识存量方面来说差别很大,有的考过的初级职称,有的还不具备会计基础知识。但比赛中重点考察学生的应变能力和举一返三的能力,既考察知识的宽度也考察知识的深度,这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知识存量少的学生可能是因为中职年龄小,没有目标,但并不代表学生学习能力差,进入高职之后,人长大了,有了目标,有学习能力就能学会相关知识。
其次,从心理和性格方面来说,要选择能吃苦有韧劲的学生。参加竞赛是一件长期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学生具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重复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学不会、会了又忘、再学可能又忘的情况,要有锲而不舍的韧劲。(作者单位为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
[课题项目]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中高职衔接项目“财会专业赛教融合的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编号:zgz201700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