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的老师杜威也曾提出“教育即生活”。而许多年前,在我们生活中便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标准》中则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想,只有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数学,才不会感到枯燥,才会有生气,也只有让学生学习的数学走进生活,学习数学才会有价值,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更加绚丽多姿。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教学中切身体会到在农村这一片广阔的天地里,蕴含着丰厚的数学教学资源,只要留心去开发,善于去捕捉,努力去挖掘,就能从生活中找到适合农村学生特点的教学资源。下面就谈谈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愿学 巧妙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联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上好课的关键。尽管现在农村小学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日趋完善,但是,农村小学却有着自己特有的“乡土文化”,学生们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时,我将例题改为农村孩子常见的配制农药的问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要为禾苗喷农药,买药液20克,药和水之比是1:100,问可配多少药水?需要多少水?”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农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信手拈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涨,纷纷动手操作,这样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不但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学习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从自家拿来了许多长短不同的铁丝,课堂上先让学生用铁丝围成正方形、六边形、五边形、椭圆形、圆形等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自行车轮子、汽车、拖拉机轮子等都是什么形状的?能不能用其它的形状来代替?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观察、操作、交流,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和一种渴望,从而学到有用的数学。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乐学 数学应用与生活紧密相联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所学内容,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在现实生活的作用,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至用,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学生学习的好环境。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学校周围就有农民的菜园、田地、树林、鱼塘等,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教学中我常常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田野中寓教于乐,体会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复习计算物体“面积”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一些小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面积的计算还比较清楚,对于计算楼基的占地面积,圆形花坛的占地面积、操场的占地面积等等,大部分学生不理解,他们的空间观念非常摸糊,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物体“面”的表象。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边的一片香樟林边,让学生先估算这块长方形地的占地面积、估算每一棵小树苗的株距和行距以及小树苗的占地面积,再枯算出这一块长方形地大约能植多少棵小树苗,然后再进行测量、计算,验证与估算的差距。最后我又把学生带到阶梯教室,让学生计算阶梯教室的占地面积,如果把配上窗帘,再计算窗帘的面积。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对面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了“面积”概念的含义。
又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当时正值春天到郊外踏青的好时节,同学们天天盼着想外出郊游。上课时我灵机一动,带领学生到风景区去探求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达到了我教学的目的。学生来到到学校实践基地中,我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画出某景点的平面图,让学生在“画图”中体会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概念的意义与区别。学生尽管认真努力地画着,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我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第二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我适时点拨: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
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在“做数学”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的存在。
总之,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进行数学教学,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纵湖小学)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愿学 巧妙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联
创设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对于学生学好数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上好课的关键。尽管现在农村小学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日趋完善,但是,农村小学却有着自己特有的“乡土文化”,学生们生活经验非常丰富。在教学中如能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创设与生活紧密相联的教学情境,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按比例分配时》时,我将例题改为农村孩子常见的配制农药的问题,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小明家要为禾苗喷农药,买药液20克,药和水之比是1:100,问可配多少药水?需要多少水?”这样的问题在我们农村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信手拈来,孩子们学习的兴趣高涨,纷纷动手操作,这样将学习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不但学习积极性高,而且学习效果非常好。
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从自家拿来了许多长短不同的铁丝,课堂上先让学生用铁丝围成正方形、六边形、五边形、椭圆形、圆形等图形,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自行车轮子、汽车、拖拉机轮子等都是什么形状的?能不能用其它的形状来代替?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观察、操作、交流,进入了积极的学习状态。
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进而产生学习的需求,从而使学生知道了数学的来龙去脉,解决了数学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过程,认识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使学生把数学学习看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和一种渴望,从而学到有用的数学。
二、让学生在体验中乐学 数学应用与生活紧密相联
在课堂教学中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根据所学内容,使他们知道课本例题在现实生活的作用,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做到学以至用,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
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是学生学习的好环境。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中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由于学校周围就有农民的菜园、田地、树林、鱼塘等,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教学中我常常带领学生亲近大自然,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田野中寓教于乐,体会数学的乐趣。
例如在复习计算物体“面积”的时候,发现学生对一些小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等面积的计算还比较清楚,对于计算楼基的占地面积,圆形花坛的占地面积、操场的占地面积等等,大部分学生不理解,他们的空间观念非常摸糊,在头脑中没有形成物体“面”的表象。教学时我把学生带到学校后边的一片香樟林边,让学生先估算这块长方形地的占地面积、估算每一棵小树苗的株距和行距以及小树苗的占地面积,再枯算出这一块长方形地大约能植多少棵小树苗,然后再进行测量、计算,验证与估算的差距。最后我又把学生带到阶梯教室,让学生计算阶梯教室的占地面积,如果把配上窗帘,再计算窗帘的面积。计算做窗帘要用多少米布,如果是面积较大的,用两幅窗帘对面拉,两幅窗帘中间还应考虑应有的重叠部分等等。通过这一活动,学生切身体会到了“面积”概念的含义。
又如在教学《比例尺》一课时,当时正值春天到郊外踏青的好时节,同学们天天盼着想外出郊游。上课时我灵机一动,带领学生到风景区去探求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又达到了我教学的目的。学生来到到学校实践基地中,我先让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画出某景点的平面图,让学生在“画图”中体会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概念的意义与区别。学生尽管认真努力地画着,但画出来的平面图五花八门、不尽人意。我让学生找出画不好的原因,学生通过讨论认为,遇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第一个是方向不知道怎么确定,第二个是不知道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画多长。因此造成所画的平面图不是自己头脑中理想的结果。这时我适时点拨:我们先看第二个问题,你们认为实际的距离画在纸上应当怎么画就准确了?学生积极思考,认为应当把实际的长度都缩小相同的倍数画在纸上。
让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使学生在“做数学”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和自身价值的存在。
总之,利用农村的资源优势进行数学教学,让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联,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的习惯,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大纵湖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