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风水学中带有的科学成分,针对国内外的研究展开了恰当的分析,论述了当前我们应该如何更好的来应用风水学的理论,期望可以提高风水的应用效果。
【关键词】风水;科学
中图分类号:B99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我国对于风水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方面,对风水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对风水带有一种偏见。另一方面,忽视了风水中包含的科学成分。因此,分析风水中带有的科学成分非常有必要。
二、“风水”理论渊源问题
“风水”属于“术数”,而“术数”又是《周易》之分支,《四库提要》日:“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源,傅以杂说耳。”这明显表明了“术数”乃《周易》的一分支。我不赞同有学者谈《周易》对“风水”的影响,因为“风水”就是《周易》本身的一个分支,谈何影响?假定说这双“手”是张三的“手”,能说张三对张三“手”的影响吗?不能。
三、国内外学者对风水学的定义
1、国外学者对风水学的定义
国外学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对中国风水做出了许多中肯的评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评述如下文所示:
中国风水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中国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中国风水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
风水术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
“风水”是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他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2、国内学者对风水学的定义
“风水”(堪舆)为天地之学,“堪天道,舆地道”,涉及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天支、地干、诗经、书经、洛书、河图等。
“风水”将死等视于生,进而用生之仪式充代死之祭礼,因而也是生殖崇拜的一种流衍;其所以命之为风水,在潜意识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既是一种洪水故事(一种系统化、科学化、演绎化的洪水故事),同时又是一种龙凤图腾(一种理论化、体系化、变型化的龙凤图腾)。
真正的“风水”是一门体系庞大的学术,为了存活下去,人类祖先运用智慧,适应环境,进而发展出来的“生存法则”。
“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超越任何科学的或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斥之为迷信或高抬其为科学都不足以解释其本质,它有深层的人类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含义。
四、西方研究中国风水现状述评
西方对风水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体对应着西方对华入侵和控制,传教士和学者笔下的中国风水基本是“异域落后的迷信”。第二阶段则体现着当时西方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扼制,但也有英国李约瑟那样的学者,虽仍视风水为“伪科学”,然尚能对风水细节仔细调研琢磨,见人未见,言人未言,其巨著《中国科技与文明》对风水审美——文化特征的分析,已大大突破了旧框。
第三阶段的背景,是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大体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此时,国外研究者鉴于中国风水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和地理学领域具有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友好”的特质,可以被看成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有效“克星”,故开始区别于以往传教士等嘲弄、把玩、猎奇的心态,继承发挥了第一阶段英国传教士伊特尔《风水:中国自然科学初阶》关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科学体系的见解和第二阶段李约瑟的认真及其对风水审美特质的结论,以学习借鉴的姿势深入研究之,获得了不错成绩:
1、韩裔学者李.S.H1986年推出的《风水的文脉与意义》,美国民居专家那仲良1986年和1992年推出的两本中国民居专著,均以大量资料说明了风水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一民居设计规则,也表现着中国“文脉”(在国外,“文脉”是后现代主义特别注目的一个论域。它涵纳了对特定民族或国家“隐形文化”或深层价值观的把握)。这些论著对风水哲学和文脉实质的解析,把外国第三阶段风水研究推上了新阶。
2、德国汉学家逊兹于1996年推出的中国城规史巨著《魔方:中国古代的城镇》,以大量翔实的文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国风水作为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规划原则,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且在面对当前严重危机的时刻,为全人类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新信息。这种评价显然已大异于过去,足堪代表当代西方研究的主流动向。
3、西方第三阶段研究的重点在“阳宅”即一般人居建筑,但风水對“阴宅”(坟墓)的看法,也被某些西方学者从审美角度加以注目。美国艾亨等人,在仔细注目中国港台等地葬俗所含“祝愿”的基础上,也都悟及其审美意蕴。这也比那种只批判“风水阴宅说”的看法高明。
4、一些学者(如西蒙)还注意到了风水与中医的哲学同构性,也涉及到了对中国科学体系与西方根本区别的思考。
5、中国的风水研究在国外影响下也渐次展开,英美一些大学(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理系和建筑系,美国伯克利大学人文地理系)还培养了若干来自中国和亚洲且专门研究风水的博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及俄、美、英等国汉学团体,若干跨国公司。也均纷纷邀请中国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咨询。
6、近几十年,在西方世俗社会中则流行着渗透着迷信的“风水热”,泥沙俱下,连总统和巨富置屋也要请风水师定夺。
五、中日风水文化的不同点
1、中日风水是总支和分支的关系
中国风水术是中国传统周易文化的一部分,而日本风水是中国风水术这棵大树上的部分枝杈,是“东传西渐”的产物,但由于历史的发展,两者又有包涵各自传统文化和原始信仰的独特一面。
中国的风水文化是日本风水文化之母,其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培养又与日本原有的巫术相结合,最终发展成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的日本式风水文化.公元六世纪,混合了道教咒术与密教占术的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传入日本,与一些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阴阳道”。不过当这个名词正式出现在日本史料上时,已经是十世纪的事了。此时的阴阳道已有别于早期的中国阴阳思想,它兼备了占卜、祭祀、天文、历法等等应用,上至国运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运用其来解释。推古朝的圣德太子就是运用这门知识的佼佼者,笃信佛教的他在制定“冠位十二阶”及服装颜色时都曾考虑到阴阳五行的配合,对日本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从此阴阳师成为热门“职业”,转入全盛时期。
2、被误解的中国风水与受重视的日本风水
自古以来风水就是中国有关建筑的环境选择,营造方面的专门学问,在传统建筑的设计、营造中,风水判断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历史的作用下其难免掺杂了一些迷信成分,如占卜、算卦、“神道”思想。近代以后,中国的学术研究日益模仿西方,没有用公正的态度对传统学问进行批判地探讨、科学地辨别,而把与西方科技相矛盾的一律看成是封建迷信,加以蔑视甚至抛弃。所以在今天中国风水理论就留下了一块很大的空白,这门学问也就这样不尴不尬地放着。
日本风水一直很受重视,分为“家相”和“墓相”两部分,更重视“家相”(阳宅)。现在规划都市都有环境影响评估,过去日本也有这方面的评价。如8世纪初在定都奈良之前,朝廷曾派出官吏、阴阳师、卜筮等选择都城地址。最后相中奈良为都城址,是因为“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圆,三山作镇,龟筮并从,宣建都邑。”古时日本的“阴阳寮”是政府管理风水的组织,风水先生叫“阴阳师”从属于阴阳寮,其职责是“掌占筮,相地”。如今日本许多专科大学的建筑学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风水,2000多所高校中有110多所大学开设了风水课程。
六、国内研究风水的现状
1、近年,国内科技界学者利用文化亲和性和对有关资料的熟悉,比起国外,在风水研究中也提出了或深化了许多新见解:
其一,北京大学景观学“海归”教授俞孔坚提出,风水是一种“景观学认知模式”,内容含三方面,一是中国人长期积累的“生态经验和土地伦理”,二是进化所需的价值观,三是适应现代功利的部分;对这种“神示文化遗产”应当尊重。
其二,许多论者对中国古代风水中的南北两派,即“形势宗(又称峦头派,江西派)”和“理气宗(又称福建派)”中的前者,加以科学及审美上的肯定。且有更仔细的论证。一些学者则进一步对后者作为“审美民俗”有肯定,且有精当论析,言外国人所未言。
其三,高友谦先生等吸取西方人体科学成果,提出风水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景观。人体艺术及美学”。它以象征为据而具有“屈曲生动”、“端圆体正”、“均衡对称”、“谐和多情”等审美趋向。
其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6年第1期推出了“风水专辑”,集中发表了一批大陆学者研究风水的各种见解,有的见解针锋相对。其中,对中国风水若干个案的新分析新研究,颇见功夫。
2、总起来看,国内科技界学者对风水的研究结论是,在承认它含一定迷信因素的條件下,大体可分为“科学兼审美民俗说”、“审美民俗而非科学说”、“整体迷信说”三种。其中,如前所述,虽不少人认定“气”是风水的哲学根基,是风水科学性的依据,但一般是一点而过,并无深究,所以各派立论在哲学和科学上均不甚牢固,与国外对中国文化较隔膜的学者似乎差不多。
3、如果说,国内科技界工程师和设计师的上述局限应由中国哲学界突破,那么,笔者看到的景象却是,目前大陆哲学界虽有人在努力,但大皆较平庸,往往复述工程师和设计师的见解;突出者则可能限于学养,对此很不适应,或从旧模式出发一口骂尽风水,或过分超前且内容贫乏而使学人失望。与此不同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很有研究的华裔美籍哲学家成中英先生,积极参与主持国际风水学术研讨会,展示了风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解之缘。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水学中也存在一定的科学成分,因此,探讨风水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我们在应用风水学的理论的时候,一定要辨证的看待风水学的理论知识,趋利避害的使用风水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朱天运.旅游地学与中国风水[J].运城学院学报.2012(04)
[2]万陆.中国风水文化源流论[J].东方论坛.2011(04)
[3]胡义成.认真研究“风水”——台湾汉宝德著《风水与环境》读后[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张淑莉,张爱国.风水评价的基本原则[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5]毕婷.“风水课”:是精华还是糟粕[J].教育.2009(14)
【关键词】风水;科学
中图分类号:B992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目前,我国对于风水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方面,对风水的认识不够全面,在很大程度上对风水带有一种偏见。另一方面,忽视了风水中包含的科学成分。因此,分析风水中带有的科学成分非常有必要。
二、“风水”理论渊源问题
“风水”属于“术数”,而“术数”又是《周易》之分支,《四库提要》日:“术数之兴,多在秦汉以后,要其旨,不出乎阴阳五行、生克制化。实皆易之支源,傅以杂说耳。”这明显表明了“术数”乃《周易》的一分支。我不赞同有学者谈《周易》对“风水”的影响,因为“风水”就是《周易》本身的一个分支,谈何影响?假定说这双“手”是张三的“手”,能说张三对张三“手”的影响吗?不能。
三、国内外学者对风水学的定义
1、国外学者对风水学的定义
国外学者根据自己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对中国风水做出了许多中肯的评论。其中比较有影响的评述如下文所示:
中国风水是地理学、气象学、生态学、规划学和建筑学的一种综合的自然科学。
中国风水是使生者与死者之所处与宇宙气息中的地气取得和合的艺术。
中国风水是关于“理”、“数”、“气”、“形”的理论体系。
风水术是这样一门艺术,它通过对事物的安排,从建筑奠基到室内装饰,企图对一定场所内的气施加影响。
“风水”是找寻建筑物吉祥地点的景观评价系统,他是中国古代地理选址与布局的艺术。
2、国内学者对风水学的定义
“风水”(堪舆)为天地之学,“堪天道,舆地道”,涉及天文、地理、易经、八卦、天支、地干、诗经、书经、洛书、河图等。
“风水”将死等视于生,进而用生之仪式充代死之祭礼,因而也是生殖崇拜的一种流衍;其所以命之为风水,在潜意识方面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既是一种洪水故事(一种系统化、科学化、演绎化的洪水故事),同时又是一种龙凤图腾(一种理论化、体系化、变型化的龙凤图腾)。
真正的“风水”是一门体系庞大的学术,为了存活下去,人类祖先运用智慧,适应环境,进而发展出来的“生存法则”。
“风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超越任何科学的或其他文化的价值标准,斥之为迷信或高抬其为科学都不足以解释其本质,它有深层的人类生态和文化生态的含义。
四、西方研究中国风水现状述评
西方对风水的研究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体对应着西方对华入侵和控制,传教士和学者笔下的中国风水基本是“异域落后的迷信”。第二阶段则体现着当时西方对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扼制,但也有英国李约瑟那样的学者,虽仍视风水为“伪科学”,然尚能对风水细节仔细调研琢磨,见人未见,言人未言,其巨著《中国科技与文明》对风水审美——文化特征的分析,已大大突破了旧框。
第三阶段的背景,是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大体从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此时,国外研究者鉴于中国风水在建筑—景观—规划设计和地理学领域具有维护生态平衡和“环境友好”的特质,可以被看成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一个有效“克星”,故开始区别于以往传教士等嘲弄、把玩、猎奇的心态,继承发挥了第一阶段英国传教士伊特尔《风水:中国自然科学初阶》关于中西文化属于不同科学体系的见解和第二阶段李约瑟的认真及其对风水审美特质的结论,以学习借鉴的姿势深入研究之,获得了不错成绩:
1、韩裔学者李.S.H1986年推出的《风水的文脉与意义》,美国民居专家那仲良1986年和1992年推出的两本中国民居专著,均以大量资料说明了风水作为中国城市规划和建筑一民居设计规则,也表现着中国“文脉”(在国外,“文脉”是后现代主义特别注目的一个论域。它涵纳了对特定民族或国家“隐形文化”或深层价值观的把握)。这些论著对风水哲学和文脉实质的解析,把外国第三阶段风水研究推上了新阶。
2、德国汉学家逊兹于1996年推出的中国城规史巨著《魔方:中国古代的城镇》,以大量翔实的文献,令人信服地证明了,中国风水作为追求“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和谐境界的规划原则,表现了中国文化的精华,且在面对当前严重危机的时刻,为全人类提供了走出困境的新信息。这种评价显然已大异于过去,足堪代表当代西方研究的主流动向。
3、西方第三阶段研究的重点在“阳宅”即一般人居建筑,但风水對“阴宅”(坟墓)的看法,也被某些西方学者从审美角度加以注目。美国艾亨等人,在仔细注目中国港台等地葬俗所含“祝愿”的基础上,也都悟及其审美意蕴。这也比那种只批判“风水阴宅说”的看法高明。
4、一些学者(如西蒙)还注意到了风水与中医的哲学同构性,也涉及到了对中国科学体系与西方根本区别的思考。
5、中国的风水研究在国外影响下也渐次展开,英美一些大学(如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地理系和建筑系,美国伯克利大学人文地理系)还培养了若干来自中国和亚洲且专门研究风水的博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以及俄、美、英等国汉学团体,若干跨国公司。也均纷纷邀请中国研究者进行交流和咨询。
6、近几十年,在西方世俗社会中则流行着渗透着迷信的“风水热”,泥沙俱下,连总统和巨富置屋也要请风水师定夺。
五、中日风水文化的不同点
1、中日风水是总支和分支的关系
中国风水术是中国传统周易文化的一部分,而日本风水是中国风水术这棵大树上的部分枝杈,是“东传西渐”的产物,但由于历史的发展,两者又有包涵各自传统文化和原始信仰的独特一面。
中国的风水文化是日本风水文化之母,其传入日本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培养又与日本原有的巫术相结合,最终发展成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气息的日本式风水文化.公元六世纪,混合了道教咒术与密教占术的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传入日本,与一些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阴阳道”。不过当这个名词正式出现在日本史料上时,已经是十世纪的事了。此时的阴阳道已有别于早期的中国阴阳思想,它兼备了占卜、祭祀、天文、历法等等应用,上至国运皇命,下至庶民之事,都可运用其来解释。推古朝的圣德太子就是运用这门知识的佼佼者,笃信佛教的他在制定“冠位十二阶”及服装颜色时都曾考虑到阴阳五行的配合,对日本社会造成了极大影响,从此阴阳师成为热门“职业”,转入全盛时期。
2、被误解的中国风水与受重视的日本风水
自古以来风水就是中国有关建筑的环境选择,营造方面的专门学问,在传统建筑的设计、营造中,风水判断是不可缺少的。但在历史的作用下其难免掺杂了一些迷信成分,如占卜、算卦、“神道”思想。近代以后,中国的学术研究日益模仿西方,没有用公正的态度对传统学问进行批判地探讨、科学地辨别,而把与西方科技相矛盾的一律看成是封建迷信,加以蔑视甚至抛弃。所以在今天中国风水理论就留下了一块很大的空白,这门学问也就这样不尴不尬地放着。
日本风水一直很受重视,分为“家相”和“墓相”两部分,更重视“家相”(阳宅)。现在规划都市都有环境影响评估,过去日本也有这方面的评价。如8世纪初在定都奈良之前,朝廷曾派出官吏、阴阳师、卜筮等选择都城地址。最后相中奈良为都城址,是因为“方今平城之地,四禽叶圆,三山作镇,龟筮并从,宣建都邑。”古时日本的“阴阳寮”是政府管理风水的组织,风水先生叫“阴阳师”从属于阴阳寮,其职责是“掌占筮,相地”。如今日本许多专科大学的建筑学教授都在研究星相风水,2000多所高校中有110多所大学开设了风水课程。
六、国内研究风水的现状
1、近年,国内科技界学者利用文化亲和性和对有关资料的熟悉,比起国外,在风水研究中也提出了或深化了许多新见解:
其一,北京大学景观学“海归”教授俞孔坚提出,风水是一种“景观学认知模式”,内容含三方面,一是中国人长期积累的“生态经验和土地伦理”,二是进化所需的价值观,三是适应现代功利的部分;对这种“神示文化遗产”应当尊重。
其二,许多论者对中国古代风水中的南北两派,即“形势宗(又称峦头派,江西派)”和“理气宗(又称福建派)”中的前者,加以科学及审美上的肯定。且有更仔细的论证。一些学者则进一步对后者作为“审美民俗”有肯定,且有精当论析,言外国人所未言。
其三,高友谦先生等吸取西方人体科学成果,提出风水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环境景观。人体艺术及美学”。它以象征为据而具有“屈曲生动”、“端圆体正”、“均衡对称”、“谐和多情”等审美趋向。
其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2006年第1期推出了“风水专辑”,集中发表了一批大陆学者研究风水的各种见解,有的见解针锋相对。其中,对中国风水若干个案的新分析新研究,颇见功夫。
2、总起来看,国内科技界学者对风水的研究结论是,在承认它含一定迷信因素的條件下,大体可分为“科学兼审美民俗说”、“审美民俗而非科学说”、“整体迷信说”三种。其中,如前所述,虽不少人认定“气”是风水的哲学根基,是风水科学性的依据,但一般是一点而过,并无深究,所以各派立论在哲学和科学上均不甚牢固,与国外对中国文化较隔膜的学者似乎差不多。
3、如果说,国内科技界工程师和设计师的上述局限应由中国哲学界突破,那么,笔者看到的景象却是,目前大陆哲学界虽有人在努力,但大皆较平庸,往往复述工程师和设计师的见解;突出者则可能限于学养,对此很不适应,或从旧模式出发一口骂尽风水,或过分超前且内容贫乏而使学人失望。与此不同的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很有研究的华裔美籍哲学家成中英先生,积极参与主持国际风水学术研讨会,展示了风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不解之缘。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风水学中也存在一定的科学成分,因此,探讨风水学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但是,我们在应用风水学的理论的时候,一定要辨证的看待风水学的理论知识,趋利避害的使用风水学理论。
【参考文献】
[1]朱天运.旅游地学与中国风水[J].运城学院学报.2012(04)
[2]万陆.中国风水文化源流论[J].东方论坛.2011(04)
[3]胡义成.认真研究“风水”——台湾汉宝德著《风水与环境》读后[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4]张淑莉,张爱国.风水评价的基本原则[J].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01)
[5]毕婷.“风水课”:是精华还是糟粕[J].教育.20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