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宝宝的观察力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i1234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宝宝喜欢观察星空,特别是对银河、火星、月亮等兴趣很浓,经常缠着爸爸问东问西。有的宝宝对植物很有兴趣,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从播种、发芽到发育、成熟……宝宝从小就表现出观察兴趣和持久的观察力,家长该如何应对?
  观察力需要培养吗?
  所谓观察力,是指人通过眼、耳、鼻、舌、身感知客观事物的能力。观察,是人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活动,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宝宝学习知识的过程,都是从观察开始的。要提高宝宝未来的学习成绩,发展他的智力,不提高他的观察力是不行的。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明确指出,学生学习成绩落后的原因纵然是复杂的,但普遍的特点之一是观察力差。
  有学者认为,宝宝天生具备内在意识,因而观察力不需要通过教学来培养,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观察力会逐渐呈现,反倒是刻意的教学有可能损害宝宝的观察力。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比如,一个两三岁的宝宝,给他一个草莓他会观察很久,小心翼翼地翻来覆去地看,好像在研究草莓的内在结构。接着,宝宝会尝一小口,品尝草莓的味道,如果感觉不错,宝宝会把整个草莓塞进嘴里,尽情享受。即使没有父母指导,宝宝也会观察、体验。另一种情况,如果父母给宝宝一个草莓,给他讲解草莓的形状、颜色、口感,甚至营养构成,宝宝可能会厌烦,即使他顺着父母的意思观察草莓,也不过是证实父母的话而已,他的观察力无形中被削弱了。
  宝宝有自主观察的愿望和初始能力,但其观察力的增强离不开父母,否则,宝宝就不会问父母许多古怪的问题了。父母之所以会出现错误的做法,根源是父母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对宝宝缺乏耐心,急不可待地把标准答案灌输给宝宝。更有甚者,如果宝宝问“狗狗拉屎为什么不擦屁股”之类的问题,父母多以嘲笑回答,那么宝宝的观察乐趣就会遭受打击。
  随着年龄的增长,宝宝的观察变得不再那么简单。五六岁的宝宝对生活细节观察得更加细致,他们会发现周遭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复杂的关系,比如花开花落有季节节律,而梅花在冬天照样绽放。此时,他以有限的能力是无法理解的,必然需要父母的帮助。如何帮助宝宝呢?最佳的办法不是直接解答,而是引导宝宝继续观察,更细致、更敏锐的观察力能帮助宝宝逐渐揭开事物的面纱。所以,培养宝宝的观察力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年轻的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么现在就来补上这一课吧。
  培养观察力四原则
  从小培养宝宝的观察力,父母应遵循以下4项原则:
  1.养成习惯,明确目的。明确观察目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父母要树立培养宝宝观察力的意识,认清观察对于发展宝宝智能的好处;二是引导宝宝观察事物时要有明确的目的,即观察什么,为什么观察。在家里或外出,父母随时可以指定一个观察对象,引导宝宝有目的地观察。比如,观察一件家具的形态、颜色、特点、用途;观察做菜的全过程;观察山水、树木、花草;观察一座建筑……父母和宝宝可以边观察边用语言描述,并且互相评议,看看观察得仔细不仔细,描述得逼真不逼真。如果父母经常这样做,一定会增强宝宝的观察力。
  2.制订计划,有序进行。观察有计划,是指在观察活动开始之前,先定好观察的目的。观察活动有内容繁简、范围大小、时间长短的分别,但都需要有计划地进行。没有计划,效果不好,不利于提高观察能力。
  3.针对目标,选择方法。古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会获得不同的信息和感受,因此观察事物必须掌握不同的方法。常用的观察方法有:全面观察和重点观察;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和实验中观察;长期观察、短期观察和定期观察;正面观察和侧面观察;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解剖观察和比较观察;有记录观察和无记录观察;等等。观察不同的对象,出于不同的目的,应事先考虑用什么样的观察方法。有时候,需要几种方法配合使用。
  4.感知为先,遵循规律。观察事物是为了认识事物,感知是认识的第一步。感知是有规律的,应该遵循规律去进行观察。常用的感知规律有以下6种:
  【强度律】 观察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强度,才能观察得清晰、准确。因此,在观察前,对有可能提高强度的事物,应采取措施提高其强度。比如,观察人的肌肉,绷紧时看得最清楚;观察蒸汽的特点,水壶里的水要满到一定程度,效果才好。
  【差异律】 被观察的对象与背景反差越大,观察效果越好。因此,要设法增大观察对象与背景之间的差异。比如,观察一种昆虫的形态、颜色,把它放在反差大的纸上,效果会更好。
  【对比律】 两个显著不同甚至对立的事物容易观察,因而在观察中把具有对比意义的事物放在一起观察效果好。比如,两种不同的苹果放在一起,比较形状、颜色、大小,再通过品尝比较味道。
  【活动律】 运动中的对象容易吸引人的注意,运动中的情况与静止状态有所不同。因此,观察某些事物,既要观察静止的情况,又要看活动中的情况。比如,观察一个人,就应将静止状态与活动状态结合起来观察。
  【组合律】 把有关联的事物组合起来观察,既能把握整体情况,又能把握具体情况。比如观察一间房屋的布置,观察一个人的服饰就应该组合起来观察。
  【协同律】 观察任何事物都需要人的不同感官的协同配合才能收到好的效果。
  培养观察力的方法
  掌握了以上4项原则,父母就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宝宝锻炼观察力了。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都可以成为宝宝观察的对象,任何时间都可以观察。有父母问,培养宝宝的观察力从哪里入手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4个方面入手。
  1.从兴趣出发。父母可以引导宝宝观察他感兴趣的东西。宝宝更多对什么东西感兴趣呢?研究显示,宝宝通常喜欢观察活的、动的东西,如小鸡吃米、小猫玩球、小狗打架、小金鱼游泳等,不喜欢观察静的东西;喜欢观察颜色鲜艳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花园里的鲜花等,不喜欢看颜色单调的水墨画;喜欢看大而清晰的物体图像,不喜欢看小而模糊的东西;位置明显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如墙上挂的、桌上摆的、床上放的、身上穿的,位置不明显的,容易被忽略;物体的开头容易被观察,其他特征容易被忽略,如一堆物品中,孩子容易将形状相同的物品归为一类;差别大的物体容易被观察出来,差别小的物体,宝宝常常观察不到。   2.注重感官体验。吃水果时,父母可以引导宝宝用眼看、用手摸、亲口品尝,从而获得各种水果的形状、颜色和味道。也可以带宝宝到大自然中,亲眼看看破土而出的禾苗与小草,亲耳听听优美动听的蝉鸣鸟叫,亲手摸摸饱满飘香的麦粒谷穗,亲口尝尝凉爽的雪花冰块,从而认识春夏秋冬四季。父母还可用自己的情感和语言感染宝宝,使宝宝产生喜欢看的愿望。当宝宝对某件事物产生了兴趣,观察时注意力就会集中。父母经常给宝宝讲故事,比方说,故事里有大海,但对于大海,孩子没有形象的概念,孩子喜欢玩沙子,但没有和沙子真正的亲近,那么就带孩子去海边,让他身临其境,在沙滩上与大海亲密接触。此时,及时和讲过的故事联系起来,引导宝宝亲眼看到故事里的事物,宝宝对大海的印象肯定是非常深刻的。
  3.拓宽宝宝的视野。观察力的强弱与宝宝视野是否开阔有关,孤陋寡闻的宝宝,缺少实践的机会,观察受到影响。看到同样一种现象,有的宝宝能观察到许多细节,有的孩子过目即忘,这与宝宝的知识储备有关。知识学得扎实,道理融会贯通,观察起来就比较深刻。可以说,观察力基于知识与经验,而知识的积累又会反过来促进宝宝观察力的发展。所以,父母应该抽空多带孩子参观商场、动物园、公园,参加一些画展、音乐会等有趣的活动,丰富孩子的生活,扩大知识面。
  4.鼓励宝宝提问题。不要总认为宝宝什么都不懂,宝宝的心灵深处绝对不是一片空白,否则他们就不会向父母提出一串串精彩的问题,如“天冷了水为什么会结冰”“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宝宝的问题有成人意想不到的,或者觉得可笑、荒唐。面对孩子的提问,有的父母可能会不耐烦地说:“去!去!去!哪来的这么多为什么?”也许父母是回答不上来,也许认为小孩子的问题不值得回答。如果是这样,会使宝宝很扫兴,会挫伤宝宝对周围事物的敏感与思考。父母必须明白,当宝宝提问题时,不是在胡闹,而是在求知。鼓励宝宝提问题,就是在培养宝宝的观察力和思考力。需要提醒的是,当宝宝提问题时,父母不必马上给孩子标准答案,可以引导宝宝进一步观察,陪宝宝一起求证,所以,父母不必因为回答不上来宝宝的问题而羞愧。
  法国著名艺术家罗丹曾说:“世界并不缺乏美,缺乏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宝宝的眼睛总是明亮清澈的,因为他在认知和情感上有许多新奇的发现,有神秘的感受。令人激动的是,培养宝宝观察力的过程,对宝宝来说就是一次又一次旅行,对父母来说同样如此。父母们在职场拼搏之余,陪宝宝一起观察身边的事物,重新发现自己的好奇之心,不失为一个回归童真和自然的修行之旅。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问:前两天,我们小区的两位老人分别带小孙女在外玩耍。两个3岁的孩子不知为啥打了起来,一个脸上被抓了一道,一个被推倒在地嗷嗷大哭。见孩子受委屈了,老人不乐意了,为此发生争吵并动起手来。结果,一人肋骨骨折住院,一人头部受伤缝针。小孩打架引发大人血战,小区居民都为此感叹。请问,面对这样的事情,家长应该怎么处理?  杨雯  答:老人怕孩子受欺负替孩子出头,他们不知道家长这样做会给孩子带来什么负面作用。  
问:父母都渴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够取得成功,我也不例外。请问,什么样的孩子将来容易取得成功呢?  胡玉  答:成功有很多定义,除普通大众认为的功成名就外,每个人还可以有自己定义的成功。无论孩子将来做工人、做商人,还是做其他什么,只要他认为自己不虚此生,就是成功。  不管做什么,要想成功,我认为这个人首先做事要有条理,能够有条不紊地朝着目标前进,这样才有可能触摸到成功的果实。  有条理是一种非常好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