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访谈的方法,对现居中国的来自美国圣菲的外籍教师Angelo进行访谈,总结了其故乡的民俗概况,将中国东北部(以赫哲族为代表)民俗与美国圣菲民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圣菲与中国东北部民俗极为相似,本文分别从狩猎、居住以及节庆三方面来详述。
【关键词】民俗;对比;访谈;圣菲;赫哲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为完成此份调查研究,笔者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外教Angelo进行了一次长达45分钟的访谈。Angelo来自美国一个小而美丽的城市:圣菲(也称圣达菲,英文名:Santa Fe)。圣菲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州府,由西班牙人建于1607年,它是今天美国第二老的由欧洲殖民者建立的城市。圣菲的名字来源于西班牙语,是神圣的信仰的意思。
本次访谈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笔者提问,Angelo回答”的方式,了解一些圣菲早期的风土民俗,将之与黑龙江流域民俗(以赫哲族为代表)作对比,得出双方文化背景中较显著的相同因素和差异因素;并且将圣菲的发展与黑龙江目前的发展作对比,找出未来黑龙江的发展中可以加强的方面。
一、文化概述
从最基本的文化构成来讲,黑龙江包含了三种文化类型:一是自古以来肃慎、鲜卑、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土著民族创造的文化;二是从中原流播到黑龙江流域的中原文化;三是近现代俄日等国侵入的外国文化。这些文化类型经过碰撞、冲突、选择,最后融合为一种具有同一文化精神与文化风格的黑龙江地域文化。
在这一点上圣菲与黑龙江情况相似,圣菲是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及美国本土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点在于,黑龙江的若干种不同文化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最终合多为一,以一种较为复杂的新文化留存下来;而圣菲的多种文化则是处于一种和谐共存、共生共长的状态中,并未产生很大程度上的融合。
二、狩猎民俗
世居在三江流域的赫哲人,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沿袭着夏用鱼皮衣,冬穿兽皮装的习俗。1930年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赫哲族村屯调查时,亲眼看到他们有用各种猎得的动物皮毛做成的衣物,反映了其渔猎文化特点。
在与Angelo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在新墨西哥州的原始印第安人,也是通过狩猎的方式获取日常所需,其中最常见的便是野牛。猎得之后,食用野牛肉,野牛皮用来盖房(因野牛皮厚且韧,牛皮常被当地人用来盖房,毛可用来制衣)。
当展示给Angelo赫哲族原住民的服饰图片时,Angelo立即反饋说这与本土美国人的着装是一致的。由此看出不论在亚洲还是美洲,原住民都有就地取材的本能,食兽肉,兽皮制衣或盖房,若有角还可和骨一起用来做工具。这些都反映了我们所共有的一种狩猎文化的特征。
三、居住民俗
赫哲人由于长期游牧捕鱼狩猎,所以居住的昂库随时搭盖和拆除。有用桦树皮搭成的“塔尔空昂库”,有用布搭成的“保斯昂库”,有用兽皮围成的“那斯昂库”等。其中用草盖的撮罗昂库为最多,最普遍。
笔者将典型地窨子的图片展示给Angelo,他很惊喜地说,与本土原住民的建筑结构很相似,几乎(Almost)一样,但也有不同点:我们的地窨子是半地下半地上的,他们那里的几乎全部是地上的。大致一样的构型,同样是泥结构。他们那里也有地下的建筑,几乎只用来庆祝,点上篝火,人们围坐,唱歌跳舞。
黑龙江与新墨西哥州部分高海拔地区有一个共同点:酷寒。因此两地的原住民都会尽可能利用手边有的资源来御寒。这又是两地区相似的地方。
四、节庆习俗
赫哲族的节庆习俗有: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
鹿神节在九月九举行,全村的人跟着萨满跳鹿神舞,目的是为了祭祀虎神,庆祝出猎顺利。
烧包袱,是农历腊月三十,给死去的先人烧纸钱,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白城死难者的纪念。
“燃烧节”是一个典型的文娱性节日。它的创始是Larry Harvey和Jerry James制作了一个木结构的“人”,并把它一路拖到海边沙滩,在那里点燃了它,当时有很多人在旁边观看。这是1986年。此后人们便在这一日燃烧由木头制成的人的模型,并且模型越做越大,燃烧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绿辣椒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庆丰收的较为古老的节日。在新墨西哥,几乎每个人都吃绿辣椒,其频率就像我们吃米饭一样。就算是麦当劳,也会有辣椒汉堡(将绿辣椒做成酱,平铺在肉饼上,上下由面包片覆盖)。 在以上的讨论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黑龙江与圣菲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Angelo告诉笔者一个理论:本土美国人很有可能是从东三省区域过去的。他提出的证据便是,在地图上,中国和美洲之间,有一系列的岛屿,而在更早以前,这之间是有大片陆地存在的。因此,很有可能,一些人从亚洲大陆“走”到了美洲大陆。Angelo强调这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理论,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主观臆想。笔者确实不清楚这个理论是否正确,但如果成立,确实可以解释这许多相似性存在的原因。
尽管在历史的发展中黑龙江和圣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现在的圣菲的发展确是黑龙江所不能比的。
作者简介:焦思焱(199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
【关键词】民俗;对比;访谈;圣菲;赫哲
【中图分类号】K891 【文献标识码】A
为完成此份调查研究,笔者与哈尔滨师范大学西语学院外教Angelo进行了一次长达45分钟的访谈。Angelo来自美国一个小而美丽的城市:圣菲(也称圣达菲,英文名:Santa Fe)。圣菲是美国新墨西哥州的州府,由西班牙人建于1607年,它是今天美国第二老的由欧洲殖民者建立的城市。圣菲的名字来源于西班牙语,是神圣的信仰的意思。
本次访谈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笔者提问,Angelo回答”的方式,了解一些圣菲早期的风土民俗,将之与黑龙江流域民俗(以赫哲族为代表)作对比,得出双方文化背景中较显著的相同因素和差异因素;并且将圣菲的发展与黑龙江目前的发展作对比,找出未来黑龙江的发展中可以加强的方面。
一、文化概述
从最基本的文化构成来讲,黑龙江包含了三种文化类型:一是自古以来肃慎、鲜卑、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满等土著民族创造的文化;二是从中原流播到黑龙江流域的中原文化;三是近现代俄日等国侵入的外国文化。这些文化类型经过碰撞、冲突、选择,最后融合为一种具有同一文化精神与文化风格的黑龙江地域文化。
在这一点上圣菲与黑龙江情况相似,圣菲是印第安文化、西班牙文化、墨西哥文化及美国本土文化交汇的地方。不同点在于,黑龙江的若干种不同文化经过一定的发展过程最终合多为一,以一种较为复杂的新文化留存下来;而圣菲的多种文化则是处于一种和谐共存、共生共长的状态中,并未产生很大程度上的融合。
二、狩猎民俗
世居在三江流域的赫哲人,直到20世纪50年代,一直沿袭着夏用鱼皮衣,冬穿兽皮装的习俗。1930年凌纯声在松花江下游赫哲族村屯调查时,亲眼看到他们有用各种猎得的动物皮毛做成的衣物,反映了其渔猎文化特点。
在与Angelo的谈话中我们知道:在新墨西哥州的原始印第安人,也是通过狩猎的方式获取日常所需,其中最常见的便是野牛。猎得之后,食用野牛肉,野牛皮用来盖房(因野牛皮厚且韧,牛皮常被当地人用来盖房,毛可用来制衣)。
当展示给Angelo赫哲族原住民的服饰图片时,Angelo立即反饋说这与本土美国人的着装是一致的。由此看出不论在亚洲还是美洲,原住民都有就地取材的本能,食兽肉,兽皮制衣或盖房,若有角还可和骨一起用来做工具。这些都反映了我们所共有的一种狩猎文化的特征。
三、居住民俗
赫哲人由于长期游牧捕鱼狩猎,所以居住的昂库随时搭盖和拆除。有用桦树皮搭成的“塔尔空昂库”,有用布搭成的“保斯昂库”,有用兽皮围成的“那斯昂库”等。其中用草盖的撮罗昂库为最多,最普遍。
笔者将典型地窨子的图片展示给Angelo,他很惊喜地说,与本土原住民的建筑结构很相似,几乎(Almost)一样,但也有不同点:我们的地窨子是半地下半地上的,他们那里的几乎全部是地上的。大致一样的构型,同样是泥结构。他们那里也有地下的建筑,几乎只用来庆祝,点上篝火,人们围坐,唱歌跳舞。
黑龙江与新墨西哥州部分高海拔地区有一个共同点:酷寒。因此两地的原住民都会尽可能利用手边有的资源来御寒。这又是两地区相似的地方。
四、节庆习俗
赫哲族的节庆习俗有:鹿神节、烧包袱、乌日贡。
鹿神节在九月九举行,全村的人跟着萨满跳鹿神舞,目的是为了祭祀虎神,庆祝出猎顺利。
烧包袱,是农历腊月三十,给死去的先人烧纸钱,表示对祖先的缅怀和对白城死难者的纪念。
“燃烧节”是一个典型的文娱性节日。它的创始是Larry Harvey和Jerry James制作了一个木结构的“人”,并把它一路拖到海边沙滩,在那里点燃了它,当时有很多人在旁边观看。这是1986年。此后人们便在这一日燃烧由木头制成的人的模型,并且模型越做越大,燃烧节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绿辣椒节”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庆丰收的较为古老的节日。在新墨西哥,几乎每个人都吃绿辣椒,其频率就像我们吃米饭一样。就算是麦当劳,也会有辣椒汉堡(将绿辣椒做成酱,平铺在肉饼上,上下由面包片覆盖)。 在以上的讨论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到,黑龙江与圣菲在很多方面都有相似的地方。Angelo告诉笔者一个理论:本土美国人很有可能是从东三省区域过去的。他提出的证据便是,在地图上,中国和美洲之间,有一系列的岛屿,而在更早以前,这之间是有大片陆地存在的。因此,很有可能,一些人从亚洲大陆“走”到了美洲大陆。Angelo强调这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理论,并不只是他个人的主观臆想。笔者确实不清楚这个理论是否正确,但如果成立,确实可以解释这许多相似性存在的原因。
尽管在历史的发展中黑龙江和圣菲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现在的圣菲的发展确是黑龙江所不能比的。
作者简介:焦思焱(1992-),女,黑龙江牡丹江人,硕士,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